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构

2019-09-10孙晓川黄苹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自信

孙晓川 黄苹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的必然结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及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文化内涵;阿昌族

一 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9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的丰厚土壤,其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民族,生活在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西南边境区域,也正因为此,其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创世史诗《遮帕嘛与遮咪嘛》是阿昌族具有代表性的宝贵民族遗产之一,内涵丰富,结构宏大,具有规范性、经典性的特点,内含着向上、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对当下社会发生着积极影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 创世史诗中的阿昌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仁爱助人,崇尚和谐的道德观

创世史诗内容丰富,包括造天织地、人类起源、补天治水、降妖伏魔和重整天地五个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劝善惩恶的道德教育功能。天公地母创世的过程没有那么浪漫轻松,一举一动都是血与汗的付出,阐释着劳动的高尚和奉献的悲壮,教导人们要勤劳不要懒惰,要奉献不要自私;在创世史诗中出现的各种动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人的性格弱点和发光点,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同表现,换来了世间不同的生活待遇,教导人们要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提倡团结和睦,善良助人的良好风尚。

创世史诗《遮帕嘛与遮咪嘛》中,遮帕嘛回家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这样就赋予遮帕嘛这个人物形象更多的社会性和功利性,宣扬的是一种为家为国可以舍弃儿女情长的伦理道德观念;创世史诗中的腊訇,它创造了一个不落的太阳造成了旱灾,遮帕嘛除“恶”的方式并不是发动战争,而是先斗“法”而后斗“梦”,最后巧妙地利用腊訇自身贪食的弱点用毒蘑菇诱杀了他,全篇没有战争,没有生灵涂炭的惨烈场面,反映着阿昌族崇尚教化和仁义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价值导向,同时也是阿昌族乐善好施、以和为贵民族性格形成的精神基础。

(二)崇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解决的是“人为什么活着”的根本问题,人的人生观一旦确定,将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所谓实践具体表现为自我、他人、民族、国家以及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因此受到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阶级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影响,“特定人生观是人类关于个体和人类、个体自由和人类进步、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具体解答,它构成了人们克服困难、追求自我实现、创造人生价值的根本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①。

《遮帕嘛与遮咪嘛》“造天织地”一节中,遮帕嘛与遮咪嘛用自己的血与肉为人类创造生存的环境,在他们身上不仅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而且还具有无人能比的力量和威力,集合了“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干旱、洪水等自然现象对人类世界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人们的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人们对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神话人物顶礼膜拜,英雄们超强的力量和无畏的壮举让人叹服,在心理上产生喜悦奋进的美感享受,同时,为他人、为集体无私奉献处处显现着对除魔过程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正义、和谐、伟大的崇高之美。史诗中也处处赞扬和倡导乐观坚定的态度,勤勤恳恳劳动和创造,为他人和集体无私奉献,主张将个人与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幸福实现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强烈地反映出创世史诗崇高的价值导向。

(三)追求真善美的审美观

封孝伦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认为:“人是生命的个体,人具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后来在《审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一文中补充认为,人有三重生命,因而人的审美也具有上述三个维度,客观世界的美也就具有了三重品格。就人的生物生命而言,审美首先有生物生命的维度,首先是表现在满足人们对生物生命品格的凸显性特征的审美,比如喜欢多彩的颜色,个体美的描写和标准,注重感官感受就属于这个维度。

阿昌族先民与自然的关系中有服从、顺从、屈从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又有了解自然、探索自然、认知自然进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动机和目的。比如对天公遮帕嘛寻找天母遮咪嘛艰辛过程的描写中,写道:“山果野梨充饥,鲜花雀蛋做粮,树洞里面藏身,大树枝桠当床。”在《降妖除魔》部分第三折《智伏腊訇》中,史诗提到鸡枞的美味和毒菌“鬼见愁”的毒性,这些说明阿昌族先民已经对自然界生物有一定了解,意识到大自然是可以加以改造为我所用的。这是阿昌族先民对善的追求。

美、审美情趣产生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也鲜活地反映在本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实践过程中,阿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健康为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美的标准和内容,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

少数民族神话、歌谣、舞蹈、宗教、服饰等都是文化外化的具体表现。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文化载体以隐秘的、抽象的形式贯穿其中,如若不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梳理,很难发现其内部所隐含的深刻价值观念。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少数族优秀文化这一丰厚资源,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作用中构建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建設的关键。

注释:

① 吴倬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论与相关问题研究,M,沈阳出版社2008年版P99.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伯明翰学派关键词研究传统探讨》(项目编号:2014C151Y)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晓川,男,山东枣庄人,1978年12月出生,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12级博士,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