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成因浅析及教育策略探讨
2019-09-10刘勇标
刘勇标
摘 要:高中階段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高中生心理是否健康,将关系到大学生的质量好坏,影响到国家人才的素质高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山区农村许多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或经商,使他们成为“留守”学生,从而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本文就“留守” 学生的特殊心理展开分析,并通过例子对这种特殊性教育策略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慢慢普及,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已成饱满之态。珠三角经济跨越式发展,城市化扩张和工业的兴起,使中国无数的农民涌入城市,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定居。在这“民工潮”的背景下,不少年轻父母一方或双双撇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或经商,而他们的孩子因户口问题或家庭经济情况只能留在农村就读,便成了“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进入高中之前,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心理容易发生种种扭曲,高中期间普遍存在着人格缺陷及心理健康等令人堪忧的严重问题。
一、农村留守高中生群体日益凸现
一般高一学生入学,学校都会对学生家庭情况作简单的登记统计,调查发现,我校在1100多名学生中,留守学生的比例竟达到70%多,着实令人吃惊,更令人担忧。经梳理分析得出,留守高中生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最主要的是隔代看护型,这一部分占了总数的绝大部分,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的模式,这种情况在留守学生的所占的比例高达九成以上。其次,是由亲戚照看型,即把孩子托给叔伯、姑姨、舅舅等。再次是请保姆,仅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最后一种是学生自我约束管理型,完全没有监护人在监护,监护的重担就落到孩子自己身上,既做父母又做孩子,压根谈不上家庭教育。
二、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面临的心里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适应状态。每个学生在认知健全适应、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韧不拔、人际关系良好、个性和谐统一等方面的表现有所区别。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顶峰时期,生理变化明显,心理困扰突出,思想矛盾很显著,特别是这些长期离开父母的农村留守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对农村留守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发现有如下若干种情况:
1.学习压力过大。现在学生升学压力大,各科作业任务繁重,成绩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甚至越来越脆弱。
2.厌学问题日益突出。不管留守学生成绩好坏,都普遍存在厌学的严重问题。学生攀比心理非常强,考试时当看到别人作弊时,就会心里失衡,觉得认真学习没意义,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另外有些留守高中生可能因为身体原因而导致的厌学,每个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异同,而成绩提升慢直接对自己失去信心等。
3.同学交际关系问题突显。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方面,因处理不好同桌或舍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农村留守高中生和县城学生总是玩不到一块,有时县城学生会怀疑他的忠诚,对同学期望值过高,认为同学间付出不够,使他内心备受煎熬,甚至苦恼,不知如何消除同学间的疑虑。既想与同学交流沟通,可又不懂如何开口,致使内心又十分孤独和寂寞。
4.亲人沟通情感受阻。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以住宿为主,县城学生每周回一次,农村留守学生每月回一次,甚至学期结束才回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自然极少,内心情感认同也就非常微妙了。现代社会,单亲家庭不断增加,或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关系不和,直接造成学生心灵伤害,可能会觉得活着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不良的一举一动,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三、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的原因及现状
农村留守高中生是当前偏远农村或山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社会弊病。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大量农民到城市务工。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孩子托付给父母或者亲戚,造成了农村留守学生越来越多。我县是广东最偏远的山区之一,常年经济贫乏,年轻人为了寻求出路,走出山区,外出打工。虽然很多农民工希望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上学,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不允许,甚至居无定所,再加上要带孩子到城市或发达地区上学涉及方方面面的门槛和限制,学习和生活费用高,打工所得远远不够开支。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忍痛将孩子“扔”给父母,或托付给亲戚,甚至让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导致农村学校里留守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留守学生长期由爷爷奶奶照料,有的甚至自己独立在家。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爷爷奶奶由于身体原因、经济原因和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往往力不从心。
四、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育本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缺一不可,为个体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赖,为农村留守高中生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缺少了这种关乎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持源。
1.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留守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时间父母亲情的缺失。这种缺失引起的“心理留守”的消极效应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父母的嘘寒问暖和情感认知,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所有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与生俱来的,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但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更多地选择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看管”,亲子双方接触与沟通的时间有限,代为“看管”的暂时监护人难以替代留守高中生情感的寄托或需求。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迈加之代际的隔阂,充其量是一种“长辈溺爱”;作为亲戚,本身无直接的“教育”责任,再加上考虑到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亲戚的“教育”尺度很难把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外合住和无人监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上比较独立,而且较为自由,要么会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性,要么就会出现学习、生活上无人过问的情形。无论何种形式的“生活”,留守高中生始终处于家庭教育的边缘,缺乏父母情感的关爱。留守高中生长期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焦虑与紧张便占据心头,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人际交往能力变差。
2.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匮乏。
农村留守高中生最多出现在山区或贫困地方,目前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教育资源亦不够均衡,实难为留守高中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
一是无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专职心理教师。教育经费短缺永远是农村学校的痛点,致使众多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使建立起来,其硬件与软件条件也因这因那不能正常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课程,农村学校心理教师普遍是政教处的兼职教师或政治教师等,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也没有参加心理专业等级考试获得证书,故效果甚微。
二是没有把特别的爱留给特别的留守学生。目前高考指挥棒指引下,农村学校更多的是唯分数论,只关注升学率和本科率,大多数留守高中生本来成绩就不理想,学校管理上的忽略,致使恶性循环地发展。对于留守高中生数量较多的学校,由于在该区域内普遍存在,对留守高中生的关注也仅限于每学期的1-2次心理讲座,较少从学校或教师层面对留守高中生的心理或情感需求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韩保苍:关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2001年版。
[2]《中国青年》:1999年第12期。
[3]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