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图能力:来自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基本要求
2019-09-10吴驰李佳霖
吴驰 李佳霖
[摘 要] 绘本是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资源,绘本教学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鉴于绘本以图为主的特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理解绘本单张图画表达内容的能力,理解绘本所有图画合起来表达完整内容的能力,以及领悟绘本图画传达意义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才能在绘本教学时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所用绘本与儿童经验的吻合程度,从而确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对于图画内容与儿童经验吻合度较低的绘本,应以教师读、儿童听为主;对于图画内容与儿童经验基本吻合的绘本,可以采取教师导读、儿童同看的教学方式;对于图画内容与儿童经验吻合度较高的绘本,则应以儿童自主阅读为主。
[关键词] 绘本;绘本教学;读图能力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儿童语言能力是其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幼儿园需为儿童提供丰富、适宜的读物,以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1]当前早期阅读已成为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绘本作为一种特定的文本,集儿童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已经成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幼儿园教师具备绘本读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绘本读图能力的内涵
(一)理解绘本单张图画表达内容的能力
1. 理解色彩表达的意义。
色彩是能引起人们共同审美愉悦的、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色彩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它的性质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莱姆克认为色彩、线条等构成的视觉符号以互动的方式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之中,这些视觉素材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2]社会符号学强调图画跟语言一样对文本意义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而图画作为一种符号,其内在构成部分对于实现语义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效用。克雷斯和莱文将色彩看成是构成文本意义的一种模式,它包括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3]绘本中图画的色彩既可以用来展现已知的客观存在,如指代人、地方或事物,体现他们的类别和阶层;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配置来蕴含对未知的想象,如使用不同的冷暖色系、不同颜色之间的空间搭配等,这些都能吸引儿童对图画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和畅想。
2. 熟悉线条呈现的意义。
线条是最朴素的绘画语言,在绘本图画中,文本意义的完整呈现除了色彩需要恰到好处,线条的作用也不能小觑。无论是远古时代的涂鸦,还是现代艺术的绘画,线条通过长短、曲直、粗细等绘画元素表达作者的不同情感,传达文本的真实意义。绘本图画中线条形状有粗有细,可虚可实,有直线、曲线,也有锯齿线。锯齿线条可以表达热情、愤怒等意义;曲线则传递出感性、组织性和节奏感;直线中的水平线会让读者感觉宁静而镇定,垂直线则显示出稳定性和强度;斜线显示自然和随意,使画面充满动感和方向感。
(二)理解绘本所有图画合起来表达完整内容的能力
1. 把握绘本图画体现的儿童认知水平。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建构过程。[4]他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中得知,其更易接受直观性内容。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图画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要色调,鲜艳的颜色能迅速吸引儿童注意力。此外,该绘本主要以图画展示内容,书中文字极少,也许在成人看来会觉得很空洞、无聊,但这符合该阶段儿童的阅读特点且能给予其很大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学前儿童来说,兴趣是其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的首要驱动力。因此,绘本中的图画内容应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其兴趣与需要,摒弃阐述那些深奥的内容,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5]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为“在兴趣中,一个人可以容易地去完成他的各种决定。”[6]杜威指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儿童经验的连结点。[7]克拉申也强调良好的语言输入应当有趣味性,即输入的材料要能够继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其在不自知的过程中掌握语言。[8]因此,绘本往往运用夸张的图画设计、精美的图画色彩、逼真的人物形象等吸引儿童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体验与表现。
2. 熟知绘本图画的艺术性呈现方法。
绘本图画作为一种文本创作,既体现教育意义,又充满艺术韵味。因此,幼兒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绘本图画的艺术表达形式。比如图画中留白的使用。留白作为一种绘画创作手法被普遍运用于绘本图画创作中。它不仅为文本整体意义的呈现提供了多种表达方式,使其具备可读性、互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增加了儿童的阅读趣味性。绘本中的留白可以表现为图画参与者之间的距离,用于描述故事参与者之间的戏剧性冲突或者突显他们的情感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
(三)领悟绘本图画传达意义的能力
随着现代交流媒介的发展,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类社会活动中意义的表达方式不仅通过传统的语言模式,更多的是凭借多种媒介共存的复合话语来实现,多模态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9]绘本是集文字与图画为一体的读物,具备多模态语篇特征,其中图像对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多模态理论逐渐受到各领域的关注,学界对语篇中视觉图像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韩礼德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是众多社会符号意义系统中的一种,其包括了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10]而克雷斯和莱文同样认为图像是一种社会符号,在借鉴韩礼德语言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并给出了相对应的三个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他们认为在多模态理论中,语篇的意义生成不再单独依赖于语言符号的贡献,而是进一步凸显出视觉符号的重要性。[11]因此,绘本图画所传达的意义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图画的再现意义。克雷斯和莱文根据图像的特点,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大类。其中,叙事再现主要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三类;而概念再现则主要体现为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图像的再现意义不仅可以反映文本中表达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且还能通过改变特定人、物和场景出现频率以体现故事情节的变化。
第二,图画的互动意义。图像中的视觉符号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此,图像的互动意义主要“探讨图像制作者、图像所呈现的世界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图像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12]要达成图像的互动意义取决于接触、距离与视点三个要素。以“视点”要素为例,克雷斯和莱文认为图画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不同视点摆放位置体现了他们之间不对等的社会地位,如俯视和平视。即高角度使观者看起来很渺小,微不足道;而低角度则使其看起来高大,令人心生畏惧。
第三,图画的构图意义。视觉语法理论认为图画的构图意义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以“信息值”为例。图画元素通过在图画中不同的空间位置表达不同的意义。比如在水平方向,左边区域为已知信息,右边区域则为新信息;在垂直方向,上方为理想信息,下方为真实信息;处于图画中心区域的为主要信息,而位于图画边缘位置的信息则为次要信息。
二、幼儿园教师具备绘本读图能力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才能在绘本教学时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所用绘本与儿童经验的吻合程度,从而确定适宜的教学策略。
(一)图画内容与儿童经验吻合度较低的绘本
杜威认为“经验”并不是“纯粹指个人的认知”,而是一个动态、完整的有机体。他强调经验既包含着使人能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因素,也包含着除此之外的一些非认知因素。[13]经验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途径,儿童在体验中感知自我,获得生活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14]绘本图画内容如果与中国儿童经验关联度较低,儿童独自阅读将有较大难度,但这并不否认图画在其他方面具有的优势,比如能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这一类难度过大的绘本,儿童可以采取听的方式来理解文本。
儿童语言的发展以输入为基础,既包括看、也涵盖听。朱浦认为“语言作为听、说的结合是有声的。‘听’在生活中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行为。”[15]克拉申(Krashen)也将“听”列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16]劉良华强调幼儿不仅对语言的符号系统敏感,也对语言的声音系统敏感。[17]幼儿在语言发展初期,对于难以通过图片或文字理解的绘本,教师可以通过声音这种媒介来作为意义表达的主要方式,如采取口述,也可以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声音中的不同语音语调、对于故事情节的生动描述等,将为儿童营造出栩栩如生的情景氛围。这种情境虽不是直观的画面感受,但更能带给儿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样有助于其理解文本内容。
(二)图画内容与儿童经验基本吻合的绘本
皮亚杰强调儿童整个认知结构的发展基于自身的主动调节,即只有自我发展的和自己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固化,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他还强调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发展阶段,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18]绘本中的图画内容如果基本符合中国儿童的兴趣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儿童能够独立完成阅读,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对图画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不能完全理解、图画的重要细节容易忽略以及图画部分内容的呈现易产生多种解读等。对于这类绘本,教师引导儿童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二语习得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观点认为,语言材料应略高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这样才能使读者集中注意在意义和信息理解上,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19]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强调学习者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能获得的潜力。教学意义的生成离不开教学理解,必须通过教学理解才能得以实现。[20]儿童通过教师的导读,更能整体地把握图画中所呈现的全部信息,如体会到图画中所包含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感受到作者通过图画传达出的微妙情感等。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图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对图画设计的整体把握。绘本中图画中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当教师在引导儿童阅读包含丰富信息的画面时,应特别关注图画中较突出的人物设定、角色呈现、情节设置等。通过对这些重要信息的采集,有助于儿童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对图画细节的敏锐发现。除了对图画整体的把握之外,教师还需注意对图画细节的甄别与思考。儿童在阅读时往往容易忽视图画中的一些构成部分,但是这些细节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儿童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图画中的细微方面。
第三,对图画信息的多意解读。绘本中图画传递的信息非常丰富,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引导儿童去观察这些图画,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三)图画内容与儿童经验吻合度较高的绘本
第一,图画设计符合儿童普遍的审美情趣。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而审美则是人类对于美的一种自我理解,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观念、态度和评价。对于部分优秀绘本来说,虽然有时代背景、语言文字、创作风格的差异,但其中的图画创作均是基于儿童普遍认同的美感,即能使儿童被美的事物吸引而产生愉悦感受,[21]比如图画的色彩。颜色不仅是构成图画的基本元素,而且还是儿童选择绘本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观察发现,幼儿大多喜欢暖色调的绘本。在看有暖色调画面色彩的绘本时,幼儿显得更易接受。[22]再以图画中角色的造型为例。绘本是以儿童为读者群的图画书,因此文本中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基于儿童普遍的审美倾向,即角色造型一定是非常有趣的。比如图画中角色造型头身比例都在1 ∶ 2到1 ∶ 3之间,造型简单、夸张,动作富有戏剧性等。[23]
第二,图画内容贴近中国儿童的日常生活。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儿童通常会通过文本中的图画对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生活经历,以及会产生共鸣的内容更易产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杜威强调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即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分割。[24]松居直也指出绘本的图画依靠着与孩子们的亲近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25]因此,如果绘本中图画所描述的场景与中国儿童日常生活相似或完全一样,那么中国儿童在阅读时也能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3.
[2]BATEMAN J. Multimodality and genre: a foundation for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ocument[M].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2008:57.
[3]KRESS G, VAN L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New York: Routledge,2006:
229-230.
[4]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78.
[5]松居直.幸福的种子[M].刘涤昭,译.济南: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148.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5.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3.
[8][19]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J: Pa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87:86.
[9]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2):1.
[10]HALLIDAN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1985:49.
[11]刘成科.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J].宁夏社会科学,2014(1):57.
[12]刘芳.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以《培培点灯》为例[J].文教资料,2016(26):20.
[1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1.
[14]宗颖.基于儿童体验的幼儿园园本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67-69.
[15]朱浦.与英语新课程同行丛书:教学专题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9.
[16]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London: Pergamon Press,1982:62.
[17]劉良华.儿童的敏感期及其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11.
[18]WADSWORD B J.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for student’s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Longman,1979:36.
[20]罗燕,辛继湘,邹军.教学理解:一种教学的新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119.
[21]张红霞.绘本阅读与幼儿审美心理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8(5):64-66.
[22]张彤.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33.
[23]刘亚平.儿童绘本角色造型设计的创新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13.
[24]杜威.杜威传(修订版)[M].单中慧,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79.
[25]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3.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Ability to Read Pictures in Their Teaching through Picture Books
Chi Wu, Jialin Li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early childhood reading teaching, picture book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y the preschool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picture books only with the help of translation, teachers are likely to misread picture books due to translation errors, which requires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 have certain ability to read pictures. Kindergarten teachers’ ability to read pictures should include three aspects: the ability to grasp the content expressed by the pictures, the ability to grasp the overall content expressed by all pictures,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conveyed by pictures. Only wh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read pictures can they better analyze how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children’s experience when using picture books for early reading teaching, so as to better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picture books in various aspects and determine which teaching strategies to use: children mainly listen to picture books whose content is less consistent with children’s experience, the picture books whose content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are mainly guided by teachers, and children’s self-reading is the main feature of picture books whose cont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Key words: picture books, teaching through picture books, ability to read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