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分析
2019-09-10张珍花
张珍花
摘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这也是“参与式”课堂的核心理念。小学生的性格和年龄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的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设法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及配合下高效率的完成当堂授课任务。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对“参与式”课堂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可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
引言: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听课状态不佳,参与度不高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构建“参与式”课堂的目的就在于打破这样的教学困境,使单一化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与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年龄特点相一致。无疑,这需要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在此之前,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形式多样
只有在每一次的课堂学习中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愉悦学习体验,学生才能长期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借助如今已经普及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元的教育理念,打造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体现出教学形式的多样。
(二)面向全体学生
“参与式”课堂的构建并不针对某一部分学生,而是倡导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倾向于一些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的学生,忽略部分学困生。其实,学困生才是最需要参与课堂,获得提高的[1]。因此,教师必须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基础和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组织趣味性教学活动
“参与式”课堂的核心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被动参与。而想要获得学生的主动参与,必须在课堂中融入一些学生喜爱的元素。小学生本身具有好动的天性,教师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尽情释放天性的空间,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那么必将在吸引学生参与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图形的运动》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有关旋转的知识,尤其是旋转的中心、角度和方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竞赛的方式开展课堂练习活动,尽可能地将练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提升。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動积极地参与进来。比如,在课前准备三个颜色不同的风车,粘贴到黑板上,分别组成男生队和女生队。首先是女生队选择第二和第三个风车,此时男队队员背对黑板,当女队完成旋转之后,男队则与第一个没有旋转的风车对比之后,将第二和第三个风车旋转的要素说出来[2]。这样,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将课堂的重点知识游戏化,既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实施层次化教学
上文中也提到,“参与式”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在课堂上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理应采取分层教学法,将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进行分层,为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出特色化的学习模式。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为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设计基本的计算填空题:①一双筷子有__根;②我们每个小朋友有__根手指头;③汽车有__个轮子。而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则设计练习题:我们班有A、B两组,A组有8人,B组有6人,将A组的__个学生调到B组之后,两个小组的人数相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则需要设置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练习题:河里总共有5只小鸭子,每只小鸭子都抓到了1条小鱼,请问总共抓到了多少条小鱼?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各自的目标下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我布置的一些课下实践任务完成积极性更高,在第二天的课堂讨论中表现的更加活跃,于是深深的认识到了将课上和课下的活动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起到的有效作用。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课外任务,能够将学与用相结合,在增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为了确保课堂练习的实践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针对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的折线统计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在课下对自己和身边年龄段不同的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进行统计,并结合调查和收集的数据来绘制折线统计图。这一实践性的练习任务,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模式进行了创新,学生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问题的关系,促进学生基于数学视角去思考和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四)落实总结与评价
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在参加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控好课堂,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不断提升自我。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在给予学生一定自我空间的基础上,还应当重视落实总结与评价工作,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到位,有无进步,从教师的赏识和肯定中获得学习的动力。为了做好总结与评价工作,教师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与之前相比呈现的进步。同时,在学生参与完成教学活动,或提交了学习成果之后,教师需要针对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整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以针对之前所作的有关学生情况的记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点评,重点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长处。同时需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尽量降低学生重复出现相同错误的可能性。
例如,在教学《方程》时,学生需要了解方程的概念,并能够利用方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掌握不同方程的解法,顺利完成计算。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方程”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与方程有关的知识点,特别是需要突出方程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是否展示出了自身的真实水平,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进步[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有许多,教师只要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智力发育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出发,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教学手段,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就能够让学生重新审视数学这门学科,爱上学习。“参与式”课堂的成功构建对于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并促进以后的学习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应成为每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日前.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3):116.
[2]邹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12):286-287.
[3]武墨超.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知识经济,2016(13):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