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2019-09-10徐雁
徐雁
摘要:小学生阶段正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最好阶段,也是打下小学生语文基础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我国语言教育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言语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言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言语特点,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究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在几十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语文言语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近几十年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中,渐渐失去了对语文言语训练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学习语文言语是一种陈腐守旧的现象,带有功利化的色彩,这种纯记忆、纯理论的教学方法使很多老师在教授语文的时候忽略了言语训练的作用。其实,言语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大作用,与系统化的语文知识教学不同,言语训练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感觉,通过语文言语训练建立起小学生对语文的个性化体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言语训练并不是反复诵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不断地诵读文章,产生对语文言语的感觉,进而形成自己的言语风格。近些年对言语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但是并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使语文言语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但是言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呢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2.1 科学性
从某种方面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播知识,小学语文的教育也是一样。小学语文的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词语含义、感情色彩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词语、句子的准确方法,从而学会正确的言语表达方法。
例如:在讲授《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向学生们解释“落花生”的真实含义,而不是简单的解释为字面意思,防止学生理解成为“种花生”。因此,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对语文知识的讲解要清楚,不能产生歧义。另外,教师在语文讲解的过程中要详略突出,通过对精华知识的讲解,实现对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的把握。
2.2 典范性
教师往往是小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影响,并且进行知识的传播。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威信。如果把教师的言语影响比作有声的教育,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心中起着典范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言语知识,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的重要阶段,更加需要教师做到“为人师表”,做好言语教学上的典范。典范性的语言可以提高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造一个典范的言语环境,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避免用地方方言进行教学,努力促进小学生言语学习的发展。
2.3 可接纳性
在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言语教育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言语教育的可行性和学生的可接受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泳衣中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尽量使教学内容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小学生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学习。低年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简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多使用比喻句,把语文知识用一种更加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要求他们用更严谨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为了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安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小学口语教学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相贴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方法,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在诗歌《瀑布》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课堂内容的引导:大家见过小溪吗?小溪中的水是缓缓流淌的。大家见过长江吗?长江中的水是奔涌向前的。可是大家见过一种水,不像小溪那样缓缓流淌,也不想长江那样奔涌向前接连不断,而是从高处一泻而下,大家知道是什么水吗?(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瀑布,开始在下面热烈的讨论)那么,有谁可以描述一下瀑布的样子吗?有谁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水叫“瀑布”吗?下面我们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这种教学引导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原有生活体验(小溪、长江)进行回顾,又引发学生对瀑布的好奇心,是一种十分常用的引导方法。
2.4 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就是教学语言一定要形象、生动。为了与小学语文教材相适应,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教学语言一定要保证生动性。在小学与往年教材中存在很多生动形象、耐人思考的作品,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意境产生亲身体验的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风趣,将原本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
例如: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讲解“幽静”一词时如果按照原本词典中的“安静优雅”进行解释,虽然准确性足够,但是学生却很难这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但是假设教师可以为这一词语的解释创造一个具体的环境,那么其中的涵义就会显而易见了。“在一个月光朦胧的秋夜,小镇旁的河边有一条供人行走的小径,只要穿过这条小径就能看见远处的茅屋,这时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想必这就是文中描绘的景色吧。通过教师这样生动形象的描绘,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身心都沉醉在一种“幽静”的氛围之中。
3总结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运用规范性、可接纳性、生动性、艺术性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更正,在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少敏. 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 赤子(上中旬), 2013(8).
[2]張彩秀.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 青春岁月, 2015(11).
[3]裴礼刚.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新探[J]. 课外语文(下),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