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小学体育素养的培育方法

2019-09-10杜恒

南北桥 2019年6期
关键词:培育方法小学体育素养

杜恒

【摘    要】为有效培育小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  素养  培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83

一、小学体育学科素养的内涵分析

体育学科素养是学生平时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养成的修养。体育学科素养是通过后天环境和体育教育影响而形成的。如体育学科素养就包括了体育技能,它是体育素养的重要方面,主要指体育锻炼技能与自我技能评价的能力;又如健康意识主要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小学体育学科素养的价值定位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提出小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这是贯彻落实我们国家教育教学政策方针的需要,是积极将国家体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与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相互融合的需要;二是,大力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素养这是优化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动力,是衡量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三是,积极推进、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素养,有利于激励学生养成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良好品质;四是,致力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素养,能促进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追求更高的素质培养目标。

三、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较为缺乏

随着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小学体育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少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老化比例大,教学软件投入重视不足,体育教学创新不够,运动场地和面积、现代运动器材配备与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步伐不相适应。这些都制约了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体育教育缺乏重视

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但有些学校对体育学科重视不足。不少体育课无形地被主科学科占据了,从而造成小学生失去了充分的体育学习和练习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不少学校由于体育学科师资力量的不足,体育教师少,而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的开展。有些教师缺乏科学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对体育运动强度的良好评估能力,也给小学生体育运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四、小学体育学科素养的培育方法

(一)巧用激励教学,营造快乐体育

激励与评价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形式。小学生在激励性课堂环境下努力学习,更有利于他们领会贯通必要的体育动作和技能、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培育应有的体育素养。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经常利用激励性评价,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上的亢奋。如,游戏教学就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体育活动好方法,它能使以往那种相对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变成充满乐趣的运动乐园。教师在一些球类游戏活动教学中,巧妙融入游戏环节,并激励他们进行分组合作,开展富有趣味的运球游戏,从而使他们在游戏中逐渐掌握了运球、控球等技能,在游戏中熟练地掌握了体育知识。

(二)巧设教学情境,激发体育兴趣

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体育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教师通过利用情境式教学和互动游戏、竞赛等活动教学形式,借助不同的语言导入、视频导入、音乐导入等途径,创设体育活动环境,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念,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深入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例如,在“跳远”教学时,教师巧妙将竞赛活动形式引入体育课,先引导学生们细致观察袋鼠、兔子等动物的跳跃动作,然后鼓励他们模仿这些动物跳跃的样子,努力进行比较,看一看哪一种跳跃方法能跳得更省力、距离更远,使他们在尝试竞赛的活动中感受着跳远运动的快乐气氛。紧接着,教师又顺势导入下面的新课学习,围绕规范的跳远技术动作做好细致的示范和讲解,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动作掌握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他们进行跳远小组比赛活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他们密切配合、相互竞争极大激发运动兴趣。在此,教师将体育课程内容趣味化,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指引主动学习

教师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日常体育课中,教师常常忽视男女生在身体素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方面差异性,在常态课混合教学中并没有采取差别化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尤其必须认真研究男女生的学情差异性,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例如,在小学体育课中,教师先针对男女同学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差异方面细致研究,通过分组的方式把不同层次的男女生合理分配在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各小组的学生应掌握好哪些动作技巧,以及达到何种程度,对他们加以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细致把握学生学情、加强体育学习指导,充分展现体育教育教学的运动性和人文性,这也是有效提升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必要目标。我们教师必须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围绕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指引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和训练。

五、结语

小学体育不仅担负着提高小学生健康和体育素质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培育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重任。上文联系小学体育教学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开展探讨和分析,并力求探索有效培养方法,为日常体育课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忠.新时期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7,(4):21,84.

[2]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

[3]孔祥宁.体育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对接和融合——兼论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素养[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6):126-129.

[4]蔡红军.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6,(36):142-143.

[5]杨永娃,周洁.浅谈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6):244,222.

猜你喜欢

培育方法小学体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常怀感恩之心,共筑和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