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2019-09-10郭秀清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四个自信”的形成根本在于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完善中国道路,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根基。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9)05-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17坚定“四个自信”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创新,逐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结果,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根基。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开拓了中国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作为实现途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

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所以说,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这就是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尤其党的十八大在中国道路中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新的内容,既完善发展了中国道路,同时也保证中国道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一)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内涵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做出的历史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3]尤其是在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以往相比,中国道路中鲜明地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由此,我们形成了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特征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体现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鲜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反对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式的粗放式发展,崇尚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中国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的境界,有赖于中国道路的不断开拓创新。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我们仍面临着技术、资金、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而资源环境问题无疑是当前最为现实的挑战。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创造了增长奇迹和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而且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能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或者说,当前以及未来的现代化道路如何走,走成什么样,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1]50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化,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和目标原则真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方面得到贯彻落实,真正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道路以“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现代化道路的全新的人类现代化道路。西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是以对自然的过渡掠夺和利用为代价,不但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而且众多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因此,从资源环境角度来看,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一条可借鉴或可复制的道路,尤其是在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的今天,人类要想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中鲜明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成为中国道路重要的价值目标。在当今世界资源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继续以传统的工业化方式实现现代化,必然会给世界资源环境带来更大压力。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虽然对我们来说也面临很大困难,因为我们要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但是,作为一个以世界繁荣和人类命运为己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自觉担当起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遏制气候变暖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中,其中一项就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道路也是一条利他利己的环境治理之路,是一条与世界和平共生的文明之路,也是一条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道路。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深化了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时代之问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社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核心的理论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基于时代发展对理论的迫切需要,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勇于理论探索,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并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在思想上指导我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全方位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也就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一定是生态文明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角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5]黨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50这些重要论述,都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重要属性来看待,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指引我们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奋斗。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就是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领域相互协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新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高质量的增长,必须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新时代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断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价值、原则和目标要求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领域,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各领域协调发展方面迈出重大步伐。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新时代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绿色发展理念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上台阶,生态文明建设也上台阶的发展。目的是转变以往经济发展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现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还比如,在政治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把生态环境问题上升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既为我们从政治高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政治保证。再比如,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建设,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通过这种“上层建筑”建设,渗透或反作用于我们的经济基础,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更加公平和谐的关系。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丰富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核心,并具体化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关注的无论是绿色发展也好,还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也好,实际上最终是为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就是和百姓切身利益和直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衣食住行等。曾经,“民生”是“温饱”或“小康”的近义词,现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化,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生态环境中清洁的大气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清洁的淡水每个人都需要饮用,不受污染的土壤更是生产粮食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共产品都更重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民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制度自信是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包括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一系列基本制度,也包括建立在这些基本制度基础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是个好制度,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4]这是我们坚持制度自信的根本原因。

(一)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样就从国家整体建设的高度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后来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几乎是空白。因此,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就是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力度。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重点,十九大报告则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在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指引下,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执法上出实招,用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先后颁布或修改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环境监察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100多项政策规章,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各领域各环节均有法律政策可依、有规章制度可循。正因为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创新,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以破局,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了各领域制度合力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就要求各领域都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并通过不断的改革,使各领域的制度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制度合力。从制度自信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制度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领域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即把坚定的制度自信和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统一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丝毫不意味着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非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6]其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就是不断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原则和价值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制度建设中去,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的制度体系。比如,传统的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虽然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由此带来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从而使各种经济制度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通过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要求,可以弥补和克服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实现各领域制度的融合和完善,制度合力的作用充分显现。因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这既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必将进一步筑牢社會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背后蕴含着无比深厚的文化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转变。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我国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深厚文化。尤其我国古代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先导和思想滋养作用,诸如古人提出的可持续农耕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治山治水方可治国等生态文化理念,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创新、道路选择、制度建设的广泛而深厚的力量。在“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传统生态道德的持久影响下,环境保护理念在社会上已经蔚然成风,环保公益活动、绿色出行、自然教育等绿色生活方式蓬勃开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今天,这些绵延数千年的生态理念依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 “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时至今日,我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指引。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一是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以此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培育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通过生态道德的培养,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幸福观,进而使人们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履行生态义务。三是开展生态教育。一个国家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国家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能够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社会中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使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四是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无论是培育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开展生态教育还是倡导绿色消费,其实都是在培养一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价值观念,把这些新的价值观念融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文化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三)新时代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高举生态文明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尤其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依据,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为指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显示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先进性。因为在国外绿色政治理论和实践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历来都是难以兼顾的,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论创新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协调统一的问题。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同时,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发展并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与生态优化的统一,这对于世界环境发展理念都是一种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今后,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继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再突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再提升,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N].人民日报,2013-03-18(0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1.

[6]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6(02).

(责任编辑:时间)

[作者简介]郭秀清(1970-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