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9-10李仕平
李仕平
[摘要]目的:探讨依那西昔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58例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参照组:应用甲氨蝶呤联合氨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依那西昔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SDAJ与BASFI评分相比较,不存在较大差距。无统计學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sDAI与BASFI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讦分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优于参照组P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依那西普;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6-00674)2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原因不明,侵犯脊柱、骶髂关节为主,并以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男性,起病慢、病程长,致残率高。诱发强直性脊柱炎因素尚不明确,但常与感染、家族遗传、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环境因素有关。此类患者临床症状早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不适,间歇性或两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症状。逐渐演变为腰部活动障碍、脊柱关节病变并向上蔓延,累及胸椎及颈椎,出现严重脊柱畸形的并发症。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以及辅助检查:X片脊柱成竹节样改变,实验室检查:RF约20%呈阳性,与HLA-B2呈强关联。是目前诊断次疾病的主要实验室指标。治疗:除了积极功能锻炼,心理疏导外,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但是不同药物所产生的疗效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依那西普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共58例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组23例。
参照组: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19至60岁,平均年龄(43.87±1.78)岁。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20至61岁,平均年龄(48.90±1.8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②患者与家属自愿参考此次研究;
剔除标准:①对药物过敏者;②器官衰竭;⑧中途退出者;④听力与语言障碍;⑤精神系统疾病。
1.3方法
参照组:应用甲氨蝶呤联合氦磺胺吡啶治疗,其中氦磺胺吡啶剂量为1g/2次/日;甲氨蝶呤剂量为7.5mg/1次/周,均采用口服的方式,对患者进行2个月治疗。同时进行积极功能锻炼和心理疏导。
观察组:给予患者依那西普治疗;对参照组基础上增加依那西普,剂量为25mg/次/周,采用皮下注射方法,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治疗。同时进行积极功能锻炼和心理疏导。
1.4观察指标
应用BASDAI与BASF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情况与功能情况进行对比,采用VAS对治疗后机体疼痛程度进行评比,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后的BASDAI与BASFI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SDAI与BASFI评分相比较,不存在较大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SDAI与BASFI评分优于参照组,实施对比,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戶<0.05)。具体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优于参照组,实施对比,两组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戶<0.05)。具体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优于参照组,实施对比,两组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腹痛、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实施对比,两组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既是慢性疾病也是全身性免疫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对髋关节、脊柱关节等部位会发生病变,从而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增加致残率率。对强直性脊柱炎多采用药物治疗。
依那西普对外周关节病变治疗效果理想,而且依那西普属于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机体疼痛,提高脊柱功能,改善患者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依那西普治疗临床价值高,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机体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