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人李邦翼的《漂海歌》及其眼中的山东

2019-09-10董军鸽

文化产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山东地区山东海洋

◎董军鸽

(烟台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山东 烟台 264000)

一、山东与朝鲜半岛的交流源远流长

山东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大省,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2008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时曾引用一句俗语“韩国仁川可以听到青岛的鸡鸣”;用语虽然夸张,但是形象地指出了山东与朝鲜半岛的距离之近。山东威海的俚岛镇距韩国93海里,是距离韩国最近的地区。

《史记》记载,山东与朝鲜半岛的交流始于秦朝。但在韩国出土的实物中有来自战国时期齐国的物品,可见山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交流最晚始于战国 时期①。历经多个朝代,山东与朝鲜半岛的交流十分密切,在朝鲜人郑梦周的《热河日记》以及其他使者的纪行诗中,都有很多关于山东的记载。本文从李邦翼的角度出发,通过《漂海歌》和朴趾源的《书李邦翼事》,描绘了清朝时期李邦翼眼中的山东。

二、李邦翼生平简介

李邦翼,济州人士。朝鲜王朝正祖20年(1796年),李邦翼于9月21日乘船从济州岛出发,探望在汉城为官的父亲。但是由于风浪较大,船只在海上迷失了方向,在历经各种苦难后,于同年10月6日到达台湾府前海的澎湖诸岛。

上之二十年 淸嘉慶元年 九月二十一日。濟州人前忠壯將李邦翼。將覲其父於京師。舟遇大風。至十月初六日。泊于澎湖。官給衣食。留十餘日。護送至臺灣抵廈門。歷福建,浙江,江南,山東諸省。達于北京。由遼陽。明年丁巳閏六月還國。水陸萬有餘里。②

以上记录摘自朴趾源的《书李邦翼事》,介绍了李邦翼出身于济州,官职是忠壮将,途径中国的台湾、福建、浙江、江南(今江苏)、山东等省,到达北京后向北经过辽宁,返回朝鲜,水路陆路加起来行程达万余里。

是時濟州人李邦翼。漂船至淸國澎湖。淸人送歸于我。王召問其所經山川風俗。邦翼口奏以對。先生陛辭。王引見于煕政堂。出其口奏曰。邦翼 事甚奇。惜無好文字。爾宜撰進一篇。先生退作按說以進。王稱善。③

这段文字介绍了济州人士李邦翼漂流至台湾澎湖诸岛,后被清朝送回朝鲜。朝鲜正祖对李邦翼漂流至中国一事感到好奇,因此把李邦翼召到宫中,询问沿途的所见所闻。李邦翼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描述,朴趾源记载了李邦翼的口述内容。

濟州人前忠壯將李邦翼,漂到福建,由旱路歷蘇、楊州,至燕京。上,以邦翼,以朝官,漂流異域,萬死生還,命備邊司提調,招見慰諭,除全羅中軍。④

李邦翼海上漂流后到达福建,经由苏州、扬州后到达北京。朝鲜正祖对李邦翼历经苦难而返回国家的事情感到惊奇,召见李邦翼,并任命为全罗中军。

从各类记载中,我们了解到李邦翼的生平以及他的漂流事迹。朝鲜半岛历史上,漂流至中国并留下相关记载的人很多,有名的有崔溥《漂海录》、鲁认的《锦溪日记》等,但为何当时的正祖对李邦翼的经历如此有兴趣呢?李邦翼是壬辰倭乱以后,第一位游历地方最远的人,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正祖召见李邦翼并与他面谈。同时,正祖命令朴趾源对李邦翼的叙述进行记载,成书《书李邦翼事》。

三、李邦翼眼中的山东

(一)明末清初山东发展状况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这里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发现有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泰山以北为齐、以南为鲁,因此山东也被称为“齐鲁大地”。山东古有“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等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孙子”诞生于此;近代更有蒲松龄、莫言、季羡林等名家辈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末清初,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⑤。清军南下,对经济较为富饶的山东进行烧杀掠夺,造成人口流失、经济荒废、民不聊生。清军入关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山东经济得以恢复,与中国历史发展一道共同迎来了中国封建时期又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虽然在此时期山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发展,但是由于明末清初山东经济元气大伤,其发展状况远不及以往朝代。清军入关后,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也是接续不断。顺治年间的榆园军农民起义、康熙年间的于七起义、乾隆年间的王伦起义等,均遭到清政府的镇压,起义的山东人许多都被流放到东北地区。山东地区经济衰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表1 ⑥ 山东地区人口与耕地关系

与此同时,山东人口增加速度、土地增速较慢,也造成了山东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由表1可知,顺治十八年到嘉庆十七年,近200年的时间里,山东耕地增加的速度远不及人口的增速,人均耕地由8.43亩锐减至3.40亩。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人均耕地的减少则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二)李邦翼的路线

李邦翼以澎湖为起点,历经福建、浙江、江苏后达到山东。

李邦翼进入山东后,北上进入河北,到达北京。李邦翼途径山东的路线和以往的朝鲜使臣有所不同。一般朝鲜使臣途径山东,大多经过胶东半岛后进入内地。由于李邦翼的路线是由南往北,所以李邦翼途径的是山东的内陆地区。李邦翼经过的山东地区,整理如下:

表2 所经地区

由表2可知,李邦翼由山东的南大门——郯城县进入山东,经过兰山县、新泰县、泰安府、齐河县、禹城县、德州后进入河北,直到北京,这个路线也是由江浙、山东去往京城的一条捷径。清朝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开辟了东南各省至京的驿道——“九省御道”。这条路经由的山东地区,道光二十八年《山东考古录·图考》所绘异常清楚——该路起自北京,经平原、禹城至济南,穿越泰安、新泰、蒙阴、垛庄、徐公店、临沂、李家庄、郯城、红花埠,往南至江苏、浙江,最后 抵达福建。⑳李邦翼在中国的时间大致是乾隆年间,这条路已经被大家所使用,所以李邦翼也采取了最快捷去往北京的路线。

李邦翼由江南进入山东后的所见所闻,通过以下文字可以知晓。

山東省以後。下舟登車。土俗鄙野。人民儉嗇。蓬門蓽戶。食惟黍稷。槩所不錄。㉑

文中关于山东省的记录寥寥几行字,与前文对于江南的记录相差极大,说明李邦翼对于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的蔑视。进入山东省后,交通工具由船换成了车子,风俗鄙陋野蛮,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住的房子极其简陋,食物只有黍、稷之类粮食。在李邦翼看来,山东的景象破败不堪,所以没有进行记录。

江南을 離別하고 山東省드러오니

平原曠野뵈는 糓食 黍稷稻栗뿐이로다

柴草는 極貴하야 수수대를 불 따이고

男女의 衣服들은 다 떠러진 羊皮로다

지져귀며 往來하니 그 形狀 鬼神갓다

豆腐로 싼 수수 煎餅 豬油로 부쳣스니

아무리 飢腸인들 참아 엇지 먹를소냐

죽은 사람 入官하야 길가에 버렷스니

그 官이 다 썩은 後 白骨이 허여다

夷狄의 風俗이나 참아 못 보리로다㉒

以上这段文字是李邦翼进入山东境内,对山东的描写。可以说,这段描写与对于江南地区的描写相比,差别较大。离开江南一带,进入山东省后,满眼尽是平原旷野,粮食也只有黍稷稻栗,柴草极其昂贵,只能燃烧高粱秸秆。男人和女人的衣服像是掉下来的羊皮,叽叽喳喳走来走去,模样如同鬼神。用猪油煎高粱煎饼,即使再饿,这种食物怎么能吃的下去呢。死去的人应该入棺,竟然横尸野外。棺材坏掉后露出了白骨,夷狄的风俗简直不能看。在李邦翼看来,被称作“孔孟之地”的山东竟是这般景象,风俗礼仪与野蛮民族相同。当然,李邦翼的这种看法是有原因的。

(三)李邦翼对山东误解的原因

首先,朝鲜使臣或者朝鲜人对于中国的形象描写会有“失真”现象。徐东日曾指出“其文本在描述或塑造异国形象时由于双方文化的差异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即他更多是想象与“误读”的产物。”㉓可以看出,李邦翼对于山东的认识与其固有的观念有关,并不是从现实出发描写、叙述山东。在李邦翼看来,江南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以北地区都是夷狄,因此也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东的鄙夷,这才造成李邦翼对于山东的误解。

第二,朝鲜人的“崇明斥清”意识。自儒学思想传入朝鲜半岛后,朝鲜半岛的礼仪、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朝鲜对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并自诩为“小中华”。对于当时的朝鲜来说,满清入主中原,朝鲜人对此举十分不屑;在朝鲜人看来,满清文化落后、举止野蛮,是“夷狄”、“胡人”。当时李朝社会对于被清朝取代的明朝十分尊崇,一些两班贵族甚至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朝鲜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华尊夷卑”“春秋大义”思想,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朝鲜虽然把清朝作为宗主国,并按时进贡,但是礼仪、官制、服饰都是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乾隆年间,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较为稳定,李邦翼是乾隆末年、嘉庆初年来到中国,此时的中国应是一片繁荣景象。但因为山东地处江北,在李邦翼看来受满清影响较大,不是最正宗的中华文化传承地,所以才有了“山东之地,横尸遍野,举动野蛮,无文明可言”的说法。

江南,对于朝鲜文人是一个陌生而又向往的地方。在南京,金陵之地,朱元璋在此建立了明朝,在李邦翼看来,这里真正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中华文化。这一观点通过以下例文可见一窥:

天子의 都邑이라 雄壯은 하거니와 人民의 豪奢함과 山川의 秀麗함은 比較하여 볼작시면 江南을 따를소냐㉔

李邦翼作为朝鲜人,对江南与江北的看法相差很大。到了京城后,京城作为天子所在的地方,十分雄壮气派,但是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山川的秀丽等又怎么能和江南地区相比呢?在朝鲜人看来,朝鲜沿袭传承了儒家文化、中华文明,江北地区是被胡人统治的地区。对于江北地区,李邦翼有对于华夏文明的自豪感,也有对蛮夷文化的鄙视。所以,即使到了中国的京城,还是认为江南地区最为富庶。

朝鲜一直秉持“事大”主义这一外交理念,也特指朝鲜王朝与中国清朝、明朝的朝贡政策。“事大”主义这一概念是由日本福泽谕吉所总结的,一般适用于小国与大国之间。“事大”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

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㉕

虽然对于满清入主中原十分抗拒,但是因为自身实力难以与满清抗衡,也只能选择俯首称臣。但是,儒家思想、华夏文明已经根深蒂固于朝鲜人内心,对于蛮夷文化是鄙夷的。这种复杂的思想也造成了李邦翼乃至清朝时期许多朝鲜使臣对于中国的误解。

(四)山东地区的自然灾害

清代山东地区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有蝗灾、水旱灾害、地震等。

山东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变化较大,因此水旱灾害频繁。清代山东地区共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㉖水灾不仅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使得颗粒无收,还造成房屋、农田、基础设施等大面积损毁,使得百姓无家可归。李邦翼所经过的山东地区也是重灾区,根据记录可知。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七月,济南、临邑、东昌大雨,平地水深数尺,禾尽淹。㉗

临邑,现属德州,是李邦翼北上必经之地。自然灾害对社会习俗、社会面貌、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旱灾的影响虽不及水灾之大,但也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特别是旱灾容易引发蝗灾。山东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春末夏初,气温升高较快、降雨少,气候十分干燥;这种干燥的气候十分适合蝗虫生长,因此一般是旱蝗并发。蝗灾是蝗虫所引起的一种生物性灾害,其破坏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粮食减产。

除了水旱灾害、蝗灾以外,山东地区地震带较为活跃,地震多发。较为活跃的郯庐地震带横穿山东东部,历史上的郯城大地震破坏性极大。清代,山东地区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共283次,破坏性较大的强震9次㉘,清朝初期,李邦翼所经地区的地震汇总如下:

表3 地震汇总

该表格汇总了李邦翼所经过的山东地区,在清朝初年所发生的地震灾害。由表3可知,郯城在一百多年前经历了我国有史以来,东部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康熙《郯城县志》记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这些文字记载反映了当时地震所带来的毁灭性灾害。清朝初年,鲁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并不发达,同时,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影响较大,作为进入山东的第一站,郯城并没有给李邦翼带来较好的印象,继而李邦翼对整个山东地区的评价也不高。费县、兖州地震震级不高,但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总之,山东地区的自然灾害,给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基础设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山东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较为发达,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内陆。李邦翼途经的主要是山东的内陆地区,所以也就造成了他与其他朝鲜使臣对于山东不同的印象。

四、山东的海洋经济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山东的先民就开始开发海洋,并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建立了海上贸易关系。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开放的时期,此时的山东半岛借助政府的开放政策、国力的昌盛,达到了历史上海洋发展的鼎盛时期。

元明清时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山东的海洋经济有所衰落。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国家取消海禁政策,山东的海洋经济逐步发展。清朝末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门户开放政策,山东沿海地区尤以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区为主受西方影响较大。清政府与德国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与英国签订的《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使得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地区全部落入西方列强之手。一方面,西方列强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压榨劳动力,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管理方式也在山东沿海地区出现。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海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但近些年来,山东与江浙粤等省的差距越来越大。山东拥有狭长的海岸线,港口城市较多;山东面向海洋,发展优势也在海洋。但是,山东港口分散发展,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之间竞争较大,没有很好地突出各自的优势。同时,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山东与日韩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强,海洋区位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些现实因素,制约了山东的发展,也使山东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有所减弱。基于这些,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发言在全省反响强烈。

在参加完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习近平主席在山东考察时同样强调了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他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山东作为沿海大省,应该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发挥海洋优势,做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五、结语

朝鲜人李邦翼的漂流经历,让我们能够从另一方面看到当时的中国。在李邦翼的视角下,江南地区富庶、北方地区经济萧条,北方地区无异于蛮夷。朝鲜人存有“崇明斥清”思想,朝鲜人出于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视态度,对山东的描述稍有偏颇。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另一面。清朝已经出现了北京通往江南地区的“九省御道”,并且沿线设有驿站,可见清朝政府对于交通、南北交流的重视。李邦翼途径的山东地区为内陆地区,尤其是当时经济发展较缓慢的鲁南地区,山东的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因此,当前的山东省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应在重视海洋经济的同时,注重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注释】

①李慧竹,《汉代以前山东与朝鲜半岛的交往》,北方文物,2004年第一期。

②朴趾源,《书李邦翼事》,燕巖集卷之六○別集。

③花開金澤榮于霖著,《朴燕岩先生傳》,韶濩堂文集定本卷九 詩文集總名曰合刊韶濩堂集。

④正祖 46卷, 21年(1797 丁巳 / 청 가경(嘉慶) 2年) 閏6月 20日。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第三册,世祖实录,卷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

⑥于兆文,《清朝前期山东人口迁移及其对山东社会的影响》,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⑦郯城县,现山东郯城县,当时属沂州府。

⑧郯城县李家庄镇。

⑨兰山县,现今临沂市区大部以及兰陵、临沭部分,当时属沂州府。

⑩现为兰山区半城镇。

⑪现为临沂市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

⑫此处为误写,应为垛庄,现为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

⑬现为临沂市蒙阴县,当时属沂州府。

⑭现为泰安市新泰县,当时属泰安府。

⑮现为新泰羊流镇。

⑯此处为误写,应为“泰安县”,当时属泰安府,现位于泰安市。

⑰现济南市齐河县,当时属济南府。

⑱现德州市禹城市,当时属济南府。

⑲现山东省德州市,当时属济南府。

⑳王相玲, 区域文化通览新泰卷,泰山出版社,2012年。

㉑朴趾源,《书李邦翼事》,燕巖集卷之六○別集。

㉒이방익,〈표해가〉。

㉓徐东日,《朝鲜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10年。

㉔이방익,〈표해가〉。

㉕《孟子·梁惠王》下。

㉖孙百亮,梁飞,《清代山东自然灾害与政府抗灾能力的变迁》,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

㉗清史稿,卷42,灾异3。

㉘孙百亮,梁飞,《清代山东自然灾害与政府抗灾能力的变迁》,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

猜你喜欢

山东地区山东海洋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广汽传祺济南海恒祺家店盛大开业!
先秦时期山东地区腰坑墓流行轨迹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