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新学校快速发展的策略与行动

2019-09-10章荣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导师校本德育

章荣

高速成长期的学校如何持续提升其办学品质?如何以创新管理驱动学校内涵发展?这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为一所创办于2011年的年轻学校,浙江省青田县伯温中学(以下简称“伯温中学”)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快速发展,从初创时的6个班268名学生发展到当前43个班近1800名学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于2015年被列为“民办学校管理创新样本”。学校高速成长的关键动力是什么?创业激情褪去后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简要梳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伯温中学地处素有“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美誉的浙江省青田县。青田县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的故里。学校以伯温之名命名,旨在汲取先贤智慧,弘扬优秀文化,厚植办学底蕴。此外,青田县有着三百余年的华侨历史,全县约56万人,其中有20多万是分布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许多青田学子出生在国外,儿童时期生活在国外,或者中途转回国内读书,或者毕业后选择出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普遍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鉴于这一乡土背景和学生特点,我们确立了“从伯温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希望每一位学子将在伯温中学的所学所悟带向世界。

三年的伯温教育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学子的“伯中特质”是什么?这是一直盘桓在笔者脑际的办学追问。我们的回答是,希望学生三年后成为身心健康、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自我完善的初中毕业生。因此,我们提出富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新三好学生”的育人目标,即身体好、人品好、学习好。将“身体好”置于育人首位并在实践中全力实施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当下家长往往“重学习轻锻炼”,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其间关系,那么学校可能就会陷于被动局面。实践证明,得益于“新三好”育人准则,伯温中学的学生总体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在竞技运动方面也有骄人的表现。

课程是落实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首位,构建了系统多元的学校课程体系。

1. 整体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为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成长内驱力,学校立足实际,融合知识拓展、兴趣特长、基本体验、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程,整体构建了包括基础课程、发展课程和特色课程的“生涯发展”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石,围绕学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技能;发展课程是基础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旨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特色课程依托于基础课程和发展课程,旨在弘扬乡土文化,传承先贤精神。

2. 开发符合校情的课程群

依据“生涯发展”课程体系实现“特别伯中学子”的培养目标,伯温中学构建了一系列符合校情的课程群,连续开发并实施了“拓展课程”“活动课程”“思想教育课程”等三个特色校本课程群。学校每周安排5个课时的校本选修课程,各学科均实行“4+1”课程结构,即一周开设4节国家课程,1节校本课程。教务处在开学前一周公布各年级的校本选修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意向。每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学期成绩,对学生的评价遵循激励性、多元性和过程性原则。

3. 推出有特色的系列课程

作为以先贤刘伯温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成立之初就以“弘扬乡土文化,传承先贤精神”为己任。如每位学子初入伯温中学就会接触每周开设的“刘基系列”校本课程—“刘伯温的故事”和“刘基读本”。此外,学校还依托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校园里营造出浓厚的乡土先贤文化氛围。系列校本课程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青田风土民情,为学生成长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记,还勉励学子传承先贤勤勉治学、好问善思、济世救民的精神,努力发展成为“特别伯中学子”。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诉求的同时,也成为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途径。

4. 以生为本重构拓展课程

学校以社团活动为抓手,借助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重建拓展性课程,发现、尊重、发扬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扬长”中为未来奠基。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重新构建拓展性课程,目前已开设包括文学、艺术、理化、体育、劳动五大类,武术社、小语种社、小记者社等共计30余个社团。绝大多数社团都是基于校本课程的延伸,如基于“剪就精彩”校本课程的美术社和手工制作社,基于“生活化科学”校本课程的科技小制作社和生物社,等等,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种社团”的目标。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长问题最多、最突出的阶段。基于此,学校把良好行为习惯和处世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的重中之重。

1. 明确德育工作的“特别”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十大特别”教育,即特别会节约、特别能吃苦、特别会学习、特别会合作、特别有理想、特别懂孝顺、特别会感恩、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安全,将“人品好”具体化、可视化,致力于培养“特别伯中学子”。历经8年探索,学校逐渐形成了德育工作“六化”操作思路,即德育队伍专业化、习惯教育长期化、班级文化特色化、德育活动课程化、家校共育常态化、爱国爱校多元化,并且围绕“六化”不断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为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2. 实施德育导师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爱

我们通过实施德育导师制,将德育工作推向纵深化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局面和“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难点是寝室,由此学校将“德育导师制”的主阵地定位在学生寝室。我们按照“合作社”的方式建设学生寝室,并且实行民主自治,采取民主方式拟定“德育合约”,由此强化培养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的“协作、互助”素养。每一位导师具体负责指导两个学生寝室。此外,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自己的“合作社手册”,用于进行每周自我评价,记录周末作业、家长意见和导师评语。如今,合作社手册已成为德育导师日常了解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有效途径,成为导师和家长深入交流的重要渠道。

为确保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明确了德育导师的五大工作职责:一是建立受导合作社的详细档案,内容包括社员的家庭情况、所在寝室、兴趣特长、社团参与等;二是做好学业跟踪档案,对社员每周的表现评价逐一登记,对照分析,绘制社员学业变化曲线;三是定期家访联络制度,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四是谈心交流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与受导社员进行个别谈心交流并进行记录,每周组织受导合作社集体交流,并批阅受导合作社手册;五是特殊案例会诊制度,每周由班主任召开班级导师会议,组织导师对个别受导社员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会诊,针对问题共同研究对策。

3. 一班一特色,让学生在团队文化中熔铸精神品质

学校着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的“一班一特色”,通过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班训、班旗、班歌、班徽”设计,凝聚班级力量,创建属于班级的特色文化。每学年,学校都会组织开展“一班一特色”评比,并由班级学生參与评比解说,全方位展现班级特色文化。同时,我们还鼓励班级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多元文化,大力表彰德育效果显著的班级,着力打造“特别优秀的伯中班级”。例如:在我校开展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中,各班通过主题班会解读英雄内涵,引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英雄精神的思考。这一做法还被2018年5月23日的“微言教育”收录报道。

4. 创立“办学合伙人”,让家长成为共育伙伴

我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创立“办学合伙人”制度,建立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规范、协调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学校重大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加,聘请家长进班级上课、讲座或辅导学生兴趣社团等活动。此外,学校还开辟了“家长课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不定期到校开课。如今,学校各个教室里都能看到“办学合伙人”的身影:亲子教育导师为师生家长上实用的亲子沟通课,银行行长教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卫计工作人员教同学们如何有效预防传染病,应急救护专家教学生如何自救和急救,电视台主播培训小主持人和小记者……大大小小的课堂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编辑 刘 姣)

猜你喜欢

导师校本德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