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师应对

2019-09-10张德书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张德书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需要。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有共同性、整体性、渐进性、可塑性。教师要厘清核心素养与课程、知识、技能的关系,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教育教学,要关注生命,树立人本理念,突出“四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改变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结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内涵特征 课堂教学

在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信息时代、经济增长、职业需求、教育质量提升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各国空前重视。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桨”与“帆”。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这个DNA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学生角度而言,在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它是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是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动态优化积淀而成的,是学生个体在将来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达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核心素养的特征

第一,共同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然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是每个人适应社会、取得发展、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具有基础性,它有别于从事具体职业的专业素养。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

第二,整体性。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集合,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的概念。一方面,它在帮助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获得成功的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个体参与社会改造,与异质性群体互动,从而促进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另一方面,核心素养也受到外在影响,除了学校外,同伴、家庭、工作、文化、宗教、政治等等都会影响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它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需要良好的交往、社会、生态环境。

第三,渐进性。首先是连续性。学生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个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培养、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最初在学校培养,然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其次是阶段性。个体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核心素养目标也有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核心素养养成教育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发展敏感期,合理设置培养目标,提供适切的教育内容,构建适性的养成体系。

第四,可塑性。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来形成和发展。有些素养天生而来,大多数素养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些素养是可教可学的,学校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过程,依靠学生自身在学习、实践中摸索、积累、体悟,让学生习得而成,比如知识、能力、态度等。也就是说,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三、教师应对--------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一)、深刻领会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知识、技能的关系

1、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教学”升华为“教育”。同时,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富有活力的学科教育是把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素质的主阵地。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的是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2、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而知识、技能是比较单一的。“素养”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知识“、‘技能更多地从结论、能力角度讲,素养则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矫正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二)、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

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不必过度关注讲课的技巧,以及课讲得是否精彩,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能否很好地接受学习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的转变。比如:低年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抽象的能力,他们思考问题非常具体,教师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而不仅仅是让其單纯地记忆。

(三)关注生命、将人本理念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外活动的教育价值。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很多都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的。另一方面,学科内教学要注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课堂上除了学科知识教学,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身心素质;学生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等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学生生命状态。要信赖、赏识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生命潜质。

(四)、突出“四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是指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之外,各个学科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五)、改变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结构。

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其次要聚焦课堂结构的改进,应多采用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方式,培养学生会学、会说、会交流的个性,要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去展现判断、理解、合作等能力。第三要丰富课堂结构内容,各科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注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养成多动手勤动脑习惯。鼓励学生先学、自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中建立学习讨论小组,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搜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让课堂学习活动自主化,从而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这些办法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根据学生爱好成立各学习小组, 这样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同性格、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交往,沟通责任、参与等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牢牢记住的是: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教师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實践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感悟探究。

【参考文献】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