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法治意识 彰显素养引领
2019-09-10李建敏,徐永胜
李建敏,徐永胜
摘 要:2019年河北中考文综(道德与法治)法治类试题以立德树人为宗,以核心素养为本,情境紧贴时代脉搏,问题呈现生动活泼,思维探究深刻宽阔,素养落地扎实奏效。体现先进的命题思想、前卫的命题理念、丰富的命题形式,强化法治育人,彰显素养引领。研究中考试题,以明晰中考趋势,总结经验,反思不足,谋求改进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河北中考;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5-0004-05
经过多年命题探索,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越来越趋向科学、合理、成熟。与去年相比,2019年命题仍然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思维含量高。整体看来,在命题立意、题型结构、问题呈现、难度梯度等方面均保持了相对稳定,素材选取、考查角度等稳中有新、有变,于平稳中求发展,试题样貌在平静中回旋。
2019年中考处于新旧交替的衔接点。根据教育部要求,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地区的九年级使用了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尚未使用统编教材的年级,仍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属于原教材到统编教材的过渡版本,与上届下届均不同。上届是沿用了多年的《思想品德》,下届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本届初中毕业生是首届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考生,但仍处于一标多本的状态,只有八年级下全部使用统编法治专册教材。在这样的教材背景下,2019年河北省中考命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虽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评测的开局,但试题依然延续了去年中考命题的格局与风格,体现了过渡时期“德法交融”的考试评价再探索。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铺开,“道德”与“法治”渐趋成为本学科倚重的两个核心板块。鉴于法治部分的课程分量逐步提高,2019年河北省中考更加突出了法治类试题的课程评价价值和育人地位,体现出更深刻的意蕴、更高远的追求。今年是实行新教材以来的第一次中考,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对今后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态革新,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和引领作用。
【命题思想】
命题思想决定着试题格调。2019年河北省中考文综法治类试题瞄准课程改革,关照“依法治国”新政策、新动态,直接呼应统编教材加强法治教育的要求。
(一)立德树人为宗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考试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评价机制滞后与否,关系课堂教学能否真正贯彻实施。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试卷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牛鼻子,趟出一条德法分散与相融结合的命题新路子。所有法治类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未来。学生答题,也是一种熏染和渗透,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培养学生法治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为本
国家印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目的在于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另一方面,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所有法治类试题立足核心素养落地,考查宪法和法律原则精神、权利義务等核心知识,考查观察归纳、深度辨析等关键能力,考查尊重、理性、责任、规则、文明等必备品格,考查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直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拓展成长体验,担负起思想思维、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的正确引领职能,促进“四有”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形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试题结构】
试卷延续了往年开卷、笔试的形式,试题结构与去年基本一致。《考试说明》法治板块共有2个专题,9个主题,53个知识点。试卷注重考查主干知识,不刻意追求知识内容的覆盖率。法治类试题在主、客观题型都有涉及,相辅相成。
【试题特点】
2019年初中毕业生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同版本差异较大,在考试内容选择上,中考命题显然遵循了“着眼未来、兼顾差异、适应全体”的原则,加强了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大力向社会生活延展,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综合考虑,特别关注考试内容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一)情境紧贴时代脉搏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生活性,试题在情境选取上,最大限度贴近新闻热点事件,挖掘生活场景中的法治元素,凝练成言简意赅的文字片段,呈现生活味道淳厚的材料。3题材料出自新华社北京2019年3月5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4题材料出自201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24题材料出自2018年8月24日人民日报评论:高铁霸座,考验的不只是道德;11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网:公民素质怎样不再“欠费”。25题材料出自2018年11月21日人民网:立法勒住“脱缰的野马”。28(5)材料出自2019年4月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全国人大会议、公交坠江案、高铁霸座、小区不文明养犬、北京出台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烈士纪念日、英雄烈士保护法等都在试卷中得到展现。这些都是引发广泛关注的,我们熟悉的社会热点问题,情景材料丰富生动,鲜活真实。情境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把一类事件或人物整合在一起,组成综合材料,引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无论国家大事,还是身边小事,材料源于最新最近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试卷处处渗透着社会百态、世界变迁,时代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学生能体会到缤纷世界气象万千,感受到历史前进脚步的咚咚声响。
(二)问题呈现生动活泼
情境材料蕴含着丰富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产生许多提问。中考命题超越一般思路,于细微之处深究,问题基于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新颖别致,活泼生动,灵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24(2),简要说明“法治回应”为什么能促进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问题实质是法律的作用,因为紧紧围绕材料设问,又有别于教材常规的规范、保护两点。24(3),据上述材料及问题归纳出提升社会文明的途径,更要求考生回归材料,从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5(1),请简要说明为什么是北京市人大常委审议通过《条例》,指向人大(常委)立法权,不明说,暗藏在问题中,充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25(2),从宪法的法律效力看,《条例》能够审议通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沿承了河北中考设问加限定条件的传统,既有明确的指向性,又有适度的开放性。在《条例》能够审议通过的众多基本要求中,择出宪法法律效力角度,试题设问切入点小,精准定位考点,避免了漫天撒网,口无遮拦。25(3),要发挥《条例》的作用,广大市民和交管部门应该怎样做?通过做法考查法律实施的角色责任与基本要求,剑指终极践行,目的非常明确。25(4),由《条例》的制定、实施看政府权力的获得、行使,你能得出什么认识?关键是考生要理解前后是怎样的联系,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层递渐进,诱发学生思索。考试的过程,不亚于一场精神洗礼。
(三)思维探究深刻宽阔
核心素养的核心其实是思维,六大核心素养无不体现着思维的根基地位,注重思维品格与能力培育是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也是考试评价侧重点的应然选择。今年试题保持了河北中考向来注重思维品质考查的特点,将思维品质作为问题创设的根本基点,引发考生萌生自己的想法、看法、认识。24(2),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法治回应”和“促进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看到“法治”,就要想到依法治国及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根据案例,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法院宣判”对应的是公正司法,明辨是非;“《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应的是科学立法,法律规范公民行为;“处理”“处罚”对应的是严格执法,起到警示震慑作用。24(3),从题干中“归纳”一词标志着此题综合性很强,需要结合前两问的思路综合回答,所以途径是既要有德治又要有法治。“法律制裁”“法治回应”等关键词是法治方面的最好提示,加强法治(当然也可以具体展开阐述)唾手可得。25(1),题干中“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条例》体现了人大具有立法权,答案呼之欲出;还可以转换题干,从人大的重要性解释人大为什么能立法。25(2),从“宪法的法律效力”看,有限定,由题(1)可知立法的是普通法律,并且是依据宪法制定的,立法能通过的基本要求是依据宪法,或不得与宪法相违背。25(3),变换问题,从发挥依法治国的要求来看,交管部门要严格按《条例》执法;广大市民要自觉遵守《条例》。25(4),转换题干,要明确法律的规定、实施与政府权力的获得、行使有怎样的关系:政府权力由法律授予;或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或政府应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今年的试卷打破了去年淡化问题的倾向,句号、问号并存,回归问题本源,深挖材料问题的本质,扩散观察问题的角度,丰富分析问题的方式,拓宽解决问题的路径。严密的逻辑使每一设问中的若干小问题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呈现出对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的完整理解和解决。
(四)素养落地扎实奏效
考试评价指揮棒的作用不可小视。一线教师往往是怎么考就怎么教,中考试题核心素养评测落地,才能引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育落地。今年河北中考,继续把核心素养作为责任使命和价值追求,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试题的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重点考查考生对素材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等。公民意识、法治精神、守法习惯等都在于无声处渗透中得到升华。24题聚焦法治观念、法治思维,25题聚焦法治意识、法治习惯,坚持价值引领,彰显育人功能。不文明行为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启示遵德守法,法律表决通过体会人民当家作主,执法机关严格执法感悟法治公平正义。试题寓核心素养考查于材料、问题,多维视角全面扫描,彰显学科关键能力落点,兼顾必备品格渗透。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突出责任担当,答题也指导践行,三观培育不露痕迹。
【命题趋势】
中考是课堂的晴雨表、风向标,引领教师教学改革。今年秋季,统编教材实现全国各地各年级全覆盖。2020年开始,全国中考同一套统编教材,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一路走来,河北中考文综命题积淀了丰厚的经验,也在积极探索新时代考试评价的新策略、新路径。
(一)立德树人一箭双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考作为初中阶段的输出终端,具有重要的评估验收功能和课堂教学导向功能。未来的中考必定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继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法治育人,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助推素质教育发展,为党、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道德法治双管齐下
《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意在突出本课程道德和法治两大内容板块。尤其是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学科体系,改变以前法律知识支离破碎的状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门课程就是教育我们,人的思想行为会受到道德与法治的约束与规范。中考命题必然延续近两年的模式,从学生成长出发,以道德和法治作为考查重点,专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将责任担当、公平正义等理念植入内心,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
(三)能力品格比翼双飞
开卷考试,大大扭转知识为本、忽视体验践行的状况,让学生从勾画重点、背题的传统学习樊笼中解脱出来。河北中考文综试题评价已经跳出纯知识范畴,注重能力考查,关切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核心素养成为命题的主要着眼点和落脚点。未来的中考必定继续优化核心素养落地落细落小落实的方案,进一步强化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核心价值在学生身上内化,特别是法治意识力求入心、动心、育心。考试是途经,除了甄别选拔,同时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积淀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基。
【查摆问题】
新教材带动新中考,新中考引领新课堂。目前,虽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实施逐步深入,但传统课堂的某些桎梏仍然存在,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
(一)学校德育苍白空洞
尽管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学校里,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语数外相比,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学校的大环境,缺乏领导的重视,单凭小副科教师怎么呼吁、努力,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法治宣传讲座等活动仍然是学校的管理手段,基本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触动,体验不深刻,践行无动力。在强大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下,一点点感动的正能量也几乎抵消。学校教育苍白无力,学生答题知行脱节。
(二)教师教学呆板僵化
统编教材已经全面取代旧教材,某些教师还沉浸于多年屡试不爽的经验中墨守成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过时的套路、陈旧的模式不再是取得高分的捷径,而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束缚。法治内容高端严谨,一些法律专业术语、条款教师也难免似懂非懂,不深不透。课堂粗放,活动虚浮,资源老套,问题低效,语言随性,评价雷同……教学目标定位偏离,教学内容选取随意,教学方法组织肤浅,教学实施操作教条,效果检测方式单调,应试策略指导功利,学科教育价值降低。
(三)学生学习盲目被动
学生习惯了接受现成结论,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欲望就降低了,能力品格也相对减弱。单纯应试气候下,学生个性得不到尊重,也无从张扬,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的按部就班动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变成教师、家长监督下的被动任务。法治部分内容枯燥晦涩,学生兴趣不足,望而却步,导致一知半解,形成夹生饭。在低质量的题海里挣扎,健康体魄、兴趣爱好、文明交际、道德践行等都成为学生无暇顾及的领地,导致关注社会不够,习惯养成欠缺,能力锻煉不够,品格修养不足,三维目标不能圆满达成。
【改进措施】
中考提供了导向,针对问题改进教学才是目的。
(一)学校强化德法育人
学校管理要从“人治”转向“德治”“法治”,营造道德育人、法治育人的校园环境。要遵循教育规律,润心养正,涤荡灵魂,服务成长。要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地位,认识上重视,措施上得力,活动落到实处,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
(二)教师强化德法树人
教师教学要从经验型转向创新型,转变观念角色,改进教学方式。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双基转向核心素养,从督促转向唤醒,从关注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从关注解答问题转向关注提出问题,从注重情感体验转向注重道德实践,从围绕法律概念转向围绕法治精神。努力构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追求,实现师生内涵发展。
(三)学生强化德法成人
学生学习要从被动转向主动,转变思想认识,端正态度,注意良好习惯养成,培养健全人格;要关心教材之外的社会生活,用所学知识分析时事热点;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猜题押宝、投机取巧中走出来,重反思,提炼方法策略,融会贯通,增强学科素养;要强化道德意识、法治意识,积极践行,遵德守法;要放眼长远,重思辨,掌握社会生存规则和人生道理。
中考命题凝聚着专家的智慧,引领课堂教学。变是常态,形式表象千变万化,思想理念与时俱进,常变常新;不变又是根本,学科性质不变,立德树人任务宗旨不变,核心素养方向目标不变,毫不动摇。教师要抓住规律,灵活把握,可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