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2019-09-10魏晓波
摘要:人文关怀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目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导致教育效果欠佳。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关心人、爱护人,向患者提供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能力,以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人格和尊严。通过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弘扬“仁爱精神”,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医学院校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等,可以有效提升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关键词:人文关怀;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还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是进入新时代,立足新方位,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指针。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肩负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医学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医学生,更要培养具有救死扶伤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医学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1.1 学校层面:部分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虽然不少医学院校在这一根本教学任务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论在师资引进、课程研发、课程设置、财力投资等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等方面,都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而对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没有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1.2教学层面: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人文关怀渗透不够
一些医学院校在教育内容上偏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色彩,无法凸显医学本身具有的“人情味”“人性化”本质。目前,医学课程人文文化欠缺、实验实训人文文化薄弱、临床实践人文文化不足、校园医学人文文化氛围不浓厚等现象,严重消弱医学生素质教育手段和途径的可行性。
1.3 学生层面: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医疗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不但要考察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更注重候选者的奉献精神、人文关怀精神、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和观察。但部分医学生偏重医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更致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创新力不够、职业素养相对不高等问题。
2.人文关怀在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务工作者不仅应掌握过硬的医疗专业技术知识,向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专业技术服务,同时必须具有关心人、爱护人,向患者提供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服务,以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2.1人文关怀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医学是“仁学”,医术是“仁术”,医者是“仁者”,医学被认为是最具人文关怀精神的学科。医学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学生不断发展、提升和完善自我,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自觉的维护好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的健康,是关乎人最切身利益的。作为“仁者”,在具备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德才兼备,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2.2人文关怀是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医学生未来发展能够取得多大的成绩更多的取决于在校期间人文关怀的渗透。对于医学生而言,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最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学生仁爱、奉献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学担当,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在内心时刻拥有这份责任感,才能不断的推动医学技术向更高、更强、更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2.3人文关怀是医学生医患沟通的需要
医患关系之所以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有医疗体制的缺点与不足,但与医生的人文关怀不无干系。 进入新时代,重视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是缓解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倡导医学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能够多为患者考虑,体谅患者及家属求医时焦急的心情,及时有效准确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任何一个患者都会感谢医生,因为在求医之前,没有患者是怀着一个报复的心情来对待医生。
3.基于人文关怀的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3.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素养应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医者仁愛,医生不仅仅要学会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在治病救人的整个过程中要渗透着高尚的道德与品行。所谓的仁爱正是对医生这种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医学生具有较高的医疗水准、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具备广博的人文社科素养。为深化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应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纪律与行为准则,对学生的道德自律加以内化和固化,培育学生“慎独”精神。这不仅促进学生在漫长艰辛的求学路上,耐住寂寞,潜心做究,更督促他们在工作中能守住道德底线,固守好道德良知。
3.2弘扬“仁爱精神”,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医学是“人学”,医术是“仁术”,医者是“仁爱之士”,“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宗旨,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同情人、帮助人、尊重人的价值。医生是仁爱之士,因此医学院校要积极倡导和弘扬“仁爱精神”,督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进而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
感恩是一种优秀美德,是一种善于发现并享受感动的思想境界,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崇高体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医学院校要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父爱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引领学生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开始,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使这种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责任,是他们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
3.3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医学院校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首先要积极引导医学生参与志愿活动。通过志愿活动不仅体现出志愿者的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优良品质,更是拉近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传递文明促进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医者是“仁者”,是最具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的社会群体,志愿者活动对医学生的影响更是弥足珍贵。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手册》记录每个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同时载入学生档案,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提升学生社会担当。
其次,要引导医学生扎根基层。医学生在基层工作既能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作风,也感受民情之多彩,生活之丰富,更是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渠道之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恩于国家的培养,理应回报国家,学以致用、奉献自己,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再次,要带领学生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渐入人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虽取得不少成就,但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医患双方医学信息不对称、医生掌握着话语权和诊疗过程的垄断权等原因,无法使得医患双方进行顺畅和谐的沟通。在诸多原因中,患者对医疗卫生行业、疾病预防常识、医生工作状态等都存在很大程度的认知不足。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医学生在基层和贫困地区开展研究,普及健康知识;鼓励医学生参加义诊,导医等志愿者活动,既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又可以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升。
3.4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学习环境
醫学院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未来医务人员信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高尚的行为准则、规范的规章制度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体现医学院校的内在人文精神,让医学生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感受到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实践人文关怀。在医学院校人文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中,要积极反映了特色医学文化。如医学名人的雕像,医学伦理的文化纪念碑和医疗承诺;邀请具有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的知名专家、教授,优秀医生与医学生进行座谈、讲课,让医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风范,为医学生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5尊重“无语体师”,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无语体师”是医学院校学子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独特尊称,通过追思活动,引导学生向“无语体师”敬献小白花并鞠躬默哀,以表达对遗体捐献者无偿献出“生命最后的礼物”的感恩、感激之情。医学生不但应以尊重、感恩、求真务实的态度学习解剖学,还应认识到“无语体师”不是冰冷的尸体,而是一位赋予了生命的“老师”,进而领悟到“无语体师”用身躯继续诠释生命意义的奉献精神,学会尊敬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为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丹.新形势下多途径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7.12:169-172.
[2]张爱林,刘虹,沈瑞林.刍议道德视域下的医学生幸福教育[J].医学教育,2016.(1):70-73.
[3]杨萍,徐玉梅.医学生医德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5-616.624
[4]高翠峰.“医殇”背景下的医学前职业素养培育--浅谈新时期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高等教育,2013,(6):77-78.
[5]彭弥.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医德与师德建设探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6:140-142.
[6]赵耀东,曹艳梅,楼美清,对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25-26.
作者简介:魏晓波,男,山西阳泉人,1979年出生,哲学硕士,副教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