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运动队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10张焕赵会朋刘亚伟

体育风尚 2019年7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职院校建设

张焕 赵会朋 刘亚伟

摘要: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建设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后继人才的职责,近年来也有许多高校不断地进行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并积极加入到体育项目的比赛中来。然而由于参赛项目的不平衡和各院校运动队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存在于高校运动队建设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从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和高校体协根据地域进行划分的“8+1”个“高校体育协作联盟”中选取9个高职类院校进行研究,寻找高职类院校在运动队建设中的异同,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对策,为河南省高职类院校运动队乃至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发展;路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从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和高校体协根据地域进行划分的“8+1”个“高校体育协作联盟”中选取9个高职类院校进行研究,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漯河医专高等专科学校、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检察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9个院校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搜索与运动队建设和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相关方面的著作,获取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选取所要研究的9所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带队教师及运动员学生,向他们发放问卷,采取的发放形式是现场发放、隔天回收,以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专家访谈法

对参加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比赛、体育会议的运动代表队主要负责人和带队老师进行访谈,获取论文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并通过对专家的访谈了解問卷设计的合理性。

4.数理统计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对专家进行访谈等方法获得有效数据,并按照不同类别和内容进行分类,之后运用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方法和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到电脑进行统计和保存。通过统计学软件的计算得出的结果,被之后论文的分析和研究所用。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运动队的建设现状

(一)高职院校运动队的参赛现状

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共有47所,许多院校都成立有自己的运动队,在河南省大学生运动技能比赛中代表自己的学校去争夺名次。河南省大学生运动会当前是我省体育项目最全、参赛院校最多、比赛最为激烈的高校体育活动,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3届,项目涵盖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啦啦操、武术、跆拳道、桥牌等12个。借着省运会的东风,大学生组各单项比赛也陆续举办。由于参赛院校众多,只有少数院校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可以获得较好的名次。经调查,那些获得较高成绩的运动队往往是蝉联的,学校在实力强劲的运动队上会继续加大投入和训练,以保障其成绩越来越好;而那些没有取得成绩或者成绩较差的运动队,也会因为越来越不受到学校的重视而逐渐放弃了训练,仅能保证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待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可见,河南省高职院校运动队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好有坏,参赛现状急需改观。

(二)高职院校运动队队员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建立体育运动队,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文化理论教育融入到日常训练中,促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却发现,高职院校运动队运动员的情况不容乐观,他们大多数是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招生入校,本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只能依靠自己过硬的技能在比赛中争得荣誉,得到学校重视。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对体育运动队的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不同,学生辛苦付出取得的比赛成绩并不能弥补他们在文化课成绩上的欠缺,导致学生没有获得评优评先的资格,失去了在比赛时拿成绩的动力,一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运动队的训练。另外,运动队员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常规项目还是以三大球和三小球为主,其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且日常文化课学习的压力使他们的训练时间得不到保障,这又为运动队整体水平的提高设置了障碍。因此,高职院校运动队队员正处于一个训练积极性不高、比赛动力不足、个性发展得不到保障的阶段。

(三)高职院校教练员的现状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对参与比赛的专家和带队老师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当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运动队的教练员年龄一般在28—45岁,中青年教师居多,训练专项以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为主。这些教练员的职称多为初级和中级,就带队经验来说并不充足,在带队训练的积极性上也有所欠缺,问卷显示其原因在于带队比赛的成绩并不能纳入年终考核和评职称体系中,且福利待遇问题也没有与比赛成绩直接挂钩,这制约了运动队的训练与发展。另外,运动训练中优质的体育运动健儿能够缩短训练周期,并取得理想成绩,因此教练员更希望找这些优质运动员来训练和比赛,但碍于生源问题,运动队成员大部分还是没有专项基础的学生,对于教练员来说训练过程既辛苦又耗时,因此许多教练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中。

三、河南省高职院校运动队的发展路径

(一)确立学生主体 突出运动队的中心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教育的价值体现,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运动队,就要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个人的发展出发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随着近年来体育赛事的增多,各个单项奖和集体奖项的设置也多了起来,学校要鼓励学生争取团体荣誉,多拿个人奖项,并对这些赛事情况全校报道,提高运动队在校内的知名度,宣传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运动队,也让更多的人对运动员的努力和成绩认可,进而突出运动队在校内的中心地位。

(二)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教练、运动员积极性

为了提高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应完善运动队的管理体制,从训练制度、团队建设、激励政策等方面出发,鼓励教练员长期地、系统地、科学地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把教练员的训练课时纳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去,尤其对于训练积极负责、比赛获得突出成绩的教练员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运动员要执行制度化管理,将训练纳入日常学生管理考核中,将训练出勤与训练补贴相挂钩,将比赛成绩与比赛奖金相挂钩,对比赛获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在学生入党、评优评先方面也要予以倾斜,充分调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

(三)解决经费问题 确保训练比赛顺畅开展

制度建设是有序开展工作、有效提升效率的重要措施,制度建设又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源和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高职院校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单一,经费支持短缺,严重制约着运动队的发展,因此要着力解决运动队的经费问题。一方面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赞助运动队的建设,另一方面要获取校领导的支持,从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得到专项的经费支持,用以保障运动队从训练到比赛的开支。有了经费的制度保障,便能有效解决队员在训练比赛阶段的难题,提升了队员争取优异成绩的积极性。

总之,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建设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后继人才的职责,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体育运动队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查找和整改,制定较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促进河南省高职类院校运动队的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李树伟.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2).

[2]苗波.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D].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冯强.论高校体育运动队训练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高教学刊,2016(21):191-192.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职院校建设
寒露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过招
运动队管理中人际内耗问题与对策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