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三重维度

2019-09-10罗馨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罗馨

[摘 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可以从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实践向度三重线索着手。从历史厚度看,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从理论深度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码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密钥;从实践向度看,新的历史条件下亟待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关键词]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可以说,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与运用。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亟待开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境界、新局面。

一、历史厚度:改革开放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末,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而从历史发展的宏大谱系中综合透视改革开放,可以说这一历史性决策的产生并非是主观想象的结果,而是社会历史实践发展的结果。这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刻把握的成果,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深刻总结的成果,是对时代潮流深刻洞察的成果,更是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深刻体悟的成果。

改革开放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纵览鸦片战争后80年的历史进程,整个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理论上的探索与选择。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中国原有的社会秩序与文化价值观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因而导致近代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种信仰真空状态。在此情势之下催生的民族国家的生存问题(救亡问题)和改变民族国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而必须实现的社会发展问题(图存问题)就成为了近代中国长期探求的鲜明“问题域”和实践主题。为此,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展开了对真理的艰难求索,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试图在不断学习、模拟西方的过程中进而实现超越。但一项思想困惑始终未能得以解决,即“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2]而正是对这一时代之问与人民之问的不断反思中,在解释、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巨大转型过程中,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作为观察宇宙、改造社会的工具。[3]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究其根本,其关键在于它契合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理论需要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诉求。

而生发于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之下的马克思主义在东方落后民族国家是否具有应用的合法性呢?对于这一历史追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得以解答并真正完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合法性的真实“指认”。毛泽东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理解和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排除了“左”的与右的干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般理论规定性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特殊性相统一,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中华民族主体性身份重构这一阶段性历史使命。紧接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同时这一伟大探索过程也一度经历严重曲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进程一度陷入中断。

可以说,改革开放前的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带来严重损害。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生凋敝,党和国家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另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为此,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面对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的错误所带来的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混乱局面,特别是“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拨乱反正,支持和领导了關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和历史的起点,从而在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设想的教条主义崇拜的同时,也建立起基于中国具体实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事求是之路。从此我们党开始了三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变为多面向的改革,从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伟大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建国以后,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党中央曾经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但由于我们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不科学,对于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不够准确,从而使得“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够真正有效的贯彻和执行。一方面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过于严重地夸大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形势,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未能正确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的政策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脱离中国实际。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相对不足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多元客观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与落后的社会面貌之间的巨大反差而产生的“现代性焦虑”所导致的,加之错误理解了经济决定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走向了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误区[5]。

但虽说改革开放前的艰难爬坡与探索未能够实现中国“富起来”的问题,但其也为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求解这一时代之问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与逻辑起点。即“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6]具体而言,一方面改革开放前30年的探索性实践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根本政治前提和理论基座等历史性条件,此为“显性逻辑”。而另一面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困境与教训,可以说也直接催生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再反思与再探索,此为“隐性逻辑”。即“毛泽东晚年错误是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其教训对于后毛泽东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着重大的现实针对性”[7]。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从反面证明了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的最真实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前提。而正是对此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和“回溯性总结”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制定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三步走的战略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实际的科学解答。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8]。而纵览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时期,基于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特定条件的具体分析,一者我们需要明确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改革并非是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道路的因循守旧,也并非是对其的自我否定,而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以及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实践的深刻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二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实践是内在统一的,共同从属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谱系,不可前后否定也不可前后割裂。

改革开放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9]。从根本上说,时代问题就是探讨人类社会进步的总的进程、总的趋势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要随着时代内容的改变而不断演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乃至全面深化改革,都处于特定的时代之中,“是什么”和“怎么做”都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而带上了时代特征。建国之初,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尖锐对立、国际形势冲突日益加剧的历史环境下,毛泽东做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处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10]的论断。但自二战结束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地发展,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

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敌对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及后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此,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1]。赶上时代,就是进一步实现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使中国的发展符合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他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2]即一是迫切需要维护世界和平,二是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已然由过去的武力对抗为主,转变为和平竞争为主。而这一时代判断的提出,不仅彰显出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也彰显出从全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的高远站位。可以说,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嬗变,一方面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动态逻辑,另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不同时代主题下,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前提下对不同发展道路的能动选择。

改革开放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出发,强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動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3]这一论述昭示出了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首要性特征,而生产力发展程度即满足人类需求的主要因素。反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看并未完全突破苏联模式(传统社会主义)的窠臼。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国民经济实际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甚至到了崩溃边缘,人民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为此,邓小平在进行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14]。

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国情和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态势,邓小平从关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强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5]这一深刻论述将生产力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联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规定,更是首次“从社会主义的功能上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的”[16]。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深刻测绘,也经历了从对“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否定式理解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肯定式理解的逻辑嬗变。穷则思变。反思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态势,其中昭示出一个道理: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加速国家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深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码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密钥

中国40年来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和伟大实践的成果。而中国在过去40年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应当归功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更当归功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

坚持彻底的唯物论,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17]这就要求我们应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不以任何既定的、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或价值系统为指导方针,而是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最开放的心态来处理改革的问题。贯穿整个改革运动的其实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精神”[18]。换言之,这一伟大历史性实践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的复制搬用,而是在面对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面对中国革命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动现实下所做出的重大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从而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单一公有制转变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进而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也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9]。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一方面是要正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和最大国情。另一面也需敏锐地捕捉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征和新矛盾。再次,也需把握好意识的能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20]

善用唯物辩证法,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中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而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曾说过,“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21]。美国著名学者魏斐德也从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哲学透视”中得出结论,强调“毛泽东的最主要问题是客观历史与主观意志之间的矛盾”[22]。换言之,处理历史与意志矛盾的辩证法,是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全部哲学。而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辩证法,则也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所在。

具体表现为对几对辩证关系的妥善处理:其一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3]。二者本质是内在统一的。而只有辩证处理二者的逻辑关系,改革才會能动科学。其二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强调整体性变革又注重抓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其三是“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是对认识和实践途径的一种形象比喻,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合题。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试点摸索、投石问路的方法不断摸索改革规律的过程,就是从实践中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而改革既需要突出顶层设计,从总体性高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

其四是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小错误难免,避免犯大错误。”[24]换言之,改革既反对保守主义的畏手畏脚,又反对理想主义的盲目蛮干。其五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认为,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发展都需要稳定。三者互为目的和手段,互为前提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那样,“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25]

坚守唯物史观,充分调动人民的改革积极性。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6]。毛泽东也强调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换言之,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邓小平就曾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8]

而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乡镇企业,从经济特区的试验到改革进程中的种种创新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从蛇口探索、浦东开发到雄安突破,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到粤港澳协同[29],党领导人民发挥和弘扬实干精神,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改革伟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多元现代性新路。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摸索实践同频共振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30]

三、实践向度: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31]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面也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将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牢固树立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32]而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取得伟大成就而又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的历史节点,重新擦亮“改革开放初心”、积极践履“改革开放使命”对于我们新时代改革再出发、全面扩大开放具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对此,一方面必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对于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并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辩证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升改革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效度;再者必须以群众史观的高度看待改革开放,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坚持民生为天的价值导向,将人民幸福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效的根本标准,从而让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经提出:“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33]。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特别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34]。应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纠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与全面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上,在进行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上,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上,在处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上,在认识和处理所有这些大政方针上无不是对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的充分彰显,从而妥善地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问题,不仅顺利地进行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拨乱反正工作,也进行了改革开放,开辟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发扬“照辩证法办事”的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必须深刻把握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理想目标与现实手段等辩证关系。为此,“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35]。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以及底线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在实际工作中反对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形而上学的观点。

坚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一特殊历史节点上,回望走过的路,艰辛而辉煌;前瞻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邓小平晚年时就曾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6]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面对现实中诸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对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和深层次的利益关系与矛盾,改革开放亟待再深入、再推进、再出发。正如习近平所说,“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37]而这就需要我们坚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

为此,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一正确道路不容许任何的停顿与倒退。二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刀刃内向”的自我革命。當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激活发展动力的难度再加大,这就对改革的精度、力度与效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自觉克服精神懈怠的风险。即要想进一步将改革开放推向纵深,需要更加自信、更加振奋的精神风貌,需要进一步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参考文献:

[1][25][30][31][32][3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2][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4][23][3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364、303.

[5][澳]尼克·奈特.毛泽东论辩证唯物主义[J].王璇译.求索,2019(01).

[6][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287.

[7]刘林元.毛泽东的两份历史遗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04).

[8][11][12][14][15][19][24][2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242、105、116、116、382、229、38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16]刘林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原则[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8][新加坡]林住君.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国际影响[A].海外人士谈中国社会主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2.

[20]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0.

[22][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李君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2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9]李斌.让改革开放精神标识更鲜明[N].人民日报,2018-12-24.

[3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35]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01).

[3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责任编辑:木 衫)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