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慢”教育方法
2019-09-10李秋菊
李秋菊
摘 要:教育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有些学生对于知识接收得很快,但有些学生又会学得很慢。他们“慢”的原因有的源于自身,有的源于外界,但无论如何,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都不应该放弃“慢”孩子,而是在教育工作中时时探索,寻找适合“慢孩子”的“慢教育”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慢”孩子 “慢”教育 方法探索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友谊式的师生关系下,耐心引导学生去学习,不断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改掉“慢”的习惯,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在教师和朋辈的陪伴下健康成长,切忌杀鸡取卵,揠苗助长。
一、“慢”孩子的分类
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二十多年里,遇到过无数的“慢”孩子,他们因为身体机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问题等因素,成为情况特殊的“慢”孩子。鉴于此,可以将“慢”孩子归为这样五类:
动作不协调型
动作不协调的“慢”孩子,他们也很苦恼,别人一学就会的“一二一,左右左”,他总是同手同脚,你越强调,他越紧张,越紧张,越错误百出,学生越笑话,他越是不敢做,最后干脆放弃。
聪明懒散型
聪明型的“慢”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幻想力强,神游太空,或长时间发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或爱动,回到家里,一提到做作业,就磨磨唧唧,要么玩,要么上厕所,要么喝水,要么找书、找本子、找笔,穷尽拖沓之法;回到学校,要么作业本忘带或找不到,总之,借口多多,谎话连篇,演技上乘,哄得家长、老师团团转。
留守儿童型
留守儿童,是父母不能尽爱之本的痛,是孩子童年缺爱的痛,也是老师难于教育的痛。这些孩子心灵孤单又脆弱,别人嘻哈撒娇的父疼母爱没有;别人不会的问题向父母请教时,他们只能听着爷爷奶奶的“自己动脑筋”;逢年过节时,别的孩子牵着父母的手,逛街游超市,他们的双眸只能空洞地望着远方……长而久之,他们不愿交流,不愿言语,不合群体,学习也失去兴趣。
勤读懒动型
人,很聪明,别人很难回答上的问题,他们的见解往往独到,且有理有据,一有时间,就拿起书来阅读,沉浸在文字的快乐中。当你问及他们作业时,要么没做,要么一吐舌头,急急忙忙才要开始做。家人催写家庭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情愿交流,回答:只是想阅读,就是不爱动笔写。
离异家庭型
父母离异的孩子,这是班主任的老大难。这类孩子大多心理很极端,很敏感。他们和留守儿童不同:心理脆弱,自尊心强,嫉妒心也强,老师和同学稍不注意就会戳到孩子的痛处,一个弄不好就破罐子破摔了。
这些“慢”孩子身上的“慢”病,经常导致老师生气,家长发愁,孩子受气。久而久之,会成为班级进步的“阻力”,会成为老师的“心头大患”,甚而成为被放弃的对象。
二、对不同“慢”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1、动作不协调型——保持自尊,树立自信
对于动作不协调的孩子,作为老师,要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关注孩子的自尊心,别在同学面前让其出丑。老师可以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成为孩子最信赖的朋友,慢慢引导;或着教师为该学生选一较为“安全”的训练环境,孩子的紧张情绪放松了,动作自然就会到位。跳舞,跳绳,打球……亦如此。这样的孩子,还包括反应迟钝,但认真踏实而又收效甚微者:对他们,要多点爱心、耐心;多陪伴,少点急躁的催促;多鼓勵,少批评,多提醒、提问他们,多赞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这些孩子往往比较自卑,比其他孩子更需要鼓励教育。
媛,就是这样的孩子,动作极不协调,又不愿与他人交流,在我的跳绳社团里,经过鼓励、同学们喊加油、多给机会,不断地练习,从最初的跳三个到一百多个,慢慢地还有了笑脸,到后来开始跟我和同学们聊天沟通,这整个改变都源于树立了自信心。
2、聪明懒散型——耐心沟通,对症下药
对于这种聪明懒散的孩子,要多沟通,了解其懒散、难以及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对症开出药方。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简单的可以不写;不想做的题,老师可以抽时间检测,如果确实不会,是他懒得做,就耐心辅导。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那些脑子特好使,有点“瞧不起人”的,给他布置一些拔高题,一来可以让他走得比别人快些,远些;二来也可以在他真正做不了时,明白学无止境,方能静下心来,真正做到自觉醒悟,自主学习。
涛儿,人很聪明,时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自己去实验验证,说长大想当科学家。但就是不爱写作业。根据他的“慢病”,我开出药方:只要你把自己做实验的过程写清楚,能让老师和同学们读明白,就可以不写语文作业。他欣然应允。结果,写得文章错别字满篇不说,表达的意思无人能懂。在事实面前,我耐心地告诉他:科学需要用严谨的文字、明晰的思路才能解释清楚。他幡然悔悟,开始每天认真写好作业。
3、留守儿童型——关注鼓励,陪伴指导
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只能将他们推向更可怕的深渊。上课时多一些关注,多一个鼓励的眼神,多一点不经意地抚摸;课外在别人的视力无法企及的操场一隅,静静地陪着他行走,不用言语,心意相通;还可以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在他们身旁,送他回家。切忌不要让孩子感觉你是在怜悯和同情。因为留守儿童的心最为敏感。
欣怡的爸爸在外打工,小时候由奶奶领大的她和妈妈毫无感情,生活中矛盾重重,摩擦不断。课堂上无精打采,作业严重拖欠。一个课外,找她陪我散步为由,边走边聊天。谈生活,谈家庭,聊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她向我倾诉了和妈妈的关系,我给她讲道理:世上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方法不同,条件有限,形式不同。从这次谈话以后,欣怡的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书写也越来越漂亮。
4、勤读懒动型——读写同步,正确表达
爱阅读是好的,但不做作业或懒得写作业;写了,但书写潦草、不美观,而且错别字很多。怎么办,强行制止吗?不行,要投其所好,我们可以和他共读一本他所喜爱的读物,交流读书心得感受,并相约比赛写读后感,或默写所喜欢的一句、一段话,在共同地喜好中,引导明白:读,固然重要,写,更重要。正确的书写才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也只有认真的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5、离异家庭型——维护尊严,集体锻炼
要教育好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多沟通、多陪伴。
比如我们班上的小羊儿、轩,为了维护他们的尊严,守护缺失父疼母爱的心理,我利用那种家喻户晓的酱的名字,诙谐地自称是“老干妈”,尽力寻找他们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给他们一份过多的关爱,而又显得顺理成章,绝不说我是他们的干妈。这样,他俩易于悦纳,其他孩子也无异议。有意无意间,多安排做好事的机会给他们,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给他们成长的动力,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自信,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
三、结语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地。养育我们这些脆弱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
教育像一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守望,教育的过程像农人种庄稼,需要“慢”,慢下急功近利的教育之心,有一颗“慢养守望”之心,一定能静候到花开遍野的欣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特殊学生问题的“慢”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8]GHBZ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