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相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
2019-09-10李园园李勇
李园园 李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项目式教学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45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reform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some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elements and key points of the actual project completion of enterpris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the author finds that project-based teaching will b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project, teacher, student and so on.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eans have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eaching. When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nd project-based teaching are combined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reform, 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JAVA Programming Basis"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nd project-based teaching are integrated into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design, implementation details, key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changes.
Key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course design; course reform
項目式教学是通过选取社会生产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形式,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设计出若干个与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教学项目”,把课程教学内容(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这些项目中,通过完成这些项目中规定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1]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是对老师和高职教育都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具有教育信息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才能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达到企业要求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两种教学模式相互融合为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1 影响项目式教学效果的因素
以“行动导向”为主的项目式教学的项目,不管是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还是集合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提炼出来的模拟项目,都能使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聚焦教学目标,逐一实现子项目,通过项目来学习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根据笔者多年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的经验,发现项目式教学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果效果。但也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情、项目选择、老师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因素会影响项目式教学的效果,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情的影响:学生因不同的学习习惯而导致他们对同一知识点接受程度不同。在项目的初期,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态度认真,加之项目初期难点不多,绝大多数都能按照任务要求完成子项目。但随着项目的逐渐实施,有部分学生逐渐掉队。如果要保证掉队的学生跟上进度,就要求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为这些学生进行补习,这可能会拖后教学计划,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更有甚者到最后发现只有班级中的少数学生按时、按计划的做完了整个项目,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项目选择的影响:项目式教学通常会选择两个项目,一个用于课堂教学,老师一般会亲自示范该如何完成这个项目。另一个用于课后巩固练习,老师一般不做讲解,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这两个项目难度差异不大或者课下项目更简单,一是学生做起来没有成就感,二是只有巩固没有提高;如果课下项目难些,下课后学生和老师沟通不畅,遇到问题学生不知如何解决,导致项目做不下去,也没达到预期目标。
(3)老师授课方式的影响: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老师在讲授项目的时候,以讲解为主,学生依“葫芦画瓢”来完成各个任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地方较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项目的进度把控在老师手中,在项目中后期,老师推着学生往前走,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4)评价方式的影响:常见的学生评价也是老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或互评为辅。这些选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出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少有企业专业人员参与项目评价,导致项目总结评价不那么接地气,不符合企业实际要求。
2 信息化教学的趋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以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同时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通知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这标志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股洪流锐不可当。
笔者曾对本校软件技术专业的432名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学生对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学习的意向,问卷涵盖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了解,采用信息手段学习的意愿以及倾向于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化资源来学习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终端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有如下的优点:有趣、方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及时互动交流,可以反复学习。具体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在笔者实施项目式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相融合的课程改革中,选取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JAVA程序设计基础”,该课程已经实施项目式教学3年,有成熟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法。课程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实践中也出现如上述分析的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为解决存在问题,笔者所在课程组采用了以项目为教学内容,以信息化为教学手段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具体的改革思路有以下几点。
3.1 明确改革目标
首先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此次教学改革,使得老师掌握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工具与方法,利用学习平台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真正做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老师指导的教学模式。
3.2 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信息化的资源和手段来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学习项目、完成项目,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弥补上面分析的各种影响因素所带来的不足。
学情影响效果的应对策略:信息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教学内容和资源都可以放到信息化教学平台APP上,学生可随时学习;老师可在后台看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数据,也可对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督促,确保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学习完所有内容。
项目选择影响效果的应对策略:老师将课上、课下两个项目内容都放在教学平台中,特别地对于课下项目重点展示与课上项目的不同,适当提示,创建师生同在的网络问答讨论区,为学生顺利完成课下任务提供讨论空间,完成项目后还可在APP上得到老师、其他同学、企业专家的点评。
老师授课方式影响效果的应对策略:在APP上有很多实用又有趣的教学活动,一改沉闷的讲解方式,老师利用手机和学生轻松互动,学生在好玩又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以自己探究的方式掌握教学内容。
评价方式影响效果的应对策略:在APP中,学生每一次进行的学习活动都有记录和打分,真正做到以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同时小组之间也可方便互评。最重要的是通过APP可以轻松连线企业专家,让学生通过不出校门近距离聆听企业专业对自己作品的点评。
3.3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融合项目和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要从教学前期准备,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总体思路可以从图2体现。
“JAVA程序设计基础”的项目教学课上采用的项目是“哒哒影碟出租(控制台界面)”,该项目使用面向过程的方式实现。在原有的项目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和信息化的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表1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具体设计过程。
5 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在实施信息化与项目化融合的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些关键问题,他们是影响课改效果的因素,下面分别阐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5.1信息化教学平台
信息化教学平台不仅承载了整个课程内容,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平台,根据课程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学习平台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很重要。
目前在高职院校流行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很多,笔者主要研究了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等,下面将从这些平台的通用功能和特有功能进行阐述。
这些平台都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都有的基本功能是:老师布置作业、上传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发布消息、发布投票、发布测试、创建各种互动型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上传作业、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各种教学资源等。
超星学习通的特色是可以利用超星丰富的图书资源,在自己的课程中引入与课程有关的图书、多媒体资料,做到资源共享,不用自己制作全部资源。另外一个特色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基于项目或问题的学习,围绕共同的主题,相互讨论、搜索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项目成果。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有直播功能可供老师选择,且学生可以回看直播。
蓝墨云班课其特点在于和一些高校老师联合开发了云教材,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立体化的云教材进行教学,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定制自己的個性化教材。
雨课堂基于PowerPoint和微信的,老师非常容易上手。老师可以在PPT中可以插入学堂在线MOOC视频和自己的内容组合成教学方案,还可以将上课所用的PPT资料发送给学生的微信,学生在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发送“不懂”数据给老师,老师可以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JAVA程序设计基础”选用超星平台,主要使用其丰富多样的参考资源和各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
5.2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
将项目制作成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改革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时间不宜过长:不管是视频还是文字介绍,以短小为主,以符合移动学习的要求;(2)内容之间有联系:每个短小的资源将项目分成了若干部分,如何将这些零散的部件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零散,且突出每部分在项目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也是需要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3)资源形式多样:虽然制作信息化资源不易,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所做资源形式一样,如全部都是框架结构一致的视频,或者是纯文字文档。如果在上课时教学活动环节也都差不多,学生会产生疲倦感,学习过程不再新鲜,所以要求老师在制作资源时,多考虑新颖的形式,如动画,交互游戏,三维仿真等内容。[3]
“JAVA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资源时常在10分钟以内,形式有视频,动画,互动游戏,文本等多种形式。各个教学资源的串联采用租碟实际业务逻辑的情景动画进行串联。
5.3教学团队的建设
建设一门以信息资源为主的课程,需要教学团队的力量,团队中每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能有助于快速完成课程资源。在授课过程中,多个平行班的课程反馈也有助于课程改进。“JAVA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组内有3名老师共同完成该课程的建设。
6 课程改革后的变化
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得本课程的效果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以短小为主,学生可以随时学习某个学习任务,而且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随时记录学习过程并有相应的评分;不管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都有保障和激励措施。
(2)老师角色的转变:纯粹的项目式教学中老师在课上主要讲解项目,而改革后老师要将这些项目提前制成信息化资源,并根据学情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方案实施后还要修改调整。从工作量看,老師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实际情况是老师在课上的讲解任务减少了,转为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改善教学设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助指导教学模式。
(3)评价内容多元化:信息化教学平台对每个任务点和教学活动都有评分功能,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及时评价;通过连线企业专家也可以从职业技能角度来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且多元。
7 总结
在以信息化资源和手段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实施中,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的优势,提高了教学效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持续学习能力,同时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
本文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教研教改重点项目“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软件技术专业平台课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A150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祝君,冯学东.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职责与角色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6):52-53.
[2] 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5):83-86.
[3] 姚红星,王永波.高校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问题及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6(0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