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2019-09-10马怀青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道德教育

马怀青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因此,历史教学中把国情与道德情感教育相结合,精心选择德育教育的内容,正确选择教育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资源;德育素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思想性、政治性、故事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可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与道德情感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爱国方面的道德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那么,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充分挖掘历史课本潜在的德育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发展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令国人骄傲的四大发明;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万里长城和故宫,可以利用悠久的历史、鲜活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近代的国情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历史时间与道德教育相联系。

时间是抽象的概念,干巴巴的东西,但把它和历史课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联系起来,成为具体、鲜活的东西,在德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讲解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据考古发现,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有170多万年,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再如,在讲授古代史部分时,我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足以使我们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些都是用时间来论证的。

2、历史人物与道德教育相联系。

历史人物是历史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人是历史的主宰,离开了人的活动,历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对一定时期历史人物讲解、评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为什么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将来长大后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不做什么样的人,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我们在讲解中除了完成教材内容的讲述外,还适当作一些补充,并用对比的方法以加深学生认识。如讲唐太宗时,讲完唐太宗的政绩后,对他进行评价,可以尝试着把隋炀帝与唐太宗对比着进行分析评论: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人生活年代接近,就个人素质和经历都聪慧过人、知识丰富、有勇有谋,隋炀帝在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出了很大的力。唐太宗灭隋朝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都不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度都不能继承帝位,但他们都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最终当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下场却是截然不同:隋炀帝刚愎自用,日益骄奢,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游江都,对高丽用兵失败,葬送隋朝,被世人称为暴君,可谓遗臭万年;而唐太宗走上了与之相反的道路,他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制度,善于用人和纳谏,可称得上封建帝王的楷模,成为古代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明君。为什么出现如此相反的结局呢?我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许多学生都找到隋炀帝当上皇帝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最终落得身败名裂。

历史教材中也例举了许多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石敬瑭、汪精卫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明辨了是非,弘扬了正气,能让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判历史人物及其功绩。

3、历史事件与道德教育相联系。

历史事件离不开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别事理的能力,以进行德育教育。如将讲明末农民战争这一事件时,我首先分析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一是统治阶级内部日益腐败,表现宦官专权;二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无路可走;三是天灾,这是直接原因,这三个条件促使起义爆发,然后农民军发展的情形和行军路线,指出农民军之所以所向无敌,是因为农民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口号:“均田免粮”、“一民不杀”、“三年免征”这符当时广大百姓的迫切愿望。

二、提升历史教师的德育素养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师生间的交往中,学生会效仿老师,教师的言行举止随时都会给学生留下烙印,所以,教师随时树立榜样。

第一,树立新理念。新的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导向。要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把培养接班人为目标,认同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里、崇尚科学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二,提高新认识。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把握历史教学发展前景以及对学生德育教育有全新的认识,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意识到德育教育重要意义,以便教育教学活动中牢记德育教育的融入。

第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教师应当认识到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教师只有有道,才能传道,不惑,才能解惑。教师必须了解新知识、新问题。必须不断的钻研业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以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养成无私、善良、宽宏、谦虚、诚实正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团结协作、言行一致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威信来自榜样。

三、以乡土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课本,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利用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国庆节组织学生聆听着烈士的故事、观看资料和图片,会使学生心灵上再一次受到震撼,树立和平年代居安思危意识,发奋图强,建设家乡。

四、以情感沟通为导向,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认识和感知,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沟通,教师要做到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学的相互配合、教学相长等,以形成师生双边的互动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五、树立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之后所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初中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刻,在历史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尤其为重要。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能使其思想得到提升。方法可多样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或某一个历史内容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中政治教学“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
让德育教育在我园生根、开花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