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策略研究
2019-09-10李明
李明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既要遵循贷款风险管理的原则,同时也应适合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业余面临的风险,对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策略
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系列工作部署,各商业银行也采用各种方式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创新。所谓信贷业务风险,是指信贷资金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是波动性和信贷资金形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对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面临风险
(一)中小企业实际控制人道德风险
企业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键。因此,企业实际控制人人品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决定企业未来还款意愿。同时,是商业银行评估信贷风险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及产成品销售风险
中小企业产成品销售风险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旺盛,则产品具有竞争力,企业销售利润会逐步增长,不易产生经营风险。若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易失去市场份额导致经营风险。
(三)对外担保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需要依托风险缓释措施,主要包括房产土地抵押、第三方担保、存货(应收账款、存单)质押等措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缓释以第三方担保居多。为满足商业银行放款条线,中小企业通常需要寻求担保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互保、联保成为必然。经济下行期,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风险在联保、互保企业中传递。
(四)民间借贷风险
商业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贷款多为短期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贷款到期后,若借款企业无充足资金,往往求助于民间借贷。由于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民间借贷款具有较强隐蔽性,导致商业银行有效识别信贷客户是否参与民间借贷难度较大,潜在加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五)企业盲目扩张风险
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条末端,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跟风上项目,片面追求规模,缺乏切合实际发展规划,甚至出现部分企业将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挪作他用的情况,无形加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六)第二还款来源风险
企业第一还款来源是企业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源是担保企业或抵押物。考虑到中小企业信贷联保、互保情况较多,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持续关注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对外担保情况及贷款情况。借款企业与担保企业往往存在隐形关联关系,一旦借款企业出现经营危机,势必会蔓延至担保企业,最终导致第二还款来源形同虚设。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从根源上分析,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而还款意愿又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第一还款来源)和违约成本(第二还款来源)。对于上述提出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积极应对。除严格按照常规的贷款“三查”操作外,商业银行还要采取以下措施,以防范、规避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一)采用风险定价,使收益覆盖风险
根据“高风险高收益”、“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要采用风险定价。可以依据中小企业抵押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制订本行定价策略。
(二)设置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标准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对于拟营销中小企业合意客户,应针对其所处行业及其资质,申请贷款的额度、用途及其期限,进行严格审查。产业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中下企业来说,能否选择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业,决定企业生存的质量和时限。商业银行应制订信贷行业政策,明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实施客户行业定位;同时,依据企业所处行业,确定企业贷款用途是否符合该行业的经营特点,从而决定是否与企业进一步开展信贷合作。
(三)了解熟悉企业客户实际控制人
信贷人员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详细了解实际控制人发展经历、背景、学历、管理经验等,同时通过与同行业企业主进行交流,信贷调查多角度系统性了解企业实际控制人人品。重点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不良行为及民间借贷行为。
(四)多维度识别产品销售风险
信贷人员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企业采购合同和进货单,以此分析企业是否正常经营。通过实地探访客户了解买卖双方交易价格。查看企业销售合同原件,重点查看产品销售数量和价格是否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匹配,与企业上下游客户保持联系,确认合同的真实性。同时,信贷人员可根据不同客户经营特点,查看企业一段时间内水表、电表、纳税表、工资表分析企业是否生产经营正常。
(五)运用财务信息防范对外担保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充分了解被担保客户经营情况,将企业担保限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确保若被担保企业发生信用风险,担保企业能够具备充足货币资金履行担保义务。
(六)借助第三方数据及财务信息防范民间借贷风险
商业银行可通过借助第三方大数据、直接咨询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以及担保公司,了解贷款企业是否涉及民间借贷。同时,可结合企业财务报表中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对外担保过多或涉及民间借贷的情况。
(七)识别企业盲目扩张风险
针对企业盲目扩张的行为,信贷人员在日常贷前调查和贷后走访中,应该仔细观察分析,企业客户是否存在投资不熟悉领域和盲目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情况。
(八)注重第二还款来源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要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特别是注重抵质押物担保方式,重点关注抵质押物的现状及变现能力,通过提高第二还款来源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进行风险补偿。对于第二还款来源属于担保方式,信贷人员应重点关注担保企业是否存在盲目扩张风险,是否对外承担过多担保,是否涉及民间借贷。
(九)运用风险预警系统
基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商业银行须采用先进风险预警系统,对借款人资信、所属行业、缓释方式等进行及时监控,依据借款人资信变化、行业波动、企业经营状况变化、押品价值变动,主动及时提出风险预警。同时,通过依托行内专家分析、客户走访、外部数据信息等方式获取最新信息,定期由信贷专业人员对借款企业进行分析和预判,采取“靶向化”贷后管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金維虹.现代商业银行企业银行业务营销、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