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9-09-10廖姿敏
廖姿敏
摘要:在当前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高职院校当中的冶金技术专业课程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因此在当前我们需要以冶金单元过程来作为一个载体,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当中将高职冶金专业中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操作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还可以在行动体系当中进行构建出一个适应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可以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所提升,从而帮助到教学效率的加强,因此在本篇文章当中,我们主要是对于高职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从事者一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冶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一、工作过程导向简析探讨
在近一些年来,我们可以发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已经在当前被我国教育界所进行接受和认可,并且它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以及方式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效果。因此在当前我们可以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及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流行趋势了,它可以很好的按照典型性以及覆盖性等方面的内容,来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工作任务来作为载体,使其可以很好的进行课程方面的设计,从而进行编制出相关的课程标准。在当前我们可以以冶金单元过程来作为一定的基础,从而有效的构建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当前工作过程导向冶金专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探析
在当前各大的高职院校当中,对于冶金技术专业来讲,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基础课程的建设培养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冶金技术专业中,学生需要学习多项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需求的高复合人才的标准。但是在当前我国冶金专业当中,并不太重视这一个方面的内容,往往只会教导学生普遍的冶金知识便行了。这就和最迟开展冶金专业的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另外,我们都知道,想要使得高校当中的冶金技术专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不单单需要使其学生有着稳扎稳打的基础知识,并且还应当具备着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我国未来的冶金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当前,因为在各大高职院校当中,因为冶金技术专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并且教学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并且实习中伴随着一定危險,因此这就导致在学生在面临实习的阶段,往往一些企业不愿接待实习生的情况发生。但是在当前部分高职当中以及开始实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系统了,这一个系统可以使得学生通过虚拟镜像来进行在线的教学以及实践,从而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原有课程的体系当中因为其金属品种十分的繁多,另外工艺也十分的复杂,对于学生而言无法对每一种金属的冶炼工艺都进行深入化的学习。通常都是简单的进行了解以及放弃诸多的金属冶炼工艺,重点的进行学习一到两种工艺内容,这便使得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中知识得不到扩展和补充。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任何一种金属而言它的一个冶金工艺都是通过多个冶金单元过程来进行组成的,如果学生可以充分的掌握当前有限的几种主要冶金单元过程理论知识以及设备操作技能,那么便可以在最大的限度当中适应任何一种金属的冶炼生产需求。另外当学生在进行面对不同金属的冶炼工艺过程当中,学生也只是简单的需要进行学习其生产流程就可以很好的满足他们的职业需求了,那么这便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以及技能。
三、当前冶金技术专业人才的思考方式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国际化不断的进行快速发展,在当前高职院校当中,对于冶金工程等特色专业来讲,目前正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对于冶金企业来讲,冶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最近的几年来,我们通过一定的调查以及研究可以发现,在近一些年来,冶金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始终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中的教师,需要有效的培养冶金技术专业中的学生,按照实际的情况,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他们在日后步入到企业当中能够很好的适应企业环境。
四、结束语
总体的说来在当前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冶金单元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当前现代冶金生产过程的标准,并且也能在最大的限度当中提升教学的效率,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以及生产两个方面的连接,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当中,充分的进行熟悉冶金生产工业以及设备。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进行构建的过程当中,需要可能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以及挑战,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使其冶金职业教育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冀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居舍,2019 (07):186.
[2]李营,张晓东,邹伟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 (02):33-36+39.
[3]阳明霞.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 (0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