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9-09-10韩格格任占兵

体育风尚 2019年6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机制人才培养

韩格格 任占兵

关键词:政校行企;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合作办学成为促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高等教育整个战线的共识。那么,针对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应该如何依托行业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机制和适应这种机制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办学层面提出四方联动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并通过相关组织机构合作沟通,共同转变观念,来保障体系的改革成功,保证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合作办学的全面并且深入开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调查法

在研究过程中,借助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pubmed等搜集、查阅、整理了国内外有关“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相关的研究资料,找出适合我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与安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收集整理了包括专业体育院校、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内的近30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情况包括:课程方案、发展规划、管理文件与制度等的文献材料。

(二)专家访谈法

利用2018年全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委员会年会在广州体育学院举行期间,就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思路与各级教育学专家、各级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方向负责人进行访谈。

(三)逻辑分析法

对不同行业、企业、优秀的职业办学机构进行调研和抽样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训练专业办学背景

1.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各类体育高校、院校,在培养运动训练专业的目标、人才分级、规范要求三个目标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运动训练专业应该进一步重视培养知识面宽,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运动训练专业人次。北京体育大学体能班课程的改革为运动训练专业改革具有启发意义。运动人体科学的课程统称为运动人体科学原理,通过在体能训练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践,边学习。团队式的教学方式,以团队来完成一个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目前,该课程已经进行2年时间。在实习这块,先进行见习,后进行实习。第6、7学期的前八周,进行见习。后八周开始实习,深入国家队、省市队等进行实习。首都体育学院尹军教授认为,体能训练可以是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突破口。运动损伤、运动康复、再生与恢复等领域,对运动训练专业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体能训练培养人次,目标可以定位四个层次,面向高水平;面向社会群体;面向职业健身;面向中小学业余训练的体能训练等。

2.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吉林体育学院赵晓光教授结合40年工作经历和切身感受认为,从体院发展到现在,招生规模在不断缩减,由以前的1000多人,下降到目前200人左右,运动训练专业的社会家长认可度下降,再这样发展下去,生源会是很严峻的问题。运动训练专业只有办的越来越好,生源才会不断增加,运动训练专业才有前途。上海体育学院代表认为,人才培养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和运训专业如何实现并轨,值得考虑。沈阳体育学院-李教授认为,重点解决招生问题,提高招生质量,提高生源质量。调整招生的结构,对社会公布小计划。如何给教练员赋予新的内涵?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主要是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举办教育[2]。政府是人才共育体系的推动者、扶持者、引导者,其职能是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学校是办学的主体,应在政府允许的条件内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而学校应发挥“主体、主动”作用,对高等院校来说,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学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主要体现在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上。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服务社会、科技开发等方面发挥“指导、引导”作用。[1,2-3]第一,校企合作协调。第二,人才培养指导。第三,人才需求调节。第四,科技服务的调节。企业为高等院校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的机会。兼职教师在高等院校中承担着50%左右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和部分专业理论课教学任务,起着“参与、合作”的作用(廖伦建,2012)[4]。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纵观美国、英国、日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都是走从社会某些力量办学向整个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办学扩展的道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未能例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三)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政校行企人才共育体系的内涵,将工作内容基于构建工作过程的顺序制定出工作流程,但政校行企人才共育体系构建工作流程因运动训练专业特点、校企合作特点、运动技能关联点、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特点不同而形成,政校行企运动训练人才共育体系构建的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四)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共育体系核心内容构建

1.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建立健全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共育的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健全政校行企人才共育的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能,具体如图2所示。

2.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构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服务平台

为了构建政校行企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共育体系,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局面,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服务平台,并以此开展一系列对外服务和项目对接,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与政校行企人才共育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1.本文提出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开放式培养人才的理念,并通过办学观念的转变和组织结构、保障体系的改革,保证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深入的改革与开展。

2.本项目实践性强,受益面宽,一旦获得成功,可以为其它运动训练专业人才以及体育教育、休闲体育、运动康复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强化运动训练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同时,创新学校-政府、学校-学校、学校-企业(行业)之间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3.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共育体系的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服务平台、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六个方面为了保障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共育的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健全政校行企人才共育的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2(07):156-159.

[2]揭平英.“政校行企”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实施路径[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02):48-52.

[3]廖伦建,戴国强.论政校行企在高职教育资源中的有效配置[J].教育与职业,2012(30):12-14.

[4]冯昌信,隆卫革,安家成.高职院校校行企人才共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师范,2012(04):86-90.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机制人才培养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