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2019-09-10宁凤

环球市场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

宁凤

摘要: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繁重工作任务的矛盾越发凸显,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需要通过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来协助完成内审工作。然而,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参差不齐,审计效果并不理想,达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内审人员、社会审计机構、社会审计人员四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各个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探索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措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审计质量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现状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审计监督工作越发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审计任务逐渐增大。然而,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审计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内审工作一味地追求完成任务,审计质量难以保证。近年来,社会审计行业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供审计意见和咨询建议。行政事业单位恰好借助社会审计,既可以协助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又促进内审和外审的经验交流,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使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除涉密事项外,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可以看出,内审机构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有法律依据,但仍然要对采用的社会审计结果负责。实践中,社会审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审计结果偏离内审工作目标、未把握好审计重点、遗漏审计事项、审计证据不充分适当、审计底稿表述不准确、审计定性不准确、文档错误较多等审计质量问题,加上内审机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最终审计结果质量不理想。

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审计机构

1.机构实力。一是行业信誉。拥有良好行业信誉,说明审计能力整体较强,审计水平相对稳定,能较好的保证审计质量。二是人力资源。拥有相关资质、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越多,说明其发现审计问题的能力越强,越能更专业的处理和解决审计问题和提出专业意见,审计结果的专业化水平更高。三是专长领域。是否擅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这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外包质量起着关键的影响。多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较少,社会审计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接触不多,对政策把握不够,参照企业审计思路,侧重报表审计,舞弊和违规问题关注不够。长期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将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经验,审计成果更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要求。

2.管理水平。社会审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是对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否建立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且一贯执行,是防范审计质量风险的重要保障。是否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措施。

3.经营理念。社会审计机构是否崇尚质量至上而非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审计文化,形成质量至上的良好环境氛围。过分追求利润,未合理评估自身承接业务能力,超负荷承接项目,势必增加审计人员总工作量,压缩单个项目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存在降低审计质量的风险。

4.工作安排。社会审计机构对审计项目所需人员安排是否合适,时间和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都将影响审计质量。委派足够、适当的具有必要素质、专业胜任能力、丰富经验、良好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保证审计人员合理的审计时间,保障审计过程所需的资金、办公条件、咨询等审计资源,将有利于确保审计质量。

(二)社会审计人员

1.专业胜任能力。社会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审计经验、审计能力体现了其专业胜任能力。专业胜任能力越强,越能较好的完成审计工作,更善于从专业的角度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2.职业道德。社会审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审计工作最基本要求。职业道德不佳,审计质量得不到最起码的保证,审计风险增大,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导致审计失败。工作不勤勉尽责,重视速度忽视效果;未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和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对重大事项未保持应有的关注;识别出需要咨询的事项不主动与内审人员沟通解决,省事隐瞒略过;与被审计单位建立不正当关系,对独立性造成影响,难以客观公正评价,以上都会影响到审计质量。

(三)内审机构

1.人员配置。内审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专职内审人员配备不足,既要按时完成审计任务又要确保审计质量,很难兼顾周全。很多时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或办公室等隶属同部门,人员职责相互交叉,内审人员身兼多重任务,难以专心从事和研究审计工作,缺乏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审人员虽大多熟悉行政管理事务,却非审计方面专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限,容易盲目依赖社会审计结论,可能造成最终审计结论不准确,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内部管理。一是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影响内审部门及内审人员的审计态度,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内部审计制度是内审工作的制度保障,制度越健全、执行越到位,审计质量越有保证。内部审计手册是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是执行内审工作的基本规范,按照内部审计手册审计,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符合基本质量要求。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对内审工作结果质量的控制。审计外包管理制度是对外包单位参与内审工作的管理规范,是对外包审计质量的基本保障。

(四)内审人员

1.业务能力。内审人员具有审计、会计、经济、管理、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背景,以及相关审计经验,将有助于对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做出更专业判断,促进提升审计质量。

2.管理能力。内审人员的管理能力作用于审计的全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地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对社会审计机构履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对社会审计机构提交的审计结果资料进行全面复核,都将影响到最终的审计质量。

3.沟通协调能力。内审人员是否有能力做到与被审计单位、社會审计人员等各方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协调各方解决审计争议问题,将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的党组、主要负责人应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增强职工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帮助树立内审机构的权威,在单位内部营造客观、公正的良好审计氛围。单位应给予内审机构必要的人才和资金支持,选择专业素质强、职业道德好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队伍中,配齐配强内审人员,支持内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加强内部审计外包事务管理

一是把好社会审计机构选拔关,择优原则合作对象。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竞争采购方式,公平、公正、择优选取社会审计机构。将企业资质、内部管理情况、人员基本情况、类似项目经验、拟委派人员情况等因数纳入招标条件中,优先选择信誉好、专业技术过硬、内部制度健全、重视审计质量、有丰富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经验的社会审计机构。

二是完善与社会审计机构签订的合同内容,增强约束力。合同双方应按照约定依法履行合同中的义务,对审计合同内容约定是否详尽将对保质保量完成审计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审计合同需对关键内容约定清楚,包括审计目标、范围、内容、重点、时限、职责范围、成果资料、审计费用及支付方式、审计纪律、廉洁要求、法律责任、考核绩效及工作要求等方面。合同内容齐全、约定条款清楚,将有助于社会审计机构在严格按照合同履约的同时,较好的满足内部审计需求,审计结果更符合内部审计要求。

三是建立评价制度。针对经常需要聘请社会审计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建立对社会审计机构的评价制度,对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建立奖惩制度,评价结果较好的给予奖励;连续几次完成情况较差的列入黑名单;沟通后完成情况仍较差的,考虑排除在招标范围。

(三)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管理

一是编制好审计方案。审计方案对审计工作起着引领作用,审计过程是围绕审计方案展开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详尽的审前调查,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为编制审计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审计方案应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内容、重点、措施、时间、人员分工等内容,并经过内部审计机构研究讨论,征求社会审计机构意见,不断完善方案内容,使其更科学合理。

二是明确审计要求。审计项目正式进场前,组织社会审计机构召开见面会,宣读审计方案内容,提出审计工作要求,明确问题反馈、沟通咨询、争议解决的相关组织协调机制,强调审计纪律和审计时限,签订保密协议和廉政文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要求社会审计人员实行坐班制,能够促进各方及时沟通,有利于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是把关审计全过程。指派专人全程跟踪监控审计项目,全面深入了解审计情况,以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科学研判。审计实施过程中,内审人员应坚持每周至少询问一次审计进展情况,对社会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审计应做到陪同踏勘现场。注意监控社会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接触情况,尽量在社会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人员、内审人员均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沟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复核制度,对社会审计机构提交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判断收集的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工作底稿中反映的基本情况及结论表述是否恰当、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合适、数据是否准确,审计报告的反映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合理合法,审计项目目标是否实现等。复核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督促社会审计机构修改完善,必要时要求社会审计机构重新实施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结果准确、可靠。

四是建好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机制需要明确沟通时间、方式、内容、人员等,以促进审计工作的推进。首先,审前沟通审计方案是必要的,双方需就审计要点进行充分沟通,做好审计准备工作。同时,内审人员需向社会审计人员说明审计要求,提出审计时限、审计成果、文书规范等要求.做到“先说定、后不乱”。其次,审中沟通目的是了解审计情况、讨论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督促审计进度,需要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沟通的方式,沟通对象除社会审计人员外还包括被审计单位人员。最后,审后沟通主要是对社会审计机构提交的取证资料、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核实确认,确保审计成果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武浅.析政府审计中协审机构及人员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7(05):103-104

[2]官学琴.如何整合社会审计资源参与政府投资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7(06):77-79.

[3]王翠琳,李叔玲,李莉,国家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风险类别研究[J]会计之友,2019(09):130-135

[4]隋玉明.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4(32):72-74.

[5]阮芳.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思考与实战[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 (5):336-338

猜你喜欢

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
审计服务收费放开,审计市场绩效将何去何从?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独立审计、债务融资成本和信号传递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