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2019-09-10韩宏亮
韩宏亮
[摘要] 邓小平领导全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他总结国内“文化大革命”教训,借鉴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满足群众的迫切愿望,回应历史的强烈呼唤,以非凡的战略眼光把握历史发展之大势,提出新的时代课题,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他厘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关系,领导全党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作出重要贡献,标注了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他进行改革开放的舆论和思想准备,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新的战斗任务,揭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邓小平领导全党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启示: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奋斗中实现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从对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俱进的主动驾驭中彰显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从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的深刻认识中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邓小平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功勋。邓小平是怎样领导全党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事关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的呢?
一、邓小平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绝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敏锐地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捕捉到了人民群众强烈求变的诉求,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创新精神,提出了符合人民愿望、遵循历史规律、顺应社会潮流、反映时代趋势的改革开放命题。时势造就了邓小平这一伟大人物,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
(一)总结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多次讲,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说,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1988年9月5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在邓小平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在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改革开放与“文化大革命”具有内在的关联,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坚决否定,并在此基础上的突破、发展与超越。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作比较,就很难有改革开放的全党共识。
(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在这段时间落后了,贻误了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看到了国外的发展变化,更加坚定了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邓小平多次出国访问考察。1978年1月到1979年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六次出访,行程遍及八个国家。1978年1月26日出访缅甸,2月3日出访尼泊尔,9月8日出访朝鲜,10月22日出访日本,11月5日开始对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进行为期10天的国事访问,1979年1月28日又出访美国。在朝鲜他对金日成说:“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978年10月26日下午,乘新干线“光—81号”超特快列车前往日本文化古城京都进行访问,在火车上谈到乘坐这种车的感觉时,他
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邓小平在考察汽车工厂时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正是看到了周边国家发展的变化,对他下决心推进改革开放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在实地考察国外现代化产业的过程中,他也在思考着、谋划着中国现代化的蓝图。
邓小平派代表团去西方国家“取经”。1978年4月底,邓小平听取谷牧等代表团成员汇报出国访问准备情况。在谈话中他强调,好的也看,坏的也看,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么管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同年5月2日,谷牧一行离京出访。6月下旬,邓小平又约谷牧谈话,听取考察汇报,他又强调,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6月23日,邓小平会见即将离任的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时说:“我们派了许多代表团到欧洲和日本去考察,发现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许多国家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苛刻,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我们都有利,为什么不干呢?”1978年有1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目睹并领略了外部世界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这对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高层形成改革开放的共识起了关键性作用。
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外部的发展和我们自己的落后,要加快发展。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讲,“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
(三)回应群众的迫切愿望
广大农民有变革图富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制度已经难以为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联名画押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改革开放前的小岗村是一个生产队,共20户115口人,过着“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生活,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出门讨过饭。1978年12月,18名小岗村户主在一份错字连篇的“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时肯定了这一做法:“‘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一九七三年周恩来总理病重,把我从江西‘牛棚’接回来,开始时我代替周总理管一部分国务院的工作,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不久,我又被‘四人帮’打倒了。我是‘三落三起’。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人民怀念周总理,支持我的也不少。这证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改革才重新发动了。”“四五事件”是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也是拥护邓小平的正确领导、呼唤改革开放的正义行动和民意表达,间接反映了群众要求改革的愿望。因为在当时,邓小平的领导代表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支持邓小平就是拥护改革开放。
(四)彰显为民的使命担当
邓小平有干好工作的使命担当。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邓小平对出来工作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邓小平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强烈愿望。1978年9月16日,他在听取吉林省委汇报工作时讲,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978年9月17日,在听取辽宁省委汇报工作时,他又讲:“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正是强烈的使命感铸就了他实行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五)引领时代的战略眼光
邓小平从大势大局上看待改革开放。邓小平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他善于从大势大局上、從长远根本上看问题,看待中国发展,谋划中国未来。这与他的个人阅历有很大关系。他早年曾到法国留学,这恐怕是他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因素。胡平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邓小平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偶然的”,“在国外的岁月里,他认识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变化,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变化,他亲自体验过西方的生活,看到过西方经济发达的景象,从他领导拨乱反正来看,他是有远大的气魄和实干家的精神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这段经历为他从事政治斗争和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提供了灵感,他是把中国送上21世纪征程的国家领导人。”
邓小平从战略上、从政治上看待改革开放。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9月1日,他在听取鞍山市委同志汇报工作时讲:“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发展生产,增加职工收入。”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最终战胜和超越资本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权的角度看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待推进改革开放的问题。他这里说的“革命”实际上就是改革,他是从政治上看改革,体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正如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所说:“虽然当时没有系统的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但是应该说全党、全国人民都有一种要摆脱困境的期望。在这种形势下所开展的改革开放有它内在的必然性,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社会的。邓小平看到全国人民的愿望和这种形势,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在中国又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世纪伟人邓小平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以非凡的战略定力和宏大的政治智慧,发表了对当代中国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南方谈话。这一纲领性文献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执着的政治自信,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邓小平标注了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也有个逻辑起点问题,就是要厘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两条路线之间的内在关联。厘清这个内在关联的关键在于向人民讲清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转变的合理性、科学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一)厘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路线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必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解决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问题,才能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共识、最大拥护。
邓小平认为不同历史时期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制定和执行不同的政治路线,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早在1977年8月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他就指出:“某一个时期总有某一个时期的纲,某一个部门总有某一个部门的纲。”在邓小平看来,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改革开放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对已经过时的政治路线的否定。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又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二)领导全党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面临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重大原则问题,也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一直在深入思考这一问题,他认为:“对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党内党外和国内国外都很关心,不但全党同志,而且各方面的朋友都在注意我们怎么说。”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也就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
1979年,邓小平领导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一是肯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谈到对起草和修改《决议》的意见时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也就是说,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不能否定的,要给予充分肯定,但要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与他的丰功伟绩区分开来,不能把否定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等同于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1978年11月25日,他曾对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讲:“外国人问我,对毛主席的评价,可不可以像对斯大林评价那样三七开?我肯定地回答,不能这样讲。党中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干赫鲁晓夫那样的事。”二是强调改革开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和探索的继续,但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在邓小平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就是恢复毛泽东曾经倡导和坚持的那些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就是更加准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就是对毛泽东思想最好的坚持。
(三)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作出重要贡献
肯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奠定了最根本的政治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带领全党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他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在邓小平看来,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事关如何评价和认识党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大问题。对这一点他特别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他认为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原则问题、极其宏大的战略问题。他说:“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这些重大观点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與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坚定“四个自信”,统揽“四个伟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前提和逻辑起点。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伟大的事业积淀之中。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主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开创的,毫无疑问,也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众所周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基本国情、创制正确路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长期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这一重大观点把邓小平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的战略用意和深邃眼光深刻地表达了出来。邓小平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充分展现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眼界和胸怀。
二、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作为改革开放的时间起点,这是没有任何异议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这次全会作出,体现了历史的必然,契合了时代的潮流。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改革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而这次全会顺应了人民求改革、谋开放的发展大势。
(一)进行改革开放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改革开放虽说没有系统的准备,但前期准备还是有的,最重要的是舆论和思想准备。打倒“四人帮”后说是有两年工作的徘徊,实际上两年来邓小平做了大量恢复经济建设的工作,仅1978年他就五次出国考察,同时派出代表团考察,这些都是前期准备。同年9月21日他在会见法国巴黎市长希拉克时说:“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决心下了,方针也定了,问题是要善于学习。学得好,就搞得快一点,也搞得好一点。”1978年邓小平访问朝鲜归来,在东北有一系列讲话,中心就是要加快经济建设。他还用“到处点火”来形容他的讲话,他的“到处点火”其实质是在点燃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1982年9月18日,他在会见金日成时谈到了他的“北方谈话”:“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时间上来看,邓小平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就果断提出,要迅速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经过实践检验,这条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二)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新的战斗任务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一直有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的考虑。1978年10月3日,他在同胡乔木谈话时说:“这次我在沈阳军区讲,揭批‘四人帮’运动总有个底,总不能还搞三年五年吧!要区别一下哪些单位可以结束”,“结束了,就转入正常工作”。正常工作指的是什么?在邓小平看来,就是搞四个现代化,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同年10月11日,在全国工会会议上他又讲:“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已经能够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战斗任务。”邓小平这里所说的“新的战斗任务”,究竟是什么?当然是指突出经济建设内容的四个现代化。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讲的革命就是改革,这些观点明确论证了改革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把改革建立在对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之上,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改革性质和正确方向。同年11月5日,他在泰国访问时说:“现在我们立下了雄心壮志,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同年11月29日,他会见日本客人时又讲:“实际上,我们现在议的就是怎么样万众一心搞四个现代化,中心议题就是这个。”从1977年恢复工作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多次强调集中精力搞四个现代化。这些观点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全会以创新精神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
(三)揭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党的三中全会前召开了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就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的这篇重要讲话,是前期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引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提出了“当前实现历史转折和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大、最关键的问题,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指导思想,指明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这篇讲话由于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讲到了,实际上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由于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只用短短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议程。会议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多年后邓小平讲:“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并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江泽民曾讲:“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当大浪淘沙,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回过头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肯定的回答,历史愈久远,有一点就愈加清晰,这就是:邓小平主导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一个成功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新的伟大起点。这就是用历史眼光看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是一个伟人。那么,邓小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伟人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时代的伟人是能把这个时代意志表达出来的人,告诉这个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一切是这个时代的核心与本质;他把这个时代现实化了。”是的,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他代表了他的时代的意志,告诉了人民改革开放是那个时代的意志,并且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带领党和人民去完成它,他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了历史性功勋。美国学者傅高义曾这样评价邓小平:“假如中国人要感谢某一个领导人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人就是邓小平。在为改善如此之多的人民的生活作出的贡献方面,20世纪是否还有其他领袖能够与他相比?20世纪是否还有其他领袖对世界史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一代伟人邓小平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四、邓小平领导全党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当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最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经验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一部党史就是共产党人勇于创造历史和善于总结经验的辉煌历史。只有善于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更成功地创造未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今天,更是研究未来。
(一)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奋斗中实现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共产党人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把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群众越来越表现出求发展、求改革、求开放、求富裕的强烈愿望,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民愿望,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新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推出一系列战略举措,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点赞。今天,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高扬共产党人的人民属性,永葆共产党人的固有底色。
(二)从对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俱进的主动驾驭中彰显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
我们党治国理政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创新,是紧紧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并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而不断与时俱进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情进行再认识,肯定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坚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果断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据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深刻性、根本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今天,共产党人只有高举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这一主要矛盾并深入研究好这一主要矛盾各个侧面的动态变化及主要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理论设计、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才能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彰显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体现规律性。
(三)从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的深刻认识中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
历史的发展是继承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样如此。成就历史的阶段性,总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标志性的大事。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以邓小平带领全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开始的。邓小平作为中央领导集体实际上的领导核心,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也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创立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并把这一核心地位载入党章;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载入党章和宪法,上升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今天,只有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的核心地位、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确保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勝利。每一名共产党人必须以坚强的党性夯实这样的政治自信,以对党的绝对忠诚践行这样的政治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