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9-09-10谭福莹
谭福莹
摘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设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可以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启蒙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有很多小学都有开设该科目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课堂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教学方式不够新颖等等,让学生对这一科目学习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也非常不好,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建议措施;有效性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是集教育、情感及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学生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今后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建议措施。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分析
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的更新,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与日常生活贴近。但是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有的教师教学的方式比较落后,没有将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1]。然后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对新教材吃透,没有自身的感悟,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照本宣科或者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尤其是对教学内容讲解的时候,因为没有及时的更新,所以所列举的事例比较老套,虽然有很强的故事性,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在当下生活中的实践。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建议措施
(一)即使更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每一位小学生都在同一个学校上学,但是其成长经历还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比较妥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并且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材施教[2]。同时教材的内容应及时的更新,举出的事例应当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以此拉近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会觉得知识内容很深奥,离自己很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启发思维,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价值观的培养。
(二)注重社会实践,让生活与学习紧密联系
品德与社会应该注重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3]。因此,教师可以根據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对教室做清洁,让学生通过集体劳动去感受团结合作的乐趣,尤其是在学生们的努力下,得到了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后,让学生们这种成就感、荣誉感,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来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以及感悟。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人。
(三)教师应以身作则,践行良好的品德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知识是需要亲身实践才能够印象深刻,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却没有付诸于行动,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学习《美丽的生命》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有珍惜生命,善待有生命的意识[4]。为了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教师除了传授课堂内容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外不良行为的约束。因此教师在课后看到学生有不良行为的情况的发生后,一定要及时纠正,将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内容落到实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向学生亲身示范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小学阶段本就是学生处于模仿能力较强的时候,因此在教师的行为规范下,学生会不断的去模仿教师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素质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发展中更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其责任在于教师。因此,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能够完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贾平.关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7(6Z):274-274.
[2]宋璋年.小学品德与社会理论和实践双向教学探究[J].新课程,2018(7):12-12.
[3]姜兆练,范尊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29):293-294.
[4]孙彩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8(21):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