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19-09-10李月娟
李月娟
摘 要: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之一。全球一体化的体现,不仅在于各国间政治、经济的合作交流,还在于各国间的文化、语言的交流。更确切地说,只有成功实现了作为交流合作基础的语言间的交流,才能够从实质上真正达成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合作交流。因此,在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培养语言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则需要不断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引言:
在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是我国面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教育战略措施。《纲要》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備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将语言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交际技能和文化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等课题。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外引进,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体现在研究问题的拓展和研究层次的深化上。我国学界基于西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语教学实际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探讨:第一,从理论角度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第二,从实践角度探讨外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加强培养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规定要求:大学英语应该不仅是一门教授语言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拓展知识、了解世界的一门窗口课程,这也说明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同时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功能。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与课程设置时,要对教授国际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大学的英语教育而言,教育部颁布的这一文件,不仅要求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要教授英语这门语言相关的知识,还要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给予一定的重视。由此可见,加强培养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已从教育的全局性和国家高度上得到了肯定与重视。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层面上,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跨文化教学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因种种因素制约,实际的跨文化教学发展缓慢。前些年的“语言工具论”,这一轻文化、重语言的思想观念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客观上大学英语教学对文化教学也缺乏对其标准、内容、测试、以及评价的系统规定、论述和评估,跨文化教学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还停留在教师凭借个人的兴趣,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一些相关介绍,缺乏其系统性和连续性,在翻译智能已取得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跨文化教学已远远地滞后于时代所需要的发展步伐。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国际化,跨文化教学正和计算机技能教学一样变得不可或缺,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储备薄弱,又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学培训,无法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跨文化交际需要人们相互交流、沟通、了解,母语文化有着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但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意识的薄弱影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介绍都感觉力不从心,不能从容、自主的表达,失去了很多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交流机会。
很多学生为四六级及其他英语考试而学习,而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语言教学内容的任务,所以学生对于不围绕考试内容的文化材料不太重视。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对文化的认识非常肤浅,很多学生学习功利性很强,欠缺跨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
4.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因素
4.1非语言交流差异
在语言交流中非语言交际也尤为重要,比如身体移动、脸部表情、动作、身体距离、身体姿势等,跨文化之间的非语言交流也容易造成误解,人们表现行为和各自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相关联,各种文化中眼睛接触、点头、沉默、话语权次序、表达、动作、幽默感、微笑等等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才能促进双方互相理解。
4.2性别差异
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性别差异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当遇到有性别差异的情况,保持文化敏感性是明智的,但是应避免固化思维。在各自文化中性别差异可能反应在语音语调、词汇句法、话语理解、接触频率、说话所处位置等等方面,了解这些差异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解,提升沟通效果。
4.3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本是印刷业工艺范畴的词汇,由美国新闻记者LIPPMANN在1922年引用,扩展到文化领域,定势指人们在交往中对不同文化中的群体的一个笼统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某个国家群体的一个文化定势的印象有可能几个世纪不会改变,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因为文化定势的成分可能在时间和语境上会发生变化。在跨文化接触时,人们的文化定势思维会做为评价另一方的思考依据,而一个强烈的、消极的文化定势印象,可能会导致双方很强的敌意,并且很可能感染周围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5.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5.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和心理方面的资料,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就会提升对另一种文化中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的手段,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比如可以组织学习名人自传、历史小说、经典文学等加强对跨文化的理解;可以派学生去国外留学或进行短期交流做交换生,让中国学生在一个真正的英文环境中体验原味的异国文化,使学生真正地把所学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运用和体验;也可以给学生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指导,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找一些特定形式的交际语境,用分析模式来进行描述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景,逐个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解码,总结规律,逐渐地深入了解跨文化交流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具有研究倾向而非批判式的学习态度进行文化学习。
5.2跨文化教材的建设
外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应具有国际性和跨文化特征,不仅包括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还应包含国际文化知识。教材的文化知识应当覆盖面广,可以全面呈现出文化当中的生活方式、环境人文、政治面貌、风俗习惯等,应当体现文化所呈现的核心价值观。跨文化的教材应该是对这种文化语言和文化要素的总观,教材提供的资源,应该具有典型性、大众性和普遍性。
5.3打造跨文化交际课程
很多人认为英语教师自然地就可以传授外国文化,这样的概念是极其错误的,正如人们印象中对文化、跨文化交流等的定义都有很多种,教师决定讲授哪方面的文化、侧重点在哪里都是很艰难的选择,教师没有经过跨文化的教学培训,很难达到跨文化教学的预期效果。跨文化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东西方差异,解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和冲突,预测不同文化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组织之间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跨文化课程可以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态度三个方面着手,注重主观层面训练,培养跨文化自主学习能力,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5.4打造具有文化意識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法和课程培训,接受文化知识、文化同化、自我意识、文化意识、模拟模式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以及跨文化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本校资源,集体备课,互通有无,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让具有留学经验、访学经验的教师分享跨文化经历的知识和技巧。还可以搭建基于网络的跨文化交流平台,教师借助网络可以彼此分享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参加各种文化类教学培训,创造条件进行跨文化体验,比如短期访学,进修等,使教师处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激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吸引各学科的外聘人员,加强学科间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结语
跨文化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跨越文化沟壑进行国际交流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培养国家要求的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我们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机器翻译迅速崛起的时代,如何进行高效的文化教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大学英语中应贯彻跨文化教学,符合大学英语改革精神、学生实际需求以及时代发展需要。跨文化教学应帮助学生走出文化定式,培养其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态度。
参考文献:
[1]石洛祥,齐迎军.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74-77.
[2]李松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06):12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