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框架下的军转民成果转化实践与探索

2019-09-10李育枢李志伟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8期
关键词:军转民成果转化军民融合

李育枢 李志伟

【摘 要】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约束、市场准入障碍及转化环境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军方新技术向民间的转移转化并不容易。文章以德阳市首个重大军转民技术中试孵化项目“空气动压轴承技术”为例,从项目背景、四方协同组织推动、项目实施进展与效益等方面,介绍了政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框架下的成果转化工作实践,总结了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并提出下一步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转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8-0163-02

近年来,为确保中央和四川省委赋予德阳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的落地落实,德阳始终坚持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将军民融合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攻方向,不断提升组织力、聚合力、支撑力和牵引力,打通军民融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军民技术、产业、资源聚合发展、互动共赢。2017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相关产值已超过1 000亿元,同比增长15%。一直以來,军用技术向民间的转移转化并不容易,由于军队军工体系自身的原因,它这种封闭的状态并没有被完全打破,受体制机制约束,即使是军方非安全战略技术,也难以充分融入市场竞争。由于军队技术的垄断性,军转民过程中所有资金都来自民企,其负担比较重,导致很多企业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德阳市政府牵头,联合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克服重重困难,经过长期探索与试水,以该市在军转民领域首个重大中试孵化项目“空气动压轴承技术中试及产业化工程”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的新模式,即政府搭平台、院所送团队、企业主开发、院校建基地的政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推动,在军用新技术向民用快速转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 项目背景

在前期充分调研与沟通的基础上,经德阳市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于2017年3月促成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六所就“空气动压轴承技术”整套知识产权转让及转化达成签约。对气体进行增压及输送是工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艺,此项技术与传统流体机械设备有机结合进行创新设计,开发的产品在确保使用功能不降低的情况下,在节能、环保、效率等方面的成效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其中相同功率节能效果超过30%以上),在民用领域(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纺织、能源、航空、建筑、节能环保等)市场广阔、应用前景巨大。

2 搭建政产学研深度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为推动相关技术应用及成果孵化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面向未来同类项目的入驻,特别是确保首个项目顺利实施,从项目所需资源整合和资源互动两个维度,依托高校,由政府牵头组建了军转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构建了深度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由德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六所、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起组建。其中,政府负责牵头协调,提供全方位政策性支持;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中心提供孵化试验场地和配套服务、全套食宿后勤保障、配套产业化人才等;研究所提供核心技术与全面技术支撑;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则负责中心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日常运行和产品市场对接。各方各司其职,定期磋商、统筹协调、协同推动。

3 项目实施进展与效益

该项目于2017年上半年正式入驻实施以来,取得多方面进展和可喜效益。

(1)中试取得阶段性成果。2017年10月成功研制出中试样机,近期计划在多家污水处理厂的风机上进行小批量工程试运用;如果测试顺利,将进行规模化生产,预计年产量为1 000台。

(2)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该项目具有整套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同时选用国产硬件设备支持,其相关产品的成功开发,将填补国内空白,并带动当地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3)深化了职教改革。该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验实训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德阳市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4 工作经验提炼与总结

该项目得以成功实施,经验可总结为一句话,即“政府搭平台、院所送团队、企业主开发、高校建基地”。

4.1 政府搭平台

一是市委、市政府牵头,主动作为,带团组队,围绕德阳市重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针对辖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相关企业到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叩开军工科研的大门,提供双方对接、合作的机会。二是为项目落地寻找合理的落户空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将学校纳入军民合作项目中,既满足项目所需软环境,又给学校后续师资、职教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三是为项目整合科技、产业等资金,全方位促成项目顺利实施。政府通过场地经费补助、重大项目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阳光天使资金、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专利运营基金、双创基金支持等方式,为军民转化技术项目提供强力支撑。四是市委、市政府为新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测试测验试用场地,为整个项目保驾护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六所与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的空气动力轴承项目,前期产品由政府协调,已筹划在德阳市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产品实验和试用。

4.2 院所送团队

一是改变以往“技术购买、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单纯交易的做法,军工院所将技术、团队、项目统一打包落户到地方,加强军工研发方和民用方融合紧密度。在合同规定合作期内,派遣技术团队为企业开展基于该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人员培养提供服务。二是军工院所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的智力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六所围绕德阳市重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针对辖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4.3 企业主开发

一是企业根据自身技术需求,搭建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平台,实现军民两用技术转化。二是充分利用军民两用技术,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潜在效益。该技术与传统流体机械设备有机结合,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节能、环保、效率等性能。

4.4 高校建基地

一是院校作为受益方,在协同创新合作模式中与国家产业发展同步,并通过中心的运作,推动学院进全面创新改革,密切学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优化办学环境、谋求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助推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发展。项目与学院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存在诸多契合点,合作过程中蕴含诸多发展机遇。研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零部件加工与生产,优先在教学实训车间生产完成;产业化过程中,优先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项目后期产业化生产与销售将为相关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就业打开出口。

5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整体来看,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整体推动和配套产业体系的形成还任重道远。结合本项目实践分析,还存在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整体来看,军民融合推进深度不够。一方面,企业对“军转民”积极性不高,技术成果难以落地转化;另一方面,支持鼓励“民参军”的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中小企业参与军品生产资质认证还存在困难。

(2)职业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强,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对应产业的发展还不完全合拍。

(3)相关经验的总结、提炼和交流推广还有待加强。

参 考 文 献

[1]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128-130.

[2]王树年.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怎么走——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6

(1):55-57.

[3]王亚玲.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58-62.

[4]董晓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J].系统科学学报,2013(4):60-64.

[5]尹巖青,宫宏光,李杏军,等.装备建设领域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促进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1):9-12.

[责任编辑:陈泽琦]

猜你喜欢

军转民成果转化军民融合
互联网的产生对技术军转民的启示
军转民项目运作风险与强化风险管理的策略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浅谈企业员工培训开发系统的构建
要增强“军转民产品”的品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