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课程改革实践

2019-09-10王娜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8期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课程改革

王娜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学习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很大冲击。本文针对《数字摄像技术》课程,以超星学习通为依托平台,进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实施等环节的课程改革,以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数字摄像技术;课程改革

教育信息化在高校教学中逐步推进,学生从原来端坐教室内听老师“长篇大论”,到一部手机“知天下”。教师不是信息的持有者,在获取信息资源方面与学生是对等的。彻底颠覆了传统以课堂、教材、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校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简称学习通)作为深化教学信息化改革的突破點,以期达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精心于学习的目的。

1. 《数字摄像技术》课程性质

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画面创作思维,培养其能独立完成摄像作品,为其后续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选取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2. 基于学习通的课程改革实践

“超星学习通”除了具备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外,还兼具上课签到、通知、问卷调查、在线笔记、成绩统计、投屏、即时通讯等辅助教学功能。教师可进行上传资料、布置作业、在线考试、师生互动、进行过程化教学评价等活动。

《数字摄像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既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操控摄像机进行画面的录制,又需要学生具备艺术素养和观影数量,能够在模仿经典影视画面基础上进行创作。课前问卷调查发现,81.3%的学生观影数量不多;71.6%的学生对视频制作和电影拍摄了解甚少;86.5%的学生观看同一部影片次数大于3次的,不超过4部影片;67%的学生认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如何使用摄像机;57%的同学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视频记录针即可。调查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心理预期、定位比较低,从侧面反映出较低的学习兴趣;而少的观影经历意味学生间接获取的拍摄知识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一部影片只观看一次的情况,表明学生的关注点在于剧情发展,而非影片的拍摄。针对这种情况,对课程进行以下设计:

2.1 课前预习阶段

上传经典电影片段或短视频到学习通,让学生观看影片,布置任务点,给出观影后的输出。任务点以问题或重复观看的形式,设置在视频任意时间,需与问题内容相切合;上传PPT,打破PPT课上展示的固定模式,学生可利用学习通课前观看,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与目标,明白课程学完后自己需要到达的水平;上传相关书籍拓展学生知识面,解决因只读懂教科书引发的思维固化问题。教师可通过学习通后台观看学生学习记录,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设计课上内容。

2.2 课堂教学阶段

教学阶段可根据课前预习情况,灵活的选取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置要既贴近课程内容,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导入环节,可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采用提问方式,借助学习通随机选人功能,选择学生回答,既调节课堂气氛和节奏,又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课程小结时,可利用学习通课堂测试,教师根据学习通呈现答题情况,快速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2.3 课后反思阶段

温故而知新,学生课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再发放一些开放性、能够发动脑筋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设置主题拍摄任务,让学生撰写拍摄稿本、策划拍摄流程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锻炼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的能力。

3. 课程改革中遇到问题

3.1 基础硬件设施支持欠缺

基础设施支持是学习通使用基础。使用中常出现,课上学生手机端收不到签到通知;课前、课后观看学习通资源时,遇到网络不通,或无法打开;课后生生互评出现作业不刷新,一直看同一份作业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无线网络覆盖率不足、网速过慢原因,导致网络请求延迟;另一方面,超星学习通客户端稳定性和扩容性有待提升,。

3.2 学生主动自学能力差

本次课程改革是围绕着学习通设计的,利用学习通记录特性,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段,自主的根据教师制定方案,完成任务获取平时成绩,调动学习自主性。在对过程数据监测汇总发现,部分学生任务点完成率差,表现在课前布置观看影片任务时,只观看几秒不等,表面上看完成了教师不值得课前任务,与教师要求相差甚远;课后作业,学生的完成度比较高,部分同学因记错截止时间而错过提交作业。这显示了学生平时学习较拖拉、应付、对课程兴趣不高的特点。

3.3 教师工作时间过长

为保证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进行收集并整合学习资源包、设定任务点、统计学生预习情况等工作;课中利用学习通调动和调节课堂气氛;课后用学习通批阅作业,给与学生及时的反馈,反思并修正下次课程的课前、课堂设计。教师不但要课程设计,还要学习并制作课程学习资源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强度。

3.4 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提升

基于学习通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均能熟练使用它。目前宏观方面针对学习通使用的激励和指导措施,是面向教师的;微观方面学习通的评价机制也有待完善,比如作业批改只有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两种,只能选一:选择教师评价,则教师需看完全班作业,汇总分析问题,思考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学生不参与评价;选择生生互评,教师就不参与评审,还需承担学生随意评价产生的假性数据分布,误导下阶段课程设计。

4. 解决方案初探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学校、学习通技术人员、教师共同协作。

4.1 学校制定激励措施

本校采用移动大赛+技术培训的方式,促进教师学习通使用能力。目前培训多针对于青年教师,需进一步提升培训的广度和力度。可开展学生学习通使用的培训活动或大赛,扭转学生自己摸索学习通的使用的局面,杜绝因使用不当引发的抗拒心理。

4.2 学习通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通平台本身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因网络原因或版本原因,造成使用中出现问题,可通过升级移动端版本或使用电脑端解决。学习通的功能完善,需要教师与学习通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准确描述教学需求,督促其改进并提升性能。比如,增加生生互评与师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设置教师评价占据比例,和生生互评占据比例,提升作业评判准确度。

4.3 教师灵活运用学习通

教师需根据学习通功能,灵活处理问题。比如《数字摄像技术》课程中的视频作业,既考验学生的摄像基本功,又考查学生后期编辑讲故事的能力。教师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设定学生的批阅份数,提升了学生自己的评判能力、激发了学生互相比拼的劲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的主动性;而理论作业,主要有拍摄创意、分镜头设计等组成,专业性较强、抽象性较强,且不容易形成统一的评分标准,故教师需要自己逐份评判,并给与学生指导性意见。

5. 小结

通过此次课程改革实践发现,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基于学习通的教与学,拓展了课堂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参与度,提升了教学效果。学校需要继续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师生使用激励机制,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浓厚氛围,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杨萍,付童.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高校外语混合教学模式实践——以《西班牙语视听说》为例[J].英语广场.209,(10),119-120.

[2]李萌.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36-40.

猜你喜欢

超星学习通课程改革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的五年制高职数学SPOC课程教学初探
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用与研究
浅论超星学习通辅助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实现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索
超星学习通APP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简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