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019-09-10李莲珠
李莲珠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新模式;人工智能+教育个性化教学;教育大数据
互联网+是国家经济新引擎,是经济转型之势,将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行动路线图。
教育的形态总是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开放大学将迎来2.0时代。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开放大学已经充分地制定好“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好“国开大脑”+“开源平台”+“教育大数据“。教育领域正于“大数据+学习分析+人机交往+计算机视觉”等相互融合。AI时代的教与学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常态引擎,链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本质。它就像电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文学读者,影视观众,动漫爱好者,游戏玩家,借用“互联网+”开放协作,跨界融合。
“互联网+”代表着未来,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是社会心态变化的一种趋势,它会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新的起跑线。它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用“互联网”连接未来,将世界变成真正的地球村,移动物联网,大数据的开发,将建更多的松岛,建立更多的智慧城市。更好地为民生服务。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信息技术中的小程序可以顺利搜索到网络中比较丰富的备课资源,比如网络视频,网盘中的资源等等,还可以搜索到好用的APP,从而在信息化资源中找到促进教学的有效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手机是信息整合的有效工具,可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手机是一道桥梁,可以带动翻转课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量信息,利用小程序可以筛选,为教学所用。利用手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时明显: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手机统一、同步到教师的教学上来,能否限制学生玩手机游戏或者做其他事情?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更方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灵活。适当利用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网络互联网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一缕春风,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强大的互联网资源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机是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外语应用急迫需求。
大学一年级学生生活的弹簧一下子放松,高考紧张的神经突然放松,学习的担子一下子轻松许多,再加上大學的辅导员要管好几个班级的学生,一下子顾不过来,学生的生活处于自主学习“自由的放羊状态。”
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朝花夕拾。他们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尽情彷徨,就已经到了呐喊的尾声了……
高考学生生活处处在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的关怀下,压抑年轻人喜欢网络游戏的天性。
在大学,学生的学习全靠自觉。生活全靠自理,既没有人教,也没有人帮,时时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时时感到孤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缺乏主体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强,表现为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
学生大多处于放羊状态,辅导员往往一个人要管几百个学生,不能雨露均沾。处在放羊状态的学生,放任自由,沉醉于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是常态。他们不受环境制约。学生最喜欢的娱乐游戏就是手机游戏。出门可以忘带钱包,但是手机一般不会忘带,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品质的重要标配,年轻人生活的必需品。
据统计网民高达5.64亿,网络的普及率为42%。网民群体:学生群体和个体分别为:25.1%和18%。近几年来出现了学生电子游戏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手机控)及电子邮件依赖症,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教育呢?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首先,对待这样网瘾重症患者必须进行疏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教师本人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表率,克服自己的网瘾行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很有说服力的。
据2017年大数据统计,城市网瘾青少年越占网民14.1%。网瘾最常见的表现:忧郁心境,社交和交际关系退缩。自制力与自控力退减,品行与人格障碍。网瘾戒断的艰巨性在于,一难脱网,二怕反复。本人在课堂教学期间,经常看见学生不听课,在很专注地玩手机,手机游戏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手机几乎成为年轻人的重要娱乐工具。
网络时代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它前所未有地激发了人类的潜能和扩大人类活动的自由度,进而改变人类的整个世界。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打破了我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使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师生也能接受到最新的英语学习资源。所以,我国各个学校必须强化“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开发英语网络学习软件,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
一、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对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英语课程政策与课程改革展开跨文化的研究,探讨前沿性的课程理论与课题的研究。
1.基础英语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是旨在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所谓的“探究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应试文化”。
2.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新课程改革对具体教学实践的导向作用,如对听说课、写作课等的具体指导功能以及新旧课程的对比和反思,现代课程研究及其方法论,从文化的变迁看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转变,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中外英语课程改革及比较研究、英语专业课程改革、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等。
3.英语课程改革的语言观研究
语言观就是人们对整个语言体系的基本看法。近年来,对语言观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总体统筹、多元综合、全面平衡、高度和谐的新格局;
二、英语教学论研究
1.对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结构与功能的论战以和局淡出之后,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转向了模式、任务、活动等中观或微观层面。
2.对英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国内英语教学影响较大的教学流派主要有五种:语法翻译法、认知法、听说法、交际法和结构·功能法。众多研究者认为,目前国内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体现了两个不可或缺的关联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突出激发学习者热情的实用性;二是创造适合语言学习特征,让学生和教师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互动课堂环境。 该教学策略包括信息差策略、信息转换策略、个人关联策略、降低情感过滤策略和多维互动策略等,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念。
(3)有效教学。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如“八字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等。国内外学者的具体研究表明:两者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可能是未来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突破口。
(4)双语教学。国内双语教学研究自 2004年以来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是能使学生用外语的思维构建起学科性的知识体系和用外语进行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沉浸型教学模式、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英语浸润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模式等。
(5)专门用途英语( ESP)。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阶段国内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ESP的课程设计、教师的作用、国内 ESP课程设计现状(理据、方法和原则);ESP教材与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多层次教学模式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等几个方面。
3.英语教学评价与测试研究
研究话题集中在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非测试性评价、动态测验的理论在外语测试中的应用,建立科学系统的测试性与非测试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口语教学与口语测试形成性评价研究等层面。
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英语语言测试有以下六种趋势:(1)从只看单一的语言能力到注意测试全面的能力;
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近年来,博客发展异常迅速。认为 RSS具有高共享性、强交互性、零技术性、零成本性、知识种类多样化等众多优点。
1.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三、学习策略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学者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调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观念、策略的偏好倾向和变化趋势;(2)学习策略的整体调查和研究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3)欧美学生与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对比;(4)网络教学中的学习策略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研究不重视)、研究方法单一(较少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等问题。
2.英语学习者研究
纵观近年来我国语言学习者研究的文献,其研究视角和方法不断创新,几乎囊括教育科学的所有研究方法。本国区域研究、比较研究、外国英语学习者研究。问卷法、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已被广泛使用。研究视角也从原有的语言视角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哲学等多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实证研究大多局限在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上,没有进一步分析数据产生的原因或进行科学的对比检验、归因;对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学习效果及其相互关系等深层次的研究还很少。
3.学习风格研究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自主性的途径和方法;自主学习意识、策略及培训;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教与学的适应性研究、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等。
四、英语教学中的人文通识教育研究
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识教育理念涉及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
通识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目标、内容、模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英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大学通识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研究;语言文化类通识课程体系建构;通识课程与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整合的可行性研究、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等。吴鼎民教授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更是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的教育理念。
现在采取渗透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功能的互補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 鲁龙光 黄爱国 陈建国 邹建国 著
[2]《大学英语语法精讲与精练》 王辉 李占喜 主编
[3]《英译汉规则与技巧》 萧立明 娄胜平 主编
[4]《雅思应试作文模板》 张朝霞 编
[5]《大学英语语法结构重难点分析》 董眉君 董元骥
[6]王丽丽,杨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7]黄媛.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英语广场(下旬刊)
[8]张艳.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取向与路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9]洪小琴,周鑫琴.“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