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国防文化探微

2019-09-10高锐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诗经

内容摘要:国防文化是国防建设的精神财富,从属并作用于国防建设,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蕴含着深厚的国防文化,其思想深邃,内容丰富,语言活泼。从经典诗篇中挖掘国防文化,对于研究国防文化起源、形成、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同样对提升国防建设水平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防文化 诗经 国防建设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子名存实亡,权力失坠,诸侯云合雾集,竞相争霸。《史记·太史公自序》提到春秋三百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连年不断的战争使周王室的统治岌岌可危,也给奴隶和自由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诗经》的《国风》《小雅》中有不少动人的诗篇正是通过征战,或反映战争的残酷,或表达痛苦的离别,或诉说无尽的相思。其间还有不少政治诗篇,或反映贤人的忧国情怀,或抒发官吏的勤政为国。这些诗歌都直接或间接地孕育了中华民族鲜明的国防文化。

一.国防文化的内涵

国防文化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关于国防建设方面精神财富的总称,主要包括国防领域中的指导思想、建设理念、尚武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国防文化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部分,为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防建设的水平高低。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文化强国,自觉用国防文化熏陶人、培育人、塑造人,营造良好的国防文化氛围,才能不断提升全民国防文化素养,也才能真正将国防建设的根基打牢固。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地位不言而喻。胡适先生曾说过:“古代的书,只有一部《诗经》可算得是中国最古的史料,《诗经》中所说的国政、民情、风俗、思想,一一都有史料的价值。”因此,研究《诗经》中的体现国防文化的诗歌,可以归纳探索出一些基本内容,例如:爱国文化、尚武文化、战备文化、反战文化等。加强国防文化的研究,可以从《诗经》着手,深挖其中的国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诗经》的国防文化价值。厚实国防文化的历史底蕴,方能真正发挥国防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使国防文化更好地作用于国防、服务于国防,推动国防建设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二.《诗经》中体现的爱国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大特性就是爱国,爱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必备基础。爱国是人民对于国家自发的拥护和热爱,愿意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爱国文化是国防文化的核心,《诗经》中所反映爱国文化的诗篇俯拾皆是。

《召南·小星》是一首小官吏自述为政勤劳的诗。小吏披星戴月、急促匆忙地赶路,为国事疲劳奔波。“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和“肃肃宵征,抱衾与裯”两句写实意境浓厚,将急急忙忙在星夜下赶路时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折射出小官吏为了公事忙碌和勤政的精神状态与境界,虽然在“实命不犹”中有抱怨辛苦和自叹命薄的思想,但不妨碍该诗所反映出的主人公勤政为国的爱国文化理念。

《邶风·柏舟》是一首写贤人忧谗畏讥而又难离乱境的诗。贤人受到群小的陷害,既不甘退让,又不能展翅奋飞。忧愁烦闷,焦虑难眠,无人倾述。尽管如此,他仍坚定信念,绝不随波逐流,表现了一个忧国忧时的正直官吏的形象。“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是中心句,反映出在奸臣群起而攻之的舆论中氛围下,虽然被奸人污蔑为小人,遭遇的忧患已然很多,受到的诬蔑数不胜数,而主人公在反复思量之后,依然胸怀大志,矢志不渝,为国分忧。崇高的爱国形象瞬间便跃然纸上。全诗充盈着主人公对于国家的忧虑和热爱,表现出爱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其自发转化为爱国行为的动力源泉。

三.《诗经》中体现的尚武文化

中国国防文化一以贯之的是:尚武但不黩武。尚武文化在军队中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层面追求和综合素养的体现,是敢于在敌人面前“亮剑”的一种精神和勇气。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尚武文化作为积淀,很难想象它的战斗力是否存在,是否能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奋勇作战并克敌制胜。《诗经》中的很多军歌和战争诗反映了春秋时期将士们同仇敌忾、英勇作战的尚武文化。

《秦风·无衣》是一首军歌,表现了秦国将士重义轻生、团结尚武的战斗精神。诗歌采用问答式,一句“岂曰无衣”,全军将士同声回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一句“王于兴师”,全军将士一呼百应:“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只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秦国士兵在不能保证人手一件战袍的情况下,同穿一套盔甲,却能毅然决然地英勇出击、舍生忘死,展现出让人无比钦佩的尚武精神和英雄主义。

《小雅·采薇》是一首西周时期守边战士的歌。其中“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表露出士卒们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决心,同时表达出战士为了国家安定而舍弃安逸生活,不图享乐,一心只想捷报频传、沙场建功的尚武精神。而“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战士们应对猃狁侵略,面对急难险重的军情,总是手握弓箭严阵以待,时刻进行戒备而以防遭受敌人袭击。诗歌以小见大,采用叙述性的语句凸显尚武文化的支撑是这支纪律严明军队客观存在的缘由。这样一支时刻保持警惕而又尚武的军队,在任何敌人面前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也只有这样的威武之师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四.《诗经》中体现的战备文化

国防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有战备和戰争两部分组成。“有备则无患”是国防安全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战备文化是国防文化的有机构成。

《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和诗句表现出了很强的战备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同时,也展现出了当时庶民与士兵对于战备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共鸣。

《邶风·击鼓》是一首反映在异国他乡征战士兵浓烈思乡情怀的诗。诗中虽有有家难归的情绪宣泄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誓言,但它的第一段却开宗明义地写出军民摩拳擦掌、构筑城墙、战鼓震天的气势磅礴场面。描绘出国家安全遇到强敌威胁之时,军队及时将战鼓擂响,如同吹响命令的“集结号”,将士们可以踊跃投身到练武备战之中,而民夫们则挥汗如雨努力构筑坚固的战备工事,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这些军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积极加强战备,时刻准备打仗的场景栩栩如生,可以说是《诗经》中蕴含深厚战备文化的直接体现。

《小雅·鸿雁》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的诗。周厉王时,政治黑暗,万民离散。周宣王中兴,派使者到四方安抚难民。这些使者辛苦地奔走于周王朝的广袤大地之上,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教育引导和督促人民构筑城墙和房屋,进行大规模土建施工,便于人员安营扎寨与进行战备防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桓,百堵皆作。”前一句以大雁飞到湖泽中央比喻流民聚集于一地的局面,后一句描绘周宣王的使者带领广大流民修筑大量的城墙。诗句反映出在做好流民安居稳定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战备,第一时间构建城墙防御外敌入侵。

五.《诗经》中体现的反战文化

战争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的激烈对抗性也带来了大量的杀戮,导致国家被侵略,百姓颠沛流离,甚至丧失生命。反对不义战争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思想充斥在《诗经》相关诗篇里,代表着广大百姓发自内心的反战呐喊之声。

《卫风·伯兮》这首诗歌以思妇的口吻,描写出妻子在丈夫出征后,无心打扮,甚至想念丈夫到头痛心疼的程度。该诗咏叹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折射出对战争的厌恶。诗歌从歌颂丈夫的威武形象入手,继而表达相思之苦,最后将反战的文化观念自然流露,让读者没有生硬之感。《卫风·伯兮》是思妇诗的发端和起源,对后世同类型诗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该诗主旨之所以影响后世诗文,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文化情感与后人感情进行跨越时空交融的结果,这个文化因素应该是该诗中深刻蕴含着的“反战文化”。

《魏风·陟岵》从征战士兵的角度出发,以反战文化为中心,用回忆临行前父母兄长殷切嘱盼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亲人的深深的忧虑突出士兵征战后的凄苦,将远行在外承担繁重兵役任务兵士的厌战思想呈现出来,也将兵士对于战争带来的有家难归的无耐和抱怨之情抒发出来。从“陟岵”这个题目分析,可以看出征战士兵登高望远时的孤寂之情和对于远方亲人那种肝肠寸断的思念之情,诗歌内容从表面上看似在怀念亲人和感慨分离之苦,但逻辑脉络凸显的是反战文化内涵是:士兵对战争的极度厌烦,渴望早日实现和平,摆脱战争的阴霾,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

六.结束语

国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国防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语言、价值准则、伦理道德、思维层次和行为规范,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纵观历史,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文化的力量更能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对《诗经》部分篇目的研读与整理,不难看出国防文化源远流长,在客觀存在的战争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演变和固化。深入细致地从《诗经》中挖掘国防文化,对研究国防文化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同样对正确作用于国防建设也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锐霞.论诗经中的反战意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2]王秀梅译注.诗经.柏舟[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3]王秀梅译注.诗经.鸿雁[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4]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12).

[5]苑士军.国防建设论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1).

[6]孔子选编.图解诗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1).

[7]徐长安等.军事文化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1).

(作者单位: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