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经据典、创设情境、加深记忆

2019-09-10陈志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

陈志平

摘要: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就是“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见,这在化学学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化学考试中的“活跃分子”。因此,如何让学生有效记住相关内容便大有文章可作,这也是作为化学一线教师的基本功。“死记硬背”乃是学生深恶痛绝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的抵触心理更加强烈;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并愉快地接受才是他们喜闻乐见且行之有效的最好方式。本人结合自己常年的经历、查阅资料、精心整理出下列一些史实、典故和传说,以飨读者!

关键词:引经据典;创设情境;加深记忆;喜闻乐见;行之有效

1、有机物

古时候有个叫吴一的人,这人穷困潦倒却又生性懒惰,常常依靠烧饼铺烤焦的饼过日子。每次别人大叫:“焦了,焦了”,他就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来吃”。一天,这人照例来到烧饼铺,由于一直没有烤焦的饼,他竟然迷糊地睡着了,睡梦中忽然听到有人喊:“不好了,焦了,焦了……”。吴一一骨碌爬起来:“不要紧,不要紧,我来吃”。众人大笑,原来不是饼焦了,而是他的衣服被溅上了火星,烧焦了一块……

由此引出问题:烧饼和衣服烤焦之后为什么都是黑色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2、“点石成金”——铜

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在葛山等地修道炼丹多年。一次葛洪之妻鲍姑用铁勺盛曾青(硫酸铜溶液),几天后,葛洪拿起铁勺使用,奇妙的现象出现了:铁勺变成了“铜勺”,金光闪闪。葛洪的徒弟高兴得跳了起来:“点石成金了!”葛洪把铜勺放在火上烤,铜勺逐渐变黑。这些现象葛洪在《黄白篇》一书中均做了记载。

由此引出问题:这些颜色的变化说明什么呢?

3、比金子还贵的帽子——铝

法国拿破仑三世是一位爱慕虚荣的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阔绰富有,于是他命令一位大臣去做一顶比黄金还贵重的帽子。这位大臣左思右想,就是不明白究竟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黄金还贵重的。后来,实在没办法,这位大臣就去问拿破仑三世的心腹,原来在拿破仑三世眼中,铝比金子更值钱。因此,在他统治时期,就曾经发生过现在看来很好笑的事情:在他举办的国王盛宴上,只有王室成员和贵族来宾才能荣幸地用铝匙和铝叉用餐。

4、厨师的油灰——肥皂

有一次,埃及国王胡夫设宴热情招待宾客。由于来往的客人较多,厨房里人多物杂、拥挤不堪。一厨师不小心,把灶台旁的一盆羊油踢翻了,全部浇在炭灰里,伙夫们都赶来帮忙收拾场地。他们用手将沾有油脂的灰捧到厨房外扔掉,再回到水盆里洗手。这时,他们意外地发现手洗得特别干净,比以往洗手要省时省水多了。伙夫们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叫来其他人,也用炭灰撮手再去洗手,用这种方式来除污,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位喜欢讨好的监官,报告国王说厨师把油浪费了,应该定其罪过。当国王知道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洗手方式后,不但没有采纳监官的进谏,还吩咐手下的人照厨师的办法做出沾有油脂的炭灰块饼,放置在洗漱的地方,供客人使用。实际上这就是肥皂的雏型。

5、腓尼基人的秘密——玻璃

三千多年以前,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口旁,有一块美丽的沙洲。一天,一艘大商船满载着大块的天然苏打(碳酸钠)经过这里,由于海水落潮,大商船在河口沙滩上搁浅了。没办法,船员们只好等着海水涨潮以后再启程。船上的腓尼基人,一见眼前美丽的沙洲,都纷纷走下船来,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地中海岸的风光。中午,有个船员提议在河滩上做饭,举行一次野餐。于是大家从船上搬来做饭的大锅,又扛了几块天然苏打,用苏打支着锅做起饭来。吃过饭,他们收拾好东西,准备回船了,一个船员突然惊讶地喊:“你们快看,这是什么东西?闪闪发光,多好看!”大家围上来仔细看,只见那东西玲珑剔透,晶莹明亮,真是谁都没见过。原来,这沙滩上都是石英砂,在船员们烧火做饭的时候,支着锅的天然苏打在高温下和石英砂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玻璃”。

聪明的腓尼基人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就开始了玻璃的生产。腓尼基人用特制的炉子,把石英砂和苏打一起熔化,炼出玻璃液。最初,他们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球、玻璃珠子,运往世界各地。由于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圆溜溜、光闪闪的透亮珠子,都把这些玻璃珠看成宝贝,用黄金或珠宝来换,腓尼基人发了大财。

不久,腓尼基人制造玻璃的秘密被人泄露出去了。埃及人首先用同样的方法制出了玻璃,许多地方也都相继制造成功。从此,玻璃生产得到了普遍的发展,玻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6、小药剂师的失误——可乐

1887年的一天中午,一位顾客提着一只木桶,来到药店柜台前,要买“古柯柯拉”(一种治疗头疼的药)。老板约翰·潘伯顿(美国著名的医学家,1841年生)正要把“古柯柯拉”装入木桶,那顾客连连摇头,告诉潘伯頓:上一次,潘伯顿的伙计贺斯卖给他的是深红色的“古柯柯拉”,而不是这种深绿色的“古柯柯拉”。那顾客还说:深红色的“古柯柯拉”很好吃,既解渴又解乏,所以他今天特来多买一些!在那位顾客走后潘明顿发现其中大有商机。几天后,潘伯顿把已经解雇的贺斯重新招回。原来,在当时,贺斯见药店里“古柯柯拉”已经不多了,就将“古柯柯拉”与许多饮料掺和在一起出售。谁知,这种随意的配制使“古柯柯拉”变成了深红色,而且深受顾客欢迎。在了解实情后,潘伯顿躲进了药剂室,反复地将“古柯柯拉”与各种饮料按不同的比例进行配制。他夜以继日,一连花了三个多月时间,终于配制成功了那种风味独特、爽口解渴的深红色的饮料。

这种深红色的饮料很快轰动了整个美国,又由美国销往世界各地。由于男女老少都爱喝这种饮料,人们就给它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可口可乐。

7、没有生病的葡萄——波尔多液

1882年秋天,法国人米亚卢德在法国波尔多城附近发现各处葡萄树都受到病菌的侵害,只有公路两旁的几行葡萄树依然果实累累,没有遭到什么危害。他感到很奇怪,就去请教管理这些葡萄树的园工。原来园工把白色的石灰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分别撒到路旁的葡萄树上,让它们在葡萄叶上留下白色的蓝色的痕迹,使过路人看了以为是喷撒过了毒药,从而打消可能偷食葡萄的念头。经过园工的启发,米亚卢德进行反复试验与研究,终于发明了这种几乎对所有植物病菌均有效力的杀菌剂。为了纪念在波尔多城所得到的启发,米亚卢德就把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质量比例1:1:100制成的溶液叫做“波尔多液”。

8、铅笔的由来——石墨

1564年,一阵狂风吹倒了英国坎伯兰郡波罗谷附近的一颗大树,树根盘结的地方露出了一大堆黑色的矿物质——石墨,也就是铅笔芯的主要原材料。

当地的牧羊人发现石墨居然可以在羊皮纸上留下痕迹(不过,对牧羊人们来说,在羊身上做记号应该是更直接的用途)。不久后,人们将这些黑色的石墨矿石切割成细条,运往伦敦出售,便于商人们在货篮和货箱上做标记,那时候的石墨也被称为标记石,或者打印石。

用石墨做记号虽然痕迹清晰,但易碎,还容易弄脏手,于是,聪明的人类又想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经过实验发现,在石墨中掺入硫磺、锑和松香,加热凝固后压制成的“条状物”硬度合适,书写流畅。后来法国化学家孔德又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根据掺入粘土的比例不同,生产出硬度不同的石墨铅笔芯。这也是现代铅笔笔身上标着H(硬性铅笔)、B(软性铅笔)、HB(软硬适中铅笔)的由来。

1812年,美国一位木匠兼补锅匠威廉·门罗给条状石墨穿上了木头外衣。于是,第一支现代铅笔诞生了。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再谈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注入活力奏响高中政治课堂美丽的华章
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学尝试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