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关于“范画”的思考
2019-09-10张宵宵
张宵宵
关于在幼儿园阶段如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已有很多的专项研究,毫无疑问,美术活动是幼儿都喜爱的活动。考虑到用各种材料作画的特殊性,如水粉画、线描画、拼贴画、版画、水墨画等,有些作品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一般都会在示范讲解之前呈现一些范画(教师或是其他幼儿的作品)。的确,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孩子们较快地理解作画方法和要求,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的作品呈现较为单一,缺少孩子们自己的“东西”。当然有些老师会反驳说“不教孩子们画那要老师干什么,不教孩子怎么会画画?”“我们会提醒孩子们大胆想象,可以画出和老师不一样的作品”或是“我们会在作画前组织谈话,让孩子们来讨论画面中还会出现些什么,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促进幼儿的想象力”……但是效果如何呢?也许对部分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范画不会影响他们自己的想象,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会受到范画的影响,一不小心就临摹了范画中的某些部分,甚至是范画的全部内容。
一、原因分析
虽然幼儿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一些教育方面的陈旧习惯仍旧在幼儿教育中体现了出来。针对幼儿绘画教育来说,要求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幼儿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然而,就目前的幼儿绘画教育方式来看仍旧与传统的绘画教学方式一致,极易导致幼儿根据“范画”的内容进行临摹,反而将自己的想法与创作掩藏了起来。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用范画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重技能技巧而忽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有些教师还觉得范画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们根据范画就知道该怎么画了,就不怕自己画出来的主题跟老师说的不一样。虽然随着幼教理念的不断提升,懂得了肯定幼儿的作画方式,但还是有很多的老师要求幼儿一定要画得像、画得好。将画作内容与“范画”之间的相似性作为幼儿化作评判的指标,也就使得幼儿进行创作时的画作内容不再重要,只要求画作与“范画”一致即可,对幼儿的思维是一种扼杀。
范画的呈现用其“一刀切”的方式局限了幼儿的想象,让所有的幼儿以一种方式模仿表达,作品大多相像,几乎毫无情感可言,丧失了幼儿自己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及应有的童趣。如此看来,范画的呈现不仅阻碍了孩子想象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是使孩子们出现认知上的误区,将范画当作自己的“目标”进行努力,最终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无范画幼儿美术教育则是对有范画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突破,帮助幼儿们建立起良好创作习惯,而不是进行一味地临摹。
二、在灵活的指导下贯穿“无范画”的美术活动
结合《指南》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我们对已有“范画”的模式进行改进,从此让“范画”变成有意义、有创造、有想象的“范画”。
(一)身临其境,经验铺垫
《指南》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竹子的形态、竹叶的特征等”。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表达,可以在画竹子活动前做好铺垫工作,让家长带幼儿去参观竹园,或去网站上搜索竹子的图片,让幼儿在自主观察中积累有关对象的特征经验,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便于幼儿在作画中更加大胆的表现。通过幼儿亲身的经历去感悟身边美好的事物,让幼儿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也自然有一种参照物,使得幼儿的绘画更加具有灵气。而一些场景很难真正地进入到该场景中,幼儿教師或家长也可以通过看图片的方式带领幼儿去感受世间万物。
1.欣赏中外名画——“心中的范画”。
针对某些特定的物体,可以通过对中外名画的观察来形成幼儿“心中的范画”。如国画《竹子》的创作活动中,虽然孩子们对竹子有一定的了解,但平时的观察不够全面,因此可以组织孩子们在活动前欣赏郑板桥的“竹子画”,郑板桥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主要是期待幼儿通过名人作品的欣赏活动,从多个角度表现自己对于竹子的感受,并进行相互的交流。中外名画的欣赏让幼儿们领会美的场景。 通过中外名画的赏析使得幼儿的审美同步提高,对幼儿以后的美学素养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音乐背景——“耳中的范画”。
在进行竹子的创作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进行了“耳濡”的体验。让幼儿边听音乐边作画,选择一首富有意境的背景音乐《竹》,放这样的轻音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从而使幼儿的绘画思路变得更加开阔,这种开阔幼儿思路的音乐背景就是我所说的“耳中的范画”。针对国画来说,更加倾向于意境的表达,因此,在进行国画的创作中有一定的音乐进行引导也是十分惬意的。虽然幼儿们如今的水平可能并不能真正的将画中的已经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创作方式对幼儿以后的创作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3.实地欣赏——“脑中的范画”。
让幼儿置身大自然的美画中,切身感受想要表现的景物,通过观察与交流,了解其特点。如大班《竹林中漫步》活动中,我们结合了季节特点,事先选择幼儿较近的、景色较集中的竹林,让家长陪同幼儿在大自然的游戏中,感受竹林特有的美,并引导幼儿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曾经在美学课程中,老师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一场樱花飘落的美景都显得词汇匮乏。然而,真正的走进一场飘落的樱花,也就真正的体会到了樱花飘落时的美好。切身的感受永远都要比别人形容的好,自己印象中的美景也自然是最深刻的。
4.互相赏析——“口中的范画”。
美术活动是一种高度实践性的活动,幼儿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去选择审美对象。如我在教幼儿主题画《春节里的开心事》时,我先引导幼儿把春节里的开心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畅所欲言,给他们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基础,于是,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就显得轻松愉悦,画出来的作品各色各样。虽然有些作品一眼很难看出画面内容,但通过孩子们的介绍,作品内容一下就丰富起来了。所以,我们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环境,和谐的师幼关系,允许孩子按照自身的想法来表达。
(二)授之以渔——巡回个别指导
《指南》指出“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巡回指导的机会,要仔细地观察幼儿的作画情况,当幼儿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并且“授之以渔”,使每位幼儿快乐作画、创造性作画。
在幼儿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做过多干预,但针对个别有需要的幼儿,应该及时地进行引导,引导其掌握方法,而不是手把手教画。如一位幼儿画倒影时没有发现“透映”的方法,一直尝试上下两边同时画的方式画出树的倒影,而且倒影中竹的方向是错的,于是我提醒他再一次仔细地观察,引导他发现倒影的特点,继而再进行创作。通过教师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幼儿们提供创作方面的帮助,能够使得幼儿们的画作更加贴近生活,表现出来的画面更加栩栩如生。
三、在科学的态度下进行“无范画”美术活动
幼儿年龄较小,若是一味地要求幼儿无范画进行绘画的学习对幼儿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在科学的态度下进行无繁华的美术活动能够十分有效的提高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等,同时使得幼儿的绘画兴趣大大增加。
(一)根据活动的内容以及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绘画活动的安排
1.无范画。
针对绘画活动本身来说,它同样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而针对较为简单的线条以及形状、色块等的绘画在幼儿个人的反复尝试和练习下能够轻松掌握。首先进行大面积的草坪的绘画或者雨水的描绘活动中,幼儿自己对小草以及雨水等有着其独特的见解;因此,幼儿能够尝试进行自我创作。在没有范画的情况下,这些简单的场景幼儿通过简单的线条进行绘制,将小草以及雨水的质感通过稚嫩的画笔进行展现,体现出幼儿本身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尽管幼儿第一次进行无范画的创作效果可能并不是十分优秀,但是这些软软的、细细的线条仍旧是幼儿们对草坪和雨水的表达形式。在进行绘画作品点评时,首先要倾听幼儿们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能够充分理解幼儿创作的想法。在教师进行细致耐心的点评之后,幼儿们会在下一次的创作中绘制出更加完善的画作。
2.难点示范。
在绘画的难点部分,幼儿年龄较小,许多内容理解不透彻,因此,大多教师会在此处对幼儿进行难点示范。然而这个难点示范的契机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适合的契机、适合的教学策略下进行幼儿绘画难点示范能够给幼儿留下更大的发挥空间,保证幼儿的绘画体现了幼儿内心的想法。通过难点示范,幼儿又能够有根有据的进行创作与想象。在小班的绘画教学中,画一只甜甜的棒棒糖基本上每个小班都会进行。然而,在绘画棒棒糖的螺旋线时却会难住幼儿。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空手绘画,让幼儿感受如何绘画螺旋线。然后,教师还可以请个别领悟能力较强的幼儿上台进行绘画示范。通过示范让幼儿们充分明白棒棒糖的螺旋线应当如何绘制。然而,棒棒糖的色彩、大小以及多少等问题都需要幼儿自己进行思索。这对幼儿来说不仅学习了如何完成螺旋线的绘制同时还能够进行相关的创作。对幼儿的能力有一定的锻炼。
(二)区别“无范画”与“无要求”和“无目标”
在有范畫的时候进行幼儿绘画创作时,教师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讲解就能够让幼儿们用眼睛十分直观的看到自己要画的画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在无范画的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绘画课程中幼儿要绘制的画作进行大量的讲解,然后幼儿根据自己对教师讲解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绘画都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只要幼儿的画作最后能够进行评讲究可以了。这样的无范画教学针对幼儿的绘画教育事实上是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的。此外,这种形式的无范画幼儿绘画教育模式也有悖于《指南》中的精神所在。在这种幼儿绘画教育中,看似热热闹闹,幼儿们和谐地进行创作,保证了幼儿们的自主性,却不能够达到教育的要求。
针对这种无范画的幼儿绘画教学仍旧存在着目标。首先,要求幼儿们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的进行表现。3-4岁的幼儿大多虚幻进行涂涂画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进行粘粘贴贴等活动。这是幼儿心理喜欢并进行表达的行为。其次,幼儿在绘画教育中应当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幼儿们在这个阶段应当能够通过简单的线条以及色块、色彩等将自己大脑中所想象出来的人或事物进行勾画。在无范画的幼儿绘画教育中,幼儿能够进行自主创作而不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同时,无范画绘画教育同时也是在绘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对幼儿进行过多干预的一种体现。通过幼儿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通过成年人的眼光进行幼儿的画作的评判,让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进行创作,对幼儿以后创作能力的提升会产生桎梏。然而,无范画教育也并不是没有任何标准的幼儿创作。在无范画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仍旧有目标与要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让幼儿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从而更好的锻炼幼儿们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从学习《指南》到现在,我开始尝试总结幼儿的绘画模式。其实,《指南》也并没有说美术教学不能进行模仿,而是鼓励幼儿在感受和体验基础上的自发模仿,不是被动的范画临摹。因此,我们要通过多途径的方式,使幼儿在切身的感受与操作中、交流和分享中,领略美术活动的魅力,用自己独特的作画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就好像是我们的肢体语言一样,同样将幼儿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幼儿的口语以及文字能力相较于成年人来说差了很大一段的距离,通过语言或文字的方式也许并不能将他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是通过画作却可以。幼儿美术教育虽然不是专业的美术教育,但却能够将一个人最纯真的想法记录下来。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