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身心健康增益因素研究

2019-09-10万书玉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增益领导干部体育锻炼

[摘 要]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党校参训的12个教学班次共计540名处级干部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领导干部身心感知特征,并选取体育锻炼和业余爱好两个方面,探讨领导干部日常活动与身心状态之间的关联。调查结果显示,领导干部身心状态与任职年限和岗位职责相关,工作经验是身心状态的积极影响因素,而工作负荷过载会削弱心理弹性。领导干部的业余爱好主要包括体育锻炼、读书学习和艺术审美活动等。分析发现,锻炼和爱好活动与领导干部身心状态均存在“增益性”交互作用;相较而言,爱好活动的增益效果更为明显。该研究为在领导干部中倡导积极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了实证依据,并对促进领导干部身心健康提升的日常路径融入提出思考。

[关键词]领导干部;身心状态感知;体育锻炼;业余爱好;增益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9)06-0090-08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的中坚力量,维护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领导干部担当使命、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关注领导干部身心状态,服务领导干部身心需求,提高领导干部身心素质,是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笔者结合教学,以课前问卷调查方式对党政领导干部心理与行为开展持续研究。截至2018年底,参与问卷调查的处级领导干部累计32个教学班次,1293人。研究发现,在体制性压力普遍较大的领导干部群体中,由“身体健康感知”和“心理弹性感知”构成的“身心感受型”能够较好地区分该群体身心状况的个体差异,可以作为身心状态自我感知的衡量指标①。工作之外的日常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自由时间的分配与利用,也是生活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反映[1]。研究中发现,领导干部日常活动与身心状态存在交互作用。比如,领导干部日常阅读的内容、类别和文本特征与其身心状态相关联②。本研究选取体育锻炼和业余爱好两个方面,继续探讨领导干部日常生活的行为特征与身心状态之间的关联,为领导干部身心建设提供实践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步骤

(一)样本构成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参加培训的处级干部共540人为调查对象。包括三类班次,其中区管正职干部班(简称“区管正职班”)177人,处级干部进修班(简称“处长班”)183人,新任处级干部班(简称“新任处长班”)180人。样本构成见表1。

这三类班次从职级上说,均为处级干部,又各具代表性。区管正职班和另两个班次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岗位职责,区管正职班中主持工作的占58.76%,另两个班次主持工作的均低于30%。处长班和另两个班次的主要区别在于任职年限,处长班任职年限的中位数是4年,而另两个班次则是2年。新任处长班和另两个班次的区别主要在于年龄, 36—45岁的占43.89%,而另两个班次则低于33%。这三类班次在年龄、岗位职责和任职年限上的差别是否会在身心状态和日常活动上有所反映,也是本研究考察的主要方面。

(二)调查内容与研究步骤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置环节,发放并回收自编《课前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工作感受、身心状况感知、业余生活等21个项目,匿名作答。本研究对其中涉及身心状况感知、体育锻炼以及业余爱好的项目进行统计与分析。主要研究步骤:一是研究领导干部身心状态自我感知的群体特征;二是研究领导干部体育锻炼和业余爱好活动的群体特征;三是研究身心状态感知与体育锻炼、业余爱好之间的关联性。

二、调查结果

(一)身心状态感知的群体特征及差异比较

按照既往研究对“压力-心力-体力”感知的评估指标③,对每个调查对象在相应项目上的作答结果进行“弱-中-强”三水平的归类评估。全样本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整体来看,压力感受方面,感到工作压力大的占比为81.11%,显示出体制性压力对该群体的普遍影响。身心感受方面,心理弹性和身体健康自评为“强”的人数占比相当,分别为21.85%和23.33%;心理弹性自评为“弱”的占1648%,身体健康自评为“弱”的占26.67%,感到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明显多于感到自己心理状况欠佳的人,占比相差约10个百分点。

所谓“身心感受型”就是把身心自评的两个指标组合起来看,将两个指标都在“中”或“高”的人归为“良好型”,将两个指标中至少有一个指标自评为“弱”的人归为“透支型”。全样本统计结果显示,良好型的人占60.93%,透支型的人占37.22%。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人数比例与2016年(透支型占3883%,N=327)和2017年(透支型占40.12%,N=496)调查获得的数据非常接近,说明领导干部这一群体在身心状况分布上具有稳定性。

接下来通过比较各维度的组内占比,考查三类班次在身心状态感知上的差异(见表2)。结果发现,在身体健康感知维度上,区管正职班身体健康自评为“强”的人占比最高,高出另两类班次3—5个百分点;在心理弹性感知维度上,处长班心理弹性自评为“强”的人占比最高,高出另两类班次5—8个百分点;新任处长班在身心两维度上都是“中”者占比最高,身体健康自评为“中”者占比高出另两类班次5—8个百分点,心理弹性自评为“中”者占比高出另两类班次6—13个百分点。

我们将“身体健康感知”和“心理弹性感知”调整为二类评定:自评为“中”或“强”的称为“良好型”,自评为“弱”的称为“透支型”。结果显示,在身体健康感知维度,三类班次“良好型”(中+强)的组内占比分别为:74.45%(新任处长班)、71.59%(处长班)和71.75%(区管正职班),差异不超过3个百分点;在心理弹性感知维度,三类班次“良好型”(中+强)的组内占比分别为:81.66%(新任处长班)、8415%(处长班)和82.49%(区管正職班),差异也不超过3个百分点。在身心感受型维度,三类班次“良好型”的组内占比差异也不大,在2个百分点之内。

简言之,三个班次在身心状况感知上共性较多,也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所谓共性较多,表现在身心状况感知的三个维度上,“适应型”和“透支型”的人数占比差异不大;所谓特点,主要表现在:处长班心理弹性自评“强”者较多,区管正职班身体健康自评“强”者较多,新任处长班在身心两维度上都是“中”者较多。

(二)体育锻炼与业余爱好的群体特征及差异比较

1. 体育锻炼

根据“每周大约进行体育锻炼(每次不少于半小时)的次数”的填答情况进行统计(见表3)。整体来看,每周至少锻炼1次的占89.44%,从不锻炼的仅占10%。锻炼者当中,人均锻炼每周次数2.78次(有人在填答时附言“是在党校学习期间的次数,平时没有时间锻炼”)。三类班次比较发现,锻炼者中,人均锻炼次数存在差异,区管正职班人均锻炼次数(3.52次)最高且高于均数;不锻炼者中,新任处长班占比(12.78%)最高。

2. 业余爱好

问卷调查了“是否有长期坚持的业余爱好”和“业余爱好是什么”。结果显示,有长期坚持的业余爱好占79.44%(见表4)。班次差异上,处长班有业余爱好的人占比最高(84.70%),高出区管正职班和新任处长班7个百分点左右。

在有业余爱好的人当中,根据填答结果进行人次占比的分类统计(见表5)。结果显示,爱好体育运动的超过半数(56.18%),其次是读书学习(2844%),再次是艺术类(19.11%)。占比低于10%的爱好包括棋牌类、影视剧、旅游、钓鱼等。三类班次在业余爱好类别占比上具有一致性。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业余爱好活动成为大多数领导干部(接近或超过80%)的生活日常。值得注意的是,结合身心感受比较研究的结果会发现,周锻炼人均次数最高的区管正职班是身体健康感知“强”者占多的班次,业余爱好占比最高的处长班是心理弹性“强”者占多的班次。

三、领导干部体育锻炼/业余爱好与身心狀况感知之间的关联性考查

如前所述,三类班次在身心状况感知的三个维度上“良好型”占比和“透支型”占比都很接近。因此,在关联性研究中,我们进行全样本的统计处理。每位调查对象有两组共5个数据纳入关联性研究的数据库:第一组是身心感知数据,包括身体健康自评(良好/透支)、心理弹性自评(良好/透支)、身心感受型(良好/透支),第二组是日常活动数据,包括锻炼(有/无)和爱好(有/无)。我们在身心感知的三个维度上,分别考查“良好组”与“透支组”在锻炼、爱好行为上有无差异。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对全样本按照周锻炼情况(有/无)进行分组。540名调查对象中,在该项目上未填写的有3人,因此,纳入“锻炼与身心状况感知关联性研究”的调查对象为537人,其中“有锻炼组”483人,“无锻炼组”54人。分别统计“有锻炼组”和“无锻炼组”在身心状态感知三维度(身体健康/心理弹性/身心感受型)、两水平(良好/透支)的人数占比。

第二,对全样本按照爱好(有/无)进行分组。540名调查对象中,在该项目上未填写的有14人,因此,纳入“爱好与身心状况感知关联性研究”的调查对象为526人,其中“有爱好组”432人,“无爱好组”94人。分别统计“有爱好组”和“无爱好组”在身心状态感知三维度(身体健康/心理弹性/身心感受型)、两水平(良好/透支)的人数占比。

接下来,通过对“有锻炼组”“无锻炼组”“有爱好组”“无爱好组”各组的组内人数占比的比较分析,考查锻炼、爱好活动与个体身心感知之间的可能关联。

(一)锻炼、爱好与身体健康感知

锻炼、爱好与身体健康感知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不管锻炼与否或者有无爱好,四个组在身体健康感知的占比上都是“健康良好”高于“健康透支”。比较发现,在健康良好的占比上,“有锻炼组”高于“无锻炼组”14.45个百分点,“有爱好组”高于“无爱好组”19.31个百分点;而在健康透支的占比上则相反,“有锻炼组”低于“无锻炼组”健康透支15.27个百分点,“有爱好组”低于“无爱好组”18.71个百分点。

图2 锻炼、爱好与身体健康感知(组内占比,%)

进一步分析发现,四个组在“健康良好”与“健康透支”的占比比值存在差异,这个比值表示的是同一组内“良好”与“透支”人数的倍数关系。其中,“有锻炼组”和“有爱好组”相应比值分别为2.89和3.17,“无锻炼组”和“无爱好组”相应比值分别为1.45和1.33。这说明,在有锻炼或有爱好的领导干部中,感觉健康良好的人成倍多于感觉健康透支的人,而在从不锻炼或者没有爱好的领导干部中,感觉健康良好的人只是略多于感觉健康透支的人。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到,锻炼、爱好与身体健康感知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向关联,有锻炼或有爱好的人当中,更多的在身体健康上“感觉良好”。

(二)锻炼、爱好与心理弹性感知

锻炼、爱好与心理弹性感知的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按照同样的思路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不管锻炼与否或者有无爱好,四个组在心理弹性感知的占比上都是“弹性良好”成倍高于“弹性透支”,四个组在“弹性良好”与“弹性透支”的比值分别为4.85、8.00、5.52和3.27,倍数最大的是“无锻炼组”,倍数最小的是“无爱好组”,说明从不锻炼的领导干部当中感觉心理弹性良好的人较多,而没有爱好的领导干部当中,感觉心理弹性透支的人相对较多。由于每个组“弹性良好”的占比均接近或高于80%,与身体健康感知相比,锻炼、爱好与心理弹性感知之间的关联性尚不明确。粗略的判断就是,锻炼与心理弹性感知之间呈较弱的负向关联,爱好与心理弹性感知之间呈较弱的正向关联。

图3 锻炼、爱好与心理弹性感知(组内占比,%)

(三)锻炼、爱好与身心感受型

身心感受型是基于身体健康自评和心理弹性自评而产生的,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因此可以考查锻炼、爱好对身心状态感知的综合效应。锻炼、爱好与身心感受型的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先比较“有锻炼组”与“无锻炼组”。不管有无锻炼,在占比上都是“身心良好”高于“身心透支”; 在“良好”与“透支”的倍数关系上,“有锻炼组”和“无锻炼组”分别为1.68和1.25。再比较“有爱好组”与“无爱好组”。有爱好组中“身心良好”高于“身心透支”,“良好”与“透支”的倍数关系为1.88;值得注意的是“无爱好组”,在占比上“身心良好”低于“身心透支”9.57个百分点,倍数关系为0.82(小于1),这是所有12组数据中“良好”低于“透支”唯一的一组。

图4 锻炼、爱好与身心感受型(组内占比,%)

通过这四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到,锻炼与否在身心总体感觉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程度上的差异,而有无爱好在身心总体感觉上的差异则呈现出方向性特征,即有爱好的人中“感觉良好”的多于“感觉透支”的,而在无爱好的人中则是“感觉透支”的多于“感觉良好”的。从这个意义上,锻炼和爱好相比,爱好与身心总体感觉的正向关联性更为显明。

四、分析与讨论

(一)任职年限和岗位职责因素对领导干部心理弹性的影响

在对三类班次的比较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处长班在“心理彈性强”这一维度上与其他两个班次的差异较为显著(人数占比高出8—15个百分点)。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经历压力或逆境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程度。心理弹性具有过程性和特质性双重特征[2]。具体情境当中,任务越复杂,对心理弹性的挑战越大,越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过程性心理弹性往往跟任务情境密切相关,并随之波动。而如果个体能够通过积极应对并取得良好的结果反馈时,会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进而获得较高的心理弹性品质,并作为一种性格特质保留下来。因此,特质性心理弹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工作经验(尤其是克难攻坚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心理弹性品质的提升。

领导干部对自己心理弹性的评估是基于工作情境(特别是压力情境)中的通常表现。一般来说,参加工作时间越长,任职年限越长,对所在岗位的工作越为了解和熟悉,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处变不惊”的心态。处长班与另两类班次的共同差异是“任职年限”,处长班心理弹性高者居多,可能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历练的时间较长、心理弹性品质较高有关。三类班次中,新任处长班平均年龄最小,任职年限也短,“心理弹性强”者占比也最小。另一方面,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是“压”与“弹”的交互作用,是应激与应对的统一。心理弹性良好意味着不仅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应激),而且具有较强的解压甚至化压力为动力的能力(应对),表现为承受力和反弹力的动态平衡。而压力情境具有累积效应,压力过载会影响压-弹过程中反弹机制的发挥。处长班与区管正职班相比,除了任职年限造成的经验差别之外,还有岗位职责的差别:区管正职班主持工作的占58.76%,处长班主持工作的只占28.42%。研究表明,对正副职领导干部的胜任力要求有较大不同,比如从管理职能上看,正职领导干部要求具有业绩导向、制度建设和概念思维能力,而副职领导干部则更多要求执行力和协调能力[3]。区管正职班的领导干部不管是工作的覆盖面上还是复杂性上,在承压方面占用的心理资源更多,因而更易感觉自己的心理弹性不那么“强”。

心理弹性感知是对心理调适能力自信的一种体现。从三类班次在心理弹性感知的差异上可以看到,工作经验对心理弹性的正效应更为显著,对提升领导干部心理调适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增益作用,而工作负荷过载则会削弱心理弹性机制的正常发挥,进而对领导干部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日常活动中的锻炼、爱好因素对领导干部身心健康的影响

对组内占比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领导干部锻炼与爱好(与否)和身心状态之间的关系并非条件或因果关系。有锻炼或有爱好,不能保证身心状态感觉良好;不锻炼或没有爱好,身心状态也未必不好。不过,锻炼或者爱好的“有”与“无”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比较突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身体健康感这一维度上(参见图2),“有”与“无”两个组中“感觉良好”与“感觉透支”的占比落差,说明有锻炼或者有爱好的人更多地体会到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感觉,锻炼/爱好更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感;(2)身心感受型维度上(参见图4),“无爱好组”身心透支的人多于身心良好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爱好比锻炼对人身心感受的影响更大。

1. 锻炼/爱好对身心健康的增益作用探讨。有锻炼和有爱好的领导干部在身心状态上更多地体会到“感觉良好”,说明锻炼、爱好活动与良好的身心状态是相互赋能、良性循环的。积极心理学根据众多实证性研究的结果,总结出身心健康“预防-提升”干预体系。预防是“防止坏事发生”,即在身心问题出现的前后进行干预,而提升是“让事情变好”,其着力点在于身心状态改善和身心功能发挥。在这一体系当中,身体锻炼被列入“一级提升”范畴,而学习新技能和从事爱好活动等则属于“二级提升”范畴[4]。从这个意义上说,锻炼和爱好对身心健康所起到的作用,不是治病,而是保健,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我们的调查数据提供了支持性的验证:锻炼与爱好对身心健康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增益”而非“减损”上。因此,锻炼与爱好对于身心状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身心状态透支的人来说,当务之急是提供针对性的疏导调适和社会支持,而无暇顾及日常意义上的锻炼与爱好;对于身心状态良好的人来说,锻炼与爱好可以给生活添彩,同时回馈好心情好状态,给自己的身心“赋能”。如此一来,就会出现行为与心理层面的马太效应:身心透支的人忙于应付问题而无法体会到锻炼、爱好等活动带来的身心助益,而身心良好的人则会更多地进行锻炼、爱好活动并不断从中获益。

2. 锻炼与爱好在身心增益作用上的差别效应探讨。分析发现,在与身心状态感知的关联性上,锻炼和爱好是有所差别的。相较而言,“有爱好”与(身心)“感觉良好”之间存在比较明确的正向关联,“爱好增益效应”更为显著。在问卷中,锻炼和爱好是作为不同的项目进行调查的,而现实生活中,锻炼与爱好是有交叉的:对于有的人来说,锻炼就是一种爱好,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锻炼只是一项身体活动,尚未达到爱好的程度。爱好与一般日常活动的区别在于,爱好(活动)具有更为内在的行为动机和更为积极的情感投入,活动中能体验到更多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因而更有坚持性和自我奖励作用。锻炼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中也发现,动机、兴趣是影响锻炼(身心)效果的重要中介因素[5]。尽管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锻炼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但如果只是把身体锻炼当作任务,而没有真正投身其中,就容易在锻炼频次上打折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能不能坚持锻炼,某种意义上说,是看有没有培养出对锻炼的内在动力,有没有把锻炼变成爱好。在锻炼/爱好与身心感受型的关联性比较中(图4),无锻炼组中“感觉良好”的人多于“感觉透支”的人,而在无爱好组中“感觉良好”的人少于“感觉透支”的人,这说明,没有爱好比不锻炼对身心感受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些。目前,对身体运动和体育锻炼的身心效应研究非常多,而爱好研究相对较少,针对领导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的研究更少。因此,调查分析的结果提示,应将领导干部爱好活动的特征和心理机制纳入研究视野。

(三)调查与分析过程中的延伸思考

本研究关于领导干部身心状态的差异主要关注了任职年限与岗位职责的差异,而非一般情况下差异研究所涉及的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因素。因为任职年限与岗位职级是与领导干部实际工作经历相关的因素,通过差异比较与分析,有助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工作与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服务教学的需要。如前所述,三类班次具有各自的整体代表性,基于此进行整群比较,有统计上和教学上的便利,但是各类班次间的内部差异客观存在,整群比较会带来分析结果的粗糙。因此,更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应该是打破班次界限,对所有调查对象按照任职年限和职级分别进行排序分类,比较身心状态的差异。另外,心理弹性自评项目目前是根据应对方式(情绪调节)和情绪稳定性两个指标,还可以考虑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将情绪平衡和情绪细腻度纳入其中[6],以提高项目的区分度。

体育锻炼和业余爱好,在问卷中涉及了频次的填答,而在关联性研究中,只考查了“有”与“无”的区别,而没有将频次数据纳入统计分析。单从锻炼的身心效应来说,很多研究发现,频次是重要的影响因素[7]。比较公认的对“体育人口”的基本判定标准是身体运动“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如果以此作为分类标准,“锻炼人数”占比会有所降低,分析的结果也会因此而可能产生不同。之所以选择“有/无”而非频次,主要是出于真实性的考虑:课堂交流中发现, “每周大约”锻炼次数的填写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相比之下,“有”与“无”填答的准确性要高很多。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在“爱好”研究上也采取了“有/无”模式。这样处理的结果是,锻炼/爱好与身心状况之间呈现出了程度上的些许差异,造成了结论推论上的不确定性和立论分寸上的不易把握。不过,即便在“有/无”的粗泛分类模式下,依然获得了趋势性的结果,这是具有讨论价值和积极意义的。

本研究是近年来关于领导干部心理与行为系列研究的延续,从调查反馈以及教学实践来看,这类经验性研究和描述性分析,能够引发交流、讨论,教学相长,也引发学术思考。如何平衡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差别性要求,如何在数据获取的便利性与精确性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现实课题。

五、结语

本研究基于样本数据的分析,处级领导干部身心状态感知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总体上感觉良好和感觉透支的占比大约分别为60%和40%,这一比例在三年内保持稳定;二是身体健康感知与心理弹性相比,在身体健康方面感觉透支的领导干部占比更大;三是工作经验对领导干部心理弹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工作负荷过载会削弱心理弹性。因此,工作与身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体育锻炼和业余爱好活动成为大部分领导干部的生活常态。锻炼与爱好对领导干部身心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增益”而非“减损”。身心疲惫的时候顾不上锻炼和爱好,但如果平时注重身体锻炼和爱好培养,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身心赋能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锻炼与爱好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保健作用。

关注领导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关注其日常生活,既是研究的需要,更是实践的必需。领导干部日常活动与身心状态的关联性研究,是一种方向性探索。近年所做的工作尚处于调查研究与积累经验阶段,需要更为严谨的研究跟进,以期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还需要对领导干部身心健康的其他日常增益因素进行研究,充实新的领域和方向,为促进领导干部身心素质提升的日常融入提供更多现实路径。

注释:

①=1\*GB3②=2\*GB3该两项研究的调研报告分别入选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6,西安)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贵阳)并参会交流,全文分别发表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4 期和2017年第4期。

③=3\*GB3参见万书玉:《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心理状况分析与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4)。

参考文献:

[1]杜凤莲,王文斌,董晓媛等.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11.

[2]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4):995-998,977.

[3]谷向东.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技术与运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00-113.

[4][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王彦,席居哲,王艳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21-342.

[5]毛志雄,郭璐.當代运动心理学进展:锻炼心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56-63.

[6]吕梦思,席居哲,罗一睿.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7,49(7):928-940.

[7]周成林,赵洪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取得的突破与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257-261.

(责任编辑:灵 山)

猜你喜欢

增益领导干部体育锻炼
经典仪表放大器(PGIA)的新版本提供更高的设计灵活性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宽频带增益放大器的设计与测试
放大器仿真设计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