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物长宜放眼量、史事通达即素养

2019-09-10章光伟金梁芳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梁思成历史学生

章光伟 金梁芳

浙江省选考历史卷注重利用新史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建构历史解释能力。本文试以2019年4月选考卷第33题为例,通过对该题的命题“立意”探究,拓展历史教学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挖掘试题蕴含的隐性信息,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渗透历史学科素养,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任务,培育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

一、创设历史情境,凸显大历史观

“大历史”这一词为黄仁宇所创,取“宏观历史”之意,提出“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1]。“大历史观”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把握微观的历史事实,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放宽视野,引导学生贯通时空,感知历史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感悟历史价值。

选考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趋势,力图引导考生从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去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2]第33题的题干创设历史情境: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通过该段文字的情境叙述,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关注特定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 当考生看到这段文字时,思绪已然被带到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在头脑中思考:当时的抗战处于哪个阶段?这位建筑学家为什么会搬到四川李庄?他从事心爱的事业具体是什么?该位学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具体是指什么?这些疑问的自然生成,有助于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拓宽历史认识的角度。

正如第33题的题干指明“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时空观念素养考查学生在“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年表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站在历史长时段的视角上,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更全面的审视历史问题。结合具体抗战史实,学生能够认识到从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进行全民族抗战。抗战初期的失利,国民政府组织经济部门、文化机构大量内迁到四川、云南等地。梁思成从北京迁往四川正是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缩影。从“大历史”的视角树立宏大的时空观,注重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世界视角和世界意识,感知历史的发展变化,拓展历史认知视野。[3]

题目设问要求学生分析指出材料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历史逆时思维有助于我们在历史长时段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让后人从前事和前人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4]中国传统的建筑曾经有着辉煌的成就,但近代以来,“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国人认为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丧失民族的自信心。在自然灾难,战争破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损失。梁思成先生在四川李庄潜心于他热爱的事业,为中国古建筑保护所做的不懈努力,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1972年,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的倡导下,各国达成协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号召世界各国协力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斯人已逝、思想长存”,梁思成先生的关于古建筑遗产保护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保护这些宝贵财富,保持文化与自然和谐平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二、考查知识迁移,建构历史解释

历史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历史思维最能体现学科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考点进行知识迁移,贯通相关知识间联系,强化历史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思维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5]浙江省历史选考的考核要求也尤为强调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6]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李剑鸣教授曾指出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7]通过构建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联系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冲击影响下,中国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中国的建筑原本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但在近代以来,“西式楼房”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出现,在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从中可以感受到在近代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历程中,许多优秀建筑遗产遭到破坏,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我国古代的市楼起源于西汉都城长安,最初是用作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来有的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平遥市楼高耸挺秀,屋瓦琉璃流光溢彩,成为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8]在教学复习中以平遥古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线索(见下图),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联系必修二经济史教材相关的内容,明清时期,晋商以活跃的商业行为,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晋商的活动,不仅成就了许多富商大贾和商界精英,推动了山西经济的进步,而且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最早的一家私人金融机构,整个院落建筑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颇有“汇通天下”的气派。票号的创立和发展,结束了现银票运局面,开辟了金融业发展的新纪元;它加快了资金周转,减少了商业风险,促进近代商业贸易繁荣和近代工业兴起;同时,它还为政府管理和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

新课标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划分要求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9]历史解释追求历史“本真”,要求学生严格遵循以史料为依据,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通过历史思维贯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宏大历史视野,思考历史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追问价值引领,关照社会现实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课程设置,力图通过学习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选考试题通过考查“平遥古城”的市楼、票号,引导学生铭记历史沧桑,传承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注重历史建筑的传承与保护: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这是在抗战期间,梁思成用学者的良知写下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在战乱纷飞的时代中,有着一批知识分子承载着民族的自觉,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建筑。正如梁思成所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10]面对疾病的折磨和生活的艰难,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中,梁思成、林徽因、刘敦祯、陈明达等几位共患难的中国营造学社同事,他们以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系统地总结整理营造学社战前的调查结果,向西方世界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和成就。[11]当我们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以试题为载体,突出历史最为实际的应用功能,考查考生从历史的发展来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古为今用,目的在于激发考生自觉运用历史知往鉴来的功能。[12]该题的命题视角注重现实关照,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平遥古城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或者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防盗的特点,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厢房和侧房一般是木结构的砖瓦房,供儿孙辈居住。这样的布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从平遥四合院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互相帮助、见义勇为、善良诚信、勤俭节约等思想精华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吸收。

铸造民族精魂,渗透家国情怀。梁启超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有此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於世界人之前。”[13] 梁氏所说之山西商业,即指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明清时代),称雄国内外的晋商。梁启超在1912年莅山西票号欢迎会演说辞,对晋商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晋商的贸易发展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有着莫大的影响。从晋商“票号”中领悟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儒商”精神,诚信不欺、义在利先。从梁启超、梁思成父子身上感悟爱国思想的一脉相承。梁启超的9个儿女中先后有7人曾到国外求学或工作,他们在国外读书数年,学贯中西,成为各行业的专家。但他们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都是学成后就回来报效祖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做出贡献。[14] 学生从梁启超家族事例中感受传承百年的优良家风、爱国奉献的价值情怀,渗透历史的教育价值。

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在强化学生史学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其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教学中拓展考点知识,帮助学生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分析历史问题,贯通知识联系,生成历史素养。该题的延伸拓展可联系当下中美之间贸易战,美国强制对中國商品征收大量关税,违背了自由贸易的传统。中国商业贸易中“儒商”义在利先的价值观念,“日升昌”票号诚信为本、汇通天下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国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注释】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页。

[2]黄牧航、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67页。

[3]徐宁:《“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4]冯一下:《再论逆时思维》,《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3期。

[5]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6]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年,第20页。

[7]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15页。

[8]陈梧桐主编:《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9]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1页。

[10]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5页。

[11]岳南:《那时的先生:1940—1946年,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70页。

[12]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学科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3期。

[13]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文集29),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莅山西票商欢迎会演说辞”。

[14]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81页。

猜你喜欢

梁思成历史学生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