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漂族城市适用困境及对策

2019-09-10徐捷陈莹倩陈丹杨娥

环球市场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

徐捷 陈莹倩 陈丹 杨娥

摘要:“北漂”“沪漂”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群体:“老漂族”。探究老漂族这一群体,对于构建幸福家园、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由此,课题组展开了对杭州“老漂族”的实地调查,分析老漂族在城市的适用情况,从“老漂族”自身、“老漂族”家庭、社区及政府等各方面给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提高“老漂族”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漂族;社会交往;社会活动参与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出现了一道截然不同的风景——老人离家进城。他们便是现在意义上的“老漂族”。不同于“北漂”、“上漂”,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根据《半月谈》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专程照顾晚辈的因素比例高达43%。杭州优质的地理条件奠定了新一线城市的地位、杭州的年轻及现代化进程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口来杭就业。外来人口的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的老年人口大量的人口流动规模持续增长。有研究显示,社区中的外地老人越来越多,多数是来给子女照看孩子,而外地老人由于社会关系缺失、户籍限制、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衡。因此探究他们对杭州这个城市的满意度以及社会融入度是刻不容缓的。

二、文献参考

“老漂族”是一个随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兴词汇,学术界对其研究视角比较新颖。何惠亭(2014)她将“老漂族”定义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黄瑶(2018)界定为指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孙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的老年人。

从研究方法来看,刘亚娜(2016)通过与上海24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老漂族”在城市中的生活情况;杨芳、张佩琪(2015)则是在广州对10位“漂族老人”通过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深入访谈;王璇,杨雪云(2018)通过对经济融入、文化融入、社区融入、心理融入四个方面对“老漂族”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

对于“老漂族”的社区适应情况,杨梨(2018)发现,老漂族困难来自于语言、人际交往、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但随着自己的主动适应,老人开始主动适应、结交新朋友,在这一过程中,老人逐渐开始熟悉了社区环境。王璇,杨雪云(2018)在文献中指出,老人的社区适应主要体现在社会融入。

三、老漂族的社会适应性的实地调查

课题组通过对杭州市三个主城区进行分层抽样,筛选出巧个社区进行调研,共收回43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达到96.55%。课题组对数据进行编码整理,运用描述性分析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交叉分析等方法更直观地了解老人的基本特征,针对老漂族社会适应性进行了细致调查。

(一)“老漂族”基本特征

通过对老漂族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见表1),这一群体主要以女性为主,占总体的63.8%,这一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我们估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缺乏带孩子的经验。

根据年龄划分,从受访者的年龄来看,46.90%老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1-65岁”之间。这一阶段刚好处于老人最迟退休年龄之后,此时的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是带第三代孩子的最佳年龄段。据统计,来到杭州时长“1-3年”的老人主要为“61-65岁”,人数达到98人,占据该年龄段的50%。“老漂族”占据其次的为“55-60岁”随着时间的迁移,高龄老人生活在杭州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70岁以上”的“老漂族”人数最少。

根据户籍划分,“农村户籍”的人口占比达到78.8%。其中60%的“老漂族”表示更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们的居住意愿远远小于居民户籍愿意留在杭州的人数。

根据学历划分,老人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学历”,占比达到36.7%,其次为“没有上过学”,占比为28.1%,而学历在“初中水平”的“老漂族”与“没有上过学”相当,达到24.0%。另外,可以看出在“老漂族”他们的那个年代,拥有高学历的人并不多,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仅达到总体的11.19%。

(二)老漂族的社会交往情况

1.社会交往情况的年龄分析

总体来说,受访者社会交往情况较为良好(见表1)0“偶尔交往”的人数共有188人,占总体44.8%,这部分人群在社区熟人较多,社区交往较为活跃。其次是“不经常交往”的老人,占总人数的34.8%,他们只有对附近的邻里才打招呼。多数“老漂族”的社会交往并不如在故乡时来得密切。尤其对初入异乡的老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老人怀念故乡的温情,而愈加增添城市陌生感。

2.社会交往情况的户籍分析

经调研,农村户籍与城镇户籍的老人交往情况主要集中在“经常交往”“农村户籍”的老人表现出“经常交往”的特性。他们久居农村,养成了同邻里相互串门、密切交往的习惯。与之相反的是,“城镇户籍”社会交往频繁程度大于“农村户籍”,原因在于“城镇户籍”老人更习惯城市生活。

3.社会交往情况的语言障碍分析

听得懂,自然也会相互交往,即对语言了解程度越好的老人,社会交往情况越好。(见表2)

4.社区交往情况与社区活动参与积极性交叉分析

“老漂族”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与他们和周围人交往的情况成正相关,即“老漂族”社会活动参与越高,与人交往程度也越频繁。另外,社会参与情况与交往倩况相互影响。没有良好的社区交往情况是因为老人在社区没有熟人,因此不愿意去参加社区活动,而由于社区活动参与较少也就减少了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见表3)

四、提升老漂族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首先,从老漂族自身层面来说,对于新城市新生活的诸多不适应,老年人要学会调节自我身心,学会自我放松,以积极的心态入乡随俗,寻求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环境,计自己的晚年生活更精彩、丰富;其次,老年人要主动融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主动接触他人,让自己更快的融入社区活动中;最后,老年人们对于新鲜事物要学会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用学习的态度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改变惯性思维,学会使用互联网,了解科学的生活方式,丰富自己的休闲时间。

其次,而在家庭层面,家人要主动与者人沟通,帮助老人打开心扉、调整心态,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主要问题;其次,老人们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年轻人也要引导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给老人一个结交新友的机会,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

再者,社区服务政策层面也要关心老漂族的生活质量。社区要完善公共设施,增加社区活动,为老人打造更卫生的环境,为老人提供一个愉人愉己的生活环境;其次,增強社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细分社区职责,促进老人对社区及城市的适应性,促进老漂老人与社区的融入度,提高他们在社区的归属感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

最后,地方政府也要关注这一群体,政府要督促社区进行流动人口登记工作,做到“落实到户,精确到人”,促进社区对“老漂族”这一特殊人群的关注;其次,加强医保覆盖力度,精简并统一异地医保手续,增进就诊距离,简化就诊手续,提升老人对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璇,杨雪云.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述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2]胡维芳.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研究现状及其对社区教育的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8(04).

[3]胡雅萍,王承宽.国内外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4]刘亚娜.社区视角下“老漂族”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基于北京社区“北漂老人”的质性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6(04).

[5]杨芳,张佩琪.“老漂族”面临的政策瓶颈与突破路径——基于广州H社区的实证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5(03)

(指导老师:杨娥)

项目:本课题受到浙江省社科联科普项目(17ZC26),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329692),衙州市“115人才工程”项目,衡州学院人才培养项目(BSYJ201208)等的资助。

作者简介:徐捷陈莹倩陈丹衢州学院学生。

指导老师:杨娥,女,经济学博士,讲师,浙江衢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浅谈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策略
关于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的研究综述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浅谈如何用爱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探析
交往的力量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