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019-09-10杨波
杨波
摘 要: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探析,并对其培养途径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习惯;重要性;培养
数学阅读作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渠道,既是学生数学学习中必备的一项能力,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可见,阅读习惯的培养之于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应格外注重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地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从而为学生其他各项能力的习得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无论是对于丰富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经验,抑或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鉴于小学生年纪尚小,认知水平有限,通常难以理解和抽象出数学教材或题目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或公式,这时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只有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学生才能轻松理解教材内容和数学题干,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才能得以有效培养与提升。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虽说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代表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这一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除学习能力以外的各种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具体而言,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更精炼,并且逻辑性强。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就要对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只有拥有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学生才能说得“准确无误”,说得“井井有条”。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众所周知,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理解认识、突破数学学习难点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倡导的“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将已有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之中,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使数学阅读更重要
要想将数学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有效阅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做一做”“练一练”等,教师就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充分挖掘,让学生通过阅读去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百分数”这部分内容为例,我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并将重点内容标注出来:1.什么是百分数?它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用百分数比较大小有何好处?3.在生活中,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用到百分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使数学阅读更有趣
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比如,我经常会在教学之余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读报活动”为例,我会事先为每个学生发一份关于小学数学学习的报纸,同时规定好读报时间,并在阅读过后让学生说一说从报纸中学到了什么,或者谈一谈自己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我会针对学生的发言一一对其进行点评和解答。如此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使数学阅读更高效
在傳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只一味地注重计算法则与技巧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这就使得学生虽已掌握了计算法则,但仍不能正确解答题目。如,在计算58÷(32+8×23)这道题时,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一题目,并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步骤。通过阅读计算公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法则和计算顺序的了解和记忆,而且还大大减少了数字抄错、遗漏等低级错误的发生,从而切实提高了数学阅读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其数学学习就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教改要求,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采取多重有效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满玉仙.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2):81.
[2]沈凌燕.关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阅读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16(Z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