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2019-09-10程杰
程杰
【摘 要】语文在小学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丰富自身的教学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063
语文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是出口成章的才华,是符合成功意义的分数,还是较高的审美体验。不同的人在语文中所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人都会在语文中收获灵动的思想、多元的价值观以及雄辩能力。然而,当代的语文教学正在逐渐减少学生在语文中应该获得的收获,教师正在剥夺学生感知知识的权利。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进行一个简单的叙述和反思,以帮助当下的语文教师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所面临的不是一个个嗷嗷待哺、渴望知识的无知儿童;不是按部就班组装的机器;不是没有个体思想、个体语言、个体想法的无知者。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灵魂、家境不同、脾性不同、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教育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教师,他们中多数抱着“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儿童视作工厂中生产的产品,只需赋予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可,他们将语文教学拆分成时代背景、生字词、诗歌欣赏、背诵文章等,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另外,他们自身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难以用心去窥探儿童的世界,常常站在成人的世界指点江山。小学时期是儿童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自身的不足,可能扼杀一个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一个学生的自然成长。所以,提高当下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当下小学教学方法探讨的首要条件。
(一)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
一个人的学习潜力来源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多源于一个人先天是不可更改的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则是一个人后天的养成。非智力因素一方面来源于家庭,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是具有未定型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理和心理认知。所以,教师应该学习基本的儿童心理知识,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另外,教师应该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尽可能将语文与学生的心理成长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了解需要经验的积累,这不是一蹴而成的。
(二)提高专业素质
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知识体系、思维特征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不能满足于当下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所以,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平衡自己的心态,形成开放性的教育信念。
(三)提高职业的使命感和信念感
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光鲜亮丽、具有社会认同感的职业,它肩负着无数学生的未来,肩负着每一位学生的梦想。当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操守中,最缺乏的便是对自己职业的真诚,对自己职业的使命和信念。对自己职业认可的缺失导致教师难以勤奋钻研教材、教案,关注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及对学生变化的细致观察。所以,作为教师,最应该提高的素养便是自己对职业的使命感和信念感。
二、提高教学语言的丰富性和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而教师则是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和主体。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存在问题,学生怎么可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当下,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和灵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更别提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是知识储存的变现,是个人魅力的透露。所以,提高教师语言的丰富性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海量的知识储备,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教师自身是一个有趣的灵魂,能够以有趣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另外,语言是通过训练出来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备课堂主要内容、主要环节,往往忽视语言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对于新手教师而言,仅靠听取前辈的课堂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不断的训练。教师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中需要用到的语言写成腹稿,在稿中适当变换语言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语文教师,切忌不可只关注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最为主要的是关注语言所创造出的情景、氛围,语言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到的文化魅力。语言是语文教师最应该学习的,通过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华丽鲜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语文所特有的魅力。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同的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认识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有的人则认为语文能力是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这里主要采取结构说的看法,语文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显性能力,潜在能力是指学生无形的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等方面。显性能力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应该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注重学生显性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应该注意,不能束缚和扼杀了学生先天的潜力。其次,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分阶段进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应该注重对学生潜在能力的保护,在高年级阶段应该注重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激发,对显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要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段,注意长期规划,以及戰略设计。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与家长协作,让家长陪伴学生每日进行一定量的阅读。在阅读结束的时候,家长要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和长远的眼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音节、汉字,感知到汉字独特的魅力;养成基本的思维习惯,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习得基本的学习习惯,端正好自己的态度。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感知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解放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致力于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丰沛的情商立足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