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体悟汉字的情蕴
2019-09-10段春侠
段春侠
摘要:在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引导儿童开展富有情趣的语文学习,如何使汉字文化植入儿童的心田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着力解决的问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发展需求,学校师生共同开发了“汉字故事”课程。丰富的课程生活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体会到了汉字的情蕴。
关键词:汉字故事;开发;实施;识字
识字教学中,字形是重点和难点,是为理解字义做准备的。所谓“训诂”上的“形訓”即是如此。我们采用字理识字,实际上是用了“六书”中最基本的四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象形字是汉字的起源,是图画的抽象,一年级的“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即是;指事字如“刃”,由一个形象符号加上一个抽象符号构成;会意字由两个形象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如“从、休、牧”等;形声字面广量大,合体字的85%~90%均为形声字,而声旁除了表音,也表形,如“泡、苞”等。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掌握了它的组合规律和表意功能,就如同掌握了学习祖国文化的一把钥匙。我们的课程实施便以此为路径,引领学生步入汉字故事的文化乐园。
一、教师开发“视听故事汇”课程
我们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汉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汉字就如同生命般鲜活起来。“汉字故事”微课依据汉字的造字、构字规律,一字一个小故事,揭示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引导学生识记汉字。这种识字方法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为基本手段,通过揭示和解析字理,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比如“家”的学习。在“字形字义”上我们这样讲述:“家”的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代表房子,下边是个“豕”,也就是猪。这就怪了,“家”应该是房子里住“人”才对,房子里养猪不就成了猪圈了吗?在古人看来,只有儿孙满堂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家”。在“汉字意蕴”上,我们这样讲述:古代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打猎和采集野果生活,有时候运气不好得饿肚皮。如果一个家庭人口太少,即使全家出动,也不一定能填饱肚子。若是有充足的劳动力,捕获的野兽、采集的野果就多,生活就会过得比较好一些。所以,人们总希望多生一些孩子,正所谓“多子多福”。传说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有100个儿子,被认为是最有福气的人。在古人看来,对于一个“家”来说,人丁兴旺太重要了。所以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便想到了繁殖力极强的猪。一头母猪一胎下一二十头小猪崽是司空见惯的事儿。用繁殖力很强的猪来象征一个“家”儿孙满堂,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学生开发“我的汉字故事汇”课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习者学习和生长,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环境,激发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鼓励学生“教学”,支持学生都来做“小老师”。“小老师”在课堂中、小组内、黑板前、白板上“把故事讲出来”,教别人,有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开发的汉字故事:
(一)一年级
1.画“字源”,读图画。开学后,教师在教室的后墙板报上专门开辟出一个栏目——“汉字源”,里面用来展出孩子们自己画出来的一个个字源。“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之形,“牛头羊角鹿身兔影”之状……这些汉字最初的模样是画又是字,孩子们“读”了这些图画以后,都知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象形字”。
2.汉字碰碰乐。“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碰碰乐活动中,学生制作了很多汉字头饰,当这些字两个或三个碰到一起,就生成了很多的新字。在班级里,在走廊上,在操场上,一个个戴着汉字头饰的小朋友碰面了——你站我左边,我站你右边,你趴我头上,我蹲你身下,无穷的组合给一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有一次,在碰碰乐活动中,“水”“九”“木”三个小伙伴碰面了,他们组成了“染”字。他们是这样讲述相遇故事的:染布离不开水,所以左上是个“三点水”;染布要经过好多道工序,所以右上是个“九”;古时候的染料用植物制成,所以下边是个“木”。三人在一起,合成了“染”。此刻,你别以为教师就绝对走出课堂了,作为学习的点拨者,教师这样补充道:“在古代,‘九不一定就表示九道工序,许多场合都是泛指,如‘九霄云外泛指天的高,‘九泉之下泛指地的厚,‘九牛一毛泛指牛的多。如果写成‘丸字,那就说不通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写“染”字,相信学生就不会犯画蛇添足的错误了。
3.汉字转转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学生转动自己制作的小转盘,在小转盘上,换一个部首,换一个偏旁,又是一个新的汉字,又有了一个新的故事。孩子们都知道这是汉字中的大部队——“形声字”。大家充分利用偏旁部首,编织美丽的故事,进行家族识字,认一个,带一串,其乐无穷。
4.读读汉字绘本。每一个汉字,除了它的演变代表了历史与文化的生生不息外,汉字所包含的许多传统故事,同样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比如,学了“光”字,去读《凿壁借光》的故事;学了“草”字,去读《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学了“日”字,去读《夸父逐日》的故事;学了“月”字,去读《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一个个传统故事的阅读中,人文精神润物无声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田。
(二)二年级
1.画一画。画一画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演变过程。
2.做一做。学生自制转盘,探究学习形声字,并创编记字小儿歌或小诗。
3.讲一讲。学生讲讲汉字音、形、义的关系,科学地识记汉字。
4.读一读。学生读读与探究汉字有关的绘本。
5.背一背。学生积累背诵与所探究汉字有关的古诗词、俗语、成语。
6.写一写。在探索汉字的过程中,你查阅了哪些资料?运用了哪些方法?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情?把学习汉字的过程记录下来,留作珍贵的记忆。
三、在社会生活中创生“规范汉字,我们在行动”的班本课程
在第20届推普周中,中年级各班开展了以“啄木鸟在行动”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向社会生活,发现、查找、纠正使用汉字不规范的现象,将活动体验、收获记录下来,形成属于自己的汉字故事。小小“啄木鸟”们各显神通,用照片、视频、网页、美篇、文章等多种方式记录了在街头巷尾给汉字“捉虫”的过程。假期结束,各班还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汇报,班会上学生讲述了在“啄木鸟行动”中的故事和思考,认为当今社会使用谐音字、繁体字、简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规范用字产生了很多社会危害。很多学生还提出了治理不规范用字的对策。通过汉字故事的讲述,学生纷纷认识到今后要规范使用汉字,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孩子们用自己的社会实践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汉字故事,为学校的延展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带着自己的课程资源,四年级学生走进了低年级班级,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起生动丰富的汉字故事。故事打动着人心,故事感召着行动。低年级的小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啄木鸟行动”中,有滋有味地做起了汉字小小医生。于是,一个个新的故事喷涌而出。
学生从听老师、学长讲述汉字故事,到自己在生活中创生属于自己的汉字故事。在故事的导引下,汉字背后的意蕴和文化、汉字蕴藏的智慧与情趣悄然地浸润着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学生爱上了汉字,他们开始自觉地、用心地、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心中最美的汉字。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