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应用
2019-09-10陈立人
陈立人
[摘 要] 地质资料对于国家基础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地质勘查中的首要成果,也是我国的重要档案资料,其在地质资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我国的地质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实物地质资料的相关管理没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相对缺乏标准化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效能,直接导致了实物资料信息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应用技术更多地被应用到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中,本文基于当前的信息化背景探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应用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 信息化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志码:A
实物地质资料属于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有具象化实体的岩芯、岩片、岩标本、光薄片等及其相关的配套资料,专门为地质工作服务且具有原始性的实物,实物地质资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对于地质历史和地质变迁研究有着巨大的价值。我国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当前还存在地质资料相关机构的信息化设备不齐全、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型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需立足于当前现状,针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在我国进行地质探索的早期阶段,开采了很多岩芯、岩片、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但是这些实物资料并没有实行全国统一管理,而是大多数分散在各地区的地质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物地质资料积累得越来越多,很多机构或单位在保管和管理上已经出现了吃力的情况,如果要外请专业的托管单位,地方财政的压力又很大,所以导致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区的实物地质资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保管标准没能统一,而且没能全部形成电子化数据,所以也无法实现数据的交换、分类、入档[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當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还处于原始阶段,在各地区和层级之间还存在着资料传递的壁垒,仅能在实物清单上互相交换,缺乏完整的数据链条。因此建立、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当前实物资料的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在数据对接、数据传输、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进行框架架构,并要保证实物地质资料体系的扩容性和统一性,实现未来信息化地质资料的科学化管理。
二、构建信息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单位对于信息化体系构建重视程度不高
每个地区在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上具有差异性,需要各阶层单位和机构有针对性地调研当下的工作任务并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但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单位在管理上还比较封闭和落后,没能统筹和规划好现有资料的整合业务,也没能针对今后的业务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计划和配额,特别是对于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据采集和数据信息整理,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思路。从当前的数据来看,仅有少数省市地质资料馆藏单位已建或在建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
(二)实物地质资料基础设施不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也随之不断增长,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经济相对落后。由于是各地区分层对地质资料进行管理,所以在实物地质资料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就存在着梯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要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管和收藏,部分地区的库房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了代表性的实物资料无法保存,对今后的资料服务与资料利用方面造成了巨大影响[2]。
(三)缺乏专业性的实物地质资料业务人员
上文中我们已经说到部分地区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但是整个过程和后期的维护运行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的参与,在实际运作中发现很多单位缺乏专业性的实物地质资料业务人员。例如,存在馆藏机构的实物地质资料专业岗位人员的专业不匹配、人员配备专业结构不合理、招收相关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专业岗位上的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职业背景,面对以往的大量地质实物资料就不知道如何查找、怎么填写数据信息,同时新的实物地质资料也源源不断地被收集,这将导致数据录入速度进展缓慢,甚至工作严重积压。
三、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思考
(一)加强地质资料的协同发展,落实资料数据库建设
由于各地区地质单位存在着地域差异,所以要将各单位进行数据标准的统一整合,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引导落后单位向先进单位学习,并根据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尽早清理和数字建模,多角度进行资金融措。地质资料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科研,我们要切实加强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的三方协同发展,确保在汇交、保管以及服务等方面做到统筹规划,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工作的整体性和程序性,避免工作的重复性[3]。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工作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采集和格式加工,并整合形成体系,然后要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单独编撰,建立结构数据的开放式框架和实现集成管理,最后是将数据进行整合,保证可以在后台实现加工业务,以及在客户端可公开查看和检索。
(二)多渠道招聘专业人才,做好传帮带工作
专业人才是未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要多渠道招聘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型人才,并在单位内部加强现有人员对于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的学习与交流,在数据库建设期间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进来,按照群策群力的建设原则,着重对人员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格式录入、数据质量治理等方面的培训。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缺少的是综合性复合人才,而不是单一性的专业人才,所以各个单位要以“传帮带”为工作重点,对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将自身知识与技能传给其他人员,营造更好的人员交流氛围,打造稳定、高效、综合性的工作队伍。
(三)注重对历史遗留资料的清理和解决
所谓的历史遗留资料的节点是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出台时间为基准,对于之前的地质资料要做好清理工作。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所以需要各单位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摸排,建议采用行政干预和项目分化的工作方式进行清理和入库,在实际工作当中地方单位首先要将历史遗留资料问题进行有效的筛选:对于具有代表性、稀有性、破壞严重的地质实物资料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清理,并要详细记录其完整信息然后建模入档、入库;然后再对其他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常态化的信息收集,利用统筹安排的工作方法确定实物地质资料的优先级别,继而逐步完成历史遗留资料的清理工作。
(四)建设、服务、更新等环节同期开展
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具有长远性的工作内容,所以需要建设、服务与更新等工作同时进行。对于已经建成入库的资料要及时进行发布,将这些资料作为服务依据,同时要注重还未被收集和建档的实物地质资料的建设,为实物地质资料平台提供更多、更完整的资料数据,注重数据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有效丰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内容,注重提升其公共服务信息的编研效能。在建设、服务、更新环节要注重“互联网+”的系统建设,对于各地不同的信息资料加强软件之间的互通性和整合性,优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切实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认可程度,为社会和科研提供更加翔实的资料内容[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是我国地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实物地质资料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梯,当前我国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我们要针对信息化时代的科技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面对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地质资料管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府层面先要有宏观的设计角度,各地方也要有大胆的改革创新意识,努力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信息体系架构和历史问题清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准,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高效、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陶,武彦斌,王玮平.基于信息化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及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17):7- 10,14.
[2]陈向民.实物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服务[J].城建档案, 2018(1):16- 17.
[3]彭秋月.实物地质资料数据集成管理和 信息化服务体系 ——数据集成管理和服务平台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8(6):80- 83.
[4]刘珏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卷宗,2019,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