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野下的《说文•艸部》字研究

2019-09-10白晓妮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阐释说文解字

摘要:中国文化乃是依赖于中华各民族运用符号的能力而形成的超有机体的存在,它包括制度、工具、居所、语言、哲学、信仰、风俗以及行为模式等种种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从远古祖先的文化心理机能同汉字内在属性的深层关系着手,来说明文化传统对汉字形态特征的规定。汉字阐释是主体对汉字构形功能及汉字与文化传统之深层关系的诠解,它既可以揭示汉字本体与文化传统的原初关系,也可以附带或间接阐明这种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说文·艸部》依据许慎“据形系联”的方法,该部记录的多是与草类植物相关的词。虽然《说文》以形说义,释义比较简单,对文化的说解比较少,但是对《艸部》字的归类体现了古人已经有了比较笼统的草本植物的概念。《艸部》字反映了先民们对草本植物的认识,涉及到草类植物的名称、部位、状貌、草类的加工品以及与草类有关的动作等,体现了草类这一植物群落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说文解字》;艸部;阐释;文化蕴涵

阐释学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及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对神话和经文的解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阐释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传统阐释学强调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寻求所谓普遍的、有效的阐释,追求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认定原作者是主宰文本意义的最高权威。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在其形成时都无可避免地会记录下当时社会的有关思想文化内容。汉字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文化系统,它除了有语言交际的功能外,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蕴涵。我们可以从汉字内在属性的深层关系入手,来窥探远古祖先的文化心理机制以及文化传统对汉字形态特征的规定。

一、采集文化

据民族学家研究表明,原始人类早期主要靠采集野果、野菜为生。《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在原始社会时期,收采果蔬草根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人们在长期采集劳作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草类植物的特点,开始从采集向种植的方向发展。《说文·木部》:“采,捋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也。从艸,采声。”《尔雅·释草》:“菜,草也。”说明菜是采摘可食之草,上古时期的蔬菜大多都是来自采集的野生植物。在《诗经》中就记录了大量劳动人民的采集活动,妇女通过采集荇菜、卷耳、薇、蕨、苹、藻、葛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采集活动在先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过采集来满足对食物的正常需求。

二、农耕文化

先民们经过对各种野生果蔬的采摘、食用,反复实践,总结经验,进而到人工栽培种植蔬菜。《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郑笺》:“圃,菜园也。”人们用柳树枝围成菜畦,选择优良品种加以培植。“葵,菜也。”《植物名实图考·蔬类·冬葵》:“江西、湖南皆种之。”可见葵菜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了。《艸部》有许多与耕作有关的字,“莳,更别种。”即移栽,到现在有些地方仍有“莳田”的说法。“蓐,陈草复生也。”由于杂草的猖獗,阻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于是人们就不得不拔去对农作物有害的野草。“薅,拔去田草也。”“䒹,耕多草。”“芟,刈草也。”同时有些字还可以看出古代的农耕制度,“菑,不耕田也。”不耕田就是休耕的田,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节省地力,来保障土地的粮食产量。

三、烹饪文化

草类植物在古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在食用时发明了多种烹饪之法。有的可以用来做佐料,“蒌,草也。可以亨鱼。”“菫,艸也。根如荠,叶如细柳,蒸食之甘。”古人意识到新鲜的蔬菜不能够长期保存,所以发明了一些储存方法:腌制法和干制法,直到现在人们依然在使用。“菹,酢菜也。”即腌酸菜。王筠《句读》“酢,今作醋。古呼酸为醋,酢菜犹今之酸菜。”“䓜,菹也。”腌菜。朱骏声《通训定声》:“此酢菜之名。”桂馥《义证》:“菹也者,苹菹也。”古人用醋将蔬菜得以加工,进而得到贮藏的目的。“荃,芥脃也。”即细切的,鲜脆可口的腌芥菜。说明古代不仅腌各种各样的菜,还腌瓜腌果,使得果蔬能够得以长时间的保存。以上这些字足以体现出先民杰出的智慧,我们现代人所掌握的真理有很多都是建立在古人對自然界观察总结的基础上的。

四、自然崇拜

在先民的集体表象中,每一种自然现象,都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在它们身上先民见到了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变化都是有生命的神力主宰的结果,于是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心理。《说文》:“芝,神艸也。”《段注》:“《论衡》曰:‘土气和,故芝草生。’”《尔雅义疏》:“芝,一岁三华,瑞草。”徐锴《系传》曰:“芝为瑞,服之神仙。故曰神草。”古人认为芝是祥瑞之草,吃了灵芝草就可以变成神仙,从此长生不老,远离生老病死等等凡间的一切苦楚。实际上芝是一种菌类植物,只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菌类罢了。这可以看出古人对健康的一种渴望向往之情,从而对它们产生了崇拜心理。

五、祭祀文化

索绪尔认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会在他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在上古时代,先民特别注重祭祀,希望通过祭祀活动,得到神灵的保佑,求得福气。古代人们经常用蒿草、茅草来祭祀。“藉,祭藉也。”即祭祀用垫在地上的草席。“蒩,茅藉也。《礼》曰:‘封诸侯以土蒩以白茅’。《周礼·地官·乡师》:“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贾公彦疏:“乡师得茅束而切之,长五寸,立之祭前以藉祭,故云茅蒩。”蕨菜除了用作食用蔬菜外,还用以供祭,周人采之不断。《诗·召南·草虫》“险彼南山,言采其蕨。”“蘩,白蒿也。”古代常采集白蒿用于祭祀,“萧,艾篙也。”有祭祀的用途。

小结: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传载体,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古代文化的种种信息。先民在自己有限的眼界里进一步选择其特殊的主观视点来为某一概念构成有形表象,以字形间接地表达字义,在这曲折间接地形义联系中,就可以窥探出造字当时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规定了汉字的发生、发展与存在,而且规定着汉字阐释的过程与结果,同时汉字阐释无法摆脱中国文化价值观对阐释者的深刻影响。通过对《艸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草类植物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原始人类靠采集果蔬植物以充饥,用草制作器物、衣服,生病了用草医治,草还可以供观赏把玩、祭祀佩戴之用等等,在这一系列被使用的过程中无一不渗透了先民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更真切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古代的文化蕴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2]黄德宽.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3]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白晓妮(1995.02—),女,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西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阐释说文解字
体演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诗性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