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音乐学的课题选择

2019-09-10张羽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摘要:本文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当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前沿、当下民族音乐学的课题选择,三个方面来分析与论述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在当下的研究前沿与课题选择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研究前沿;课题选择

一、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在西方,学科早期被称为“比较音乐学”,1950年,荷兰音乐家孔斯特将学科更名为“民族音乐学”,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此便一直沿用至今。

伍国栋先生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中谈到:“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复合词语,它由音乐学和民族学两个词汇复合而成”。这也体现了民族音乐学交叉学科的性质。正如梅里亚姆在他的《音乐人类学》一书中说到的:“民族音乐学由两个不同的部分构成,音乐学的部分,和民族学的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将这二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结合起来,不偏向任何一方,而对二者都予以重视。”

音乐是人的产物,不能脱离产生它的人类行为而独立存在,要了解为什么一种音乐构造以它现有的方式存在,我们必须了解产生它的那种人类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还有为了产生所需的特定声音组织形式,作为这种行为基础的那些观念是如何被组织的,又是为什么这样被组织的。对于音乐,两方面的研究都要渗透。因此,梅里亚姆把“民族音乐学”界定为“对文化中音乐的研究”,到今天,这样的界定在学界已经成为一个共识,那是因为被视作“人文社会科学”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不能没有“人文”和“社会”的含义,其研究不能无睹于社会事实,也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学术的眼光才可能不断聚焦于相关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如: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等。

民族音乐学自1980年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早先的“民族音乐理论”、“民间音乐研究”相融合,形成了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特色,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有我国自身特点。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是以研究本民族的音乐理论为主,把研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重点。因此在中国,民族音乐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具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民族音乐学理论与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特色。

二、当下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研究前沿

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鲍曼教授(Max Peter Bauman)2017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第四届年会上发言提到:“我们何以要研究“世界音乐”的历史?一种摆脱了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的、“世界主义导向的”音乐学在未来如何发展?这种音乐学将区域性、文化间性、跨文化意识结合在一起,将其理解为动态意识流的继续,它关注各地音乐的融通性,而非排他性。

目前,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两方面的变化。

一、研究范围:开始关注世界民族音乐以及跨界族群音乐。

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个体可以以自身兴趣来欣赏音乐,越来越多的音乐文化出现交叉化,传统与现在相遇,不同的音乐元素发生了碰撞,又产生了奇特的效果。伴随着世界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多元文化变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杨民康《试析跨界族群音乐研究与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异同关系》认为,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有两翼性:外联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内接汉族传统音乐研究,也是一个既在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相关,又与之所有区别的显著自身学术特点。两个学科方向彼此加强互视和交流,可以起到互补互惠之效;杨曦帆《穿越文化圈与走向世界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认为,“一带一路”贯穿了三个文化圈,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和“一带一路”沿线跨境族群语言相通,有着文化心理上的亲近和认同感,这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和世界音乐研究都是新的机遇;麻莉《“世界音乐”中的文化间性》认为,“世界音乐”中的文化间性使得交流打破了文化之间,地域之间以及个人的界限。通过对多個世界音乐案例的分析揭示“世界音乐”中的文化间性对主体与主体的共在,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与文化融合起到的作用和意义;王俊《桂越沿边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唱天”音乐特征初探》以我国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的壮族(布偏)“唱天”,与越南广宁省平辽县的岱族(Phen)“唱天”为例,从同源跨境的视角与方法来探究两地族群“唱天”在不同场域中的音乐特征,藉以探讨族群关系、文化背景以及音乐特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研究视角:更加强调文化认同,注重局内人的自我意识。

文化认同和以前的研究相同之处都是把音乐放在文化中研究,其区别之处,则是过往的研究更多强调了现实功用,包括将具体音乐形态与文化功能进行对应式研究,而文化认同研究,强调了局内人的自我意识,这使得从文化层面理解音乐的意义更加有效,可以使人们更深入的,从不同角度来认同音乐,音乐的价值标准不再是恒定的,而是以面对音乐的人的体验为出发点。

杨民康《从布朗族“索”调的60年变迁看“音乐与认同”》 通过对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与“索”调两个乐种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认识和厘清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两个学科之间在“音乐与认同”问题上存在的对象和方法论问题;杨曦帆《一种新的视角:文化认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以川西高原“铠甲舞”为例》 作者以铠甲舞个案入手,从认同角度关注音乐行为和音乐感受。作者认 为,文化认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涉及价值判断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的话题,包含人们对自身社 会生活价值的判断,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有着潜在但却是直接的影响;赵书峰《移动的边界 身份的变色龙——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认同变迁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人类学 “文化变迁” 理论为指导,将河北“吵子会”音乐的族群边界与 文化认同从三个阶段进行梳理,讨论了在历史过程 中存在着动态建构身份的过程,折射出“吵子会”音 乐所代表的族群边界的流动、动态的变化历程。相关文章还有:赵书峰《跨界·区域·历史·认同——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四个关键词》;赵书峰《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基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反本质主义思考》;Chiara Pierobon《Music and Russian national identity: a semantic field analysis》;Lily kong《Music and moral geographies: Constructions of “nation” and identity in Singapore》。

三、多元音乐文化下的民族音乐学课题选择

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个体可以以自身兴趣来欣赏音乐,越来越多的音乐文化出现交叉化,单一民族独特的音乐现象越来越不明显,便开始难于界定,这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困难。但是,传统与现在相遇,不同的音乐元素发生了碰撞,又产生了奇特的效果。伴随着世界越来越开放的趋势,多元文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也应该打破传统,在选择课题时,要有发现精神,有创新精神。走出自己,才能更好的与他人对话。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创新不断发生,我们需要不断的接纳新元素、新文化,不仅要有民族意识、有跨文化意识、还要有世界意识。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民族的音乐形式,而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当下的音乐,这样,我们的眼界也会更开放。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穆谦译,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羽(1995.6—),女,汉族,籍贯:河南焦作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音乐学。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学
浅析扎实田野工作对于音乐民族志构建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东北大鼓与地方民俗文化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浅谈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融入与跳出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思考与运用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