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探析

2019-09-10李娜娜

学习与科普 2019年5期
关键词:整合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李娜娜

摘 要:信息技术凭借其资源的丰富性、功能的多样性、便捷性与高效性而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亦是各行业为适应现代环境做出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必得纳入的核心因素。其在教育活动的参与将更利于通过对教育规律的契合而实现教育之“教书育人”的本质旨归。但此预期理想目标的实现需得以“科学正确”为原则,即以兼顾学生、学科与课堂为为前提。本文便就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设计话题做出分列将学生的参与置于首位、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两大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已普遍进驻学科课堂,但在此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却存在“形式主义”与“泛用滥用”等的过程性缺陷,即使用信息技术只为符合此种由信息技术定义的新型教学方式,而忽略学生实际、教育规律及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功能而只进行知识从书本到多媒体的单纯照搬或多样信息资源的呈现等。如此的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表面整合”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还阻碍正常的授课秩序。而真正科学的整合形式则是兼顾学生主体与教学课堂,并以之为前提与方向,具体的兼顾方式则可分别规划为:课件操作与学生思维同步、引导操作按钮与合作探究同步;突破重难点以提升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功能以契合不同的课堂需要此二维四者内容。

一.将学生的参与置于首位

学生始终是任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主体,所谓主体,一方面要求教师组织引导的教学活动需得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能力提升服务,同时契合学生的理解接收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调动学生自身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构成一个师生双边良性互动的过程链。对应于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便具体表现为:课件操作和学生思维同步、引导操作按钮与合作探究结合两方面。

1.课件操作和学生思维同步

在一般性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引领者的教师通常作为信息技术工具、也即课件的主要设计与操控者而存在,其操控下的知识信息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路径则首先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这便需要教师依据知识逻辑与学生思维进行课件设计与操控,以在“有序”的前提下,实现高效高质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圆与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在利用多媒体PPT课件讲解“圆的方程”部分时,依据我之前的信息呈现顺序设计,在第一次点击鼠标时,只出现“寻找圆中的等量、定量关系,以初步建构等量关系式”的思维启迪语,而后再一次点击鼠标出现一个坐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且标识有圆心与平面上任意一点的圆,待再一次鼠标点击之后,则将此两点相连。此时,同学们则具备了充分的思维延展空间,即能够思索出两点间距离等于半径的等量关系。而后,我则呈现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再之后则是对应的圆心(a,b)与圆上一点(x,y)及其与半径关系的等量关系式: 与经过最终的变形得出的圆的标准方程。如此,按照教学及学生思维逻辑路径的信息本身与其出现顺序的设计和操控将在有效发挥信息技术高效便捷性作用的同时,引導锻炼学生思维,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此亦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形式之一。

2.引导操作按钮与合作探究结合

除教师信息技术操作下的学生以静态的“观”促理解的主体性发挥方式之外,学生还应切实参与进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过程中去,以在达到同样的促进知识理解目的的同时,习得此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技能,这是信息时代学生必得具备的一种素养。且除此之外,新式的数字化媒体与现代社会发展皆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能力的具备,以全面贯彻在“做中学”的理念,培育知识与能力皆健全的现代优秀人才。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鉴于教室只有一台计算机的条件限制,我则让同学们分组前来使用其内的“mathtool”即“数学工具”软件来进行结合实际按钮操作的自主学习理解。如点击“图像插入”功能,在跳出的对话框中则出现了多类型函数如“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可供选择,按照要求在选中“三角函数”之后,在此下方则又出现了具体的多类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选中“正弦函数”,则在此上方则出现了对应的函数公式: ,而后再在下方填写其中字母代表的具体数字,如A为3等,并按需要勾选“话对称轴”、“标示最值”、“标示零点”、“所有角均按弧度制输入”的选项等。如此,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通过自主操作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里的逻辑化、全面化函数要素的陈列亦能够促其关注到函数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深化知识理解。在此之后,我则又组织其结合多媒体操作、针对正弦函数的性质话题开展小组探讨。如此,同学们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操作技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则皆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

在对学生主体的关照之后,便是对课堂教学本身的回归,即在需要抓住学生思维与学生实践这条线索的同时,还需要抓住课堂教学整体这条线索,即关注课程内容的安排本身。结合信息技术,我们则可将此点划分为:突破重难点以提升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功能以契合不同的课堂需要两点来述说。

1.突破重难点以提升课堂效率

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关键点。在传统只能依靠教师口授、板书、教材与简单教具的重难点解析方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图文声并茂等的功能相较于此则更使得重难点知识的内核透明化,即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一节的教学中,针对“运用空间想象,快速判断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此一重难点,为了帮助同学们形成空间想象力,我则利用多媒体向其播放了一段三视图转换视频。视频中配合有简单的背景音乐,镜头则在视角确定之后进行移动,如视频页面上出现文字“俯视图”,镜头便会转动至实物体顶部,以随之带动同学们的视角转动,进行真正的“俯视”行为。此图文声并茂、动静并存的形式将在极大激发同学们思维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将在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成功突破重难点,避免了传统教学条件短缺而造成的课堂低效的缺漏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功能以契合不同的课堂需要

除却重难点外,在一般性的按照知识逻辑进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功能,除却普遍性的PPT外,还有思维导图、几何画板、制图制表等工具功能,以在促力现代信息化课堂建构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易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例如:在《指数函数》一节的教学中,在讲解指数函数单调递增、递减性质时,我则利用了几何画板工具,分别绘制出了底数当a=2、a=3、a=1/2、a=1/3的图像。而后,在引导同学们据此做出“当a>1时,底数越大,函数递增速度越快,图像越陡;当0

总之,信息技术只有充分结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旨归才可恰当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而这里的结合方向则具体表现为对:将学生参与置于首位、服务于课堂此二者,如此,数学学科本身的高度抽象性亦可最大限度上化为具象、得到解构。

参考文献:

【1】张景中,彭翕成. 深入数学学科的信息技术[J]. 数学教育学报,2009,18(05):1-7.

【2】尚晓青. 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J]. 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1):86-89+96.

【3】中小学数学课程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的研究"课题组,章建跃. 数学·信息技术·数学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2):62-66+94.

猜你喜欢

整合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