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策略
2019-09-10罗艳
罗艳
摘 要:乡村初中生在寄宿制学校上学后,在学校的生活环境与家庭发生了的变化,没有了父母、长辈的照料,许多事情要独自处理,而他们自理力普遍较差,这严重影响到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节去培养寄宿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主旨,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分高能的人才,是一项研究的重要课题。要通过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力度,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强家校联系,不断强化寄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加大社会实践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寄宿生;培养自理能力;初中生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照顾,它是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近年来,我国乡村大部分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此项工作对于发展乡村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乡村初中生在寄宿制学校上学后,在学校的生活环境与家庭发生了的变化,没有了父母、长辈的照料,许多事情要独自处理,而他们自理力普遍较差,这严重影响到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节去培养寄宿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主旨,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分高能的人才,是一项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寄宿制初中学生自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经验缺乏,自我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大量学生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谁来负责学生的生活,谁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谁又来组织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工作怎样监督、怎样评价等对很多学校来说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二)学生不适应寄宿管理,自理能力差
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年龄集中在12-15岁,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娇生惯养,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个人习惯问题个人习惯问题主要表现为:晚睡晚起,乱画墙壁,不会整理内务,不会清洗脏衣裤,花钱无度,浪费水电等等。学习是困扰农村留守儿童、全寄宿制学生最大的问题。进入初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加,很多学生逐渐变得力不从心,学习成绩一路下滑,由此引发的问题多多。比如:看不到学习的希望,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一些学生的兴趣点便会发生转移,诸如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吸烟、早恋等问题就出现了。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学生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家务。现在住宿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个人卫生,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洗,自己的被子要自己叠。但是一朝一夕之间,完全改变所有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远远不足,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够
由于很多学校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養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悲哀地形容集中办学的老师是“吃人饭,干牛活”。确实对于在集中办校的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专门的管理教师缺乏,部分学生初来时甚至三更半夜悄悄溜走,吓坏了老师,吓坏了家长。一部分学生出现孤僻,亲情淡漠等心理疾患。然而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任务繁重,无法进行很好的指导。
二、培养寄宿制初中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力度,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是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前提。建立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我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学生群体,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利用制度来约束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来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一方面不仅仅可以规范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能力,把一条一条的准则通过学习内化为习惯,令其深刻领会精神。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养成教育活动,将开展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特色活动,包括花式系鞋带、穿衣服、整洁仪表、整理课桌等趣味比赛,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主意识,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做生活的小主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如每天早晨晨扫,教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讲解生活中的小常识,例如体育课大量运动出汗时,不能用凉水或冷水直接冲洗头和脸;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每天勤洗脚,每星期洗一次澡等。每学期评比“优秀舍长”,“优秀餐桌长”,“文明礼仪先进个人”,“卫生标兵”等,这些先进个人对全体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榜样的感染作用,整个集体就有一种向上趋势,其效果比单纯说教深刻得多。当然,对后进的人和事,我们也在适当场合辟有“曝光台”,对学生进行鞭策。
(二)加强家校联系,不断强化寄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的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阵”。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因此,我们要积极和寄宿生家中沟通交流,让他们在家中也让孩子自己动手,帮助家长干好家务,帮助家中处理家中事物,在做事中不断强化寄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教育。通过家校一致,形成合力,初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提高。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
要想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的行为习惯,首先要从学生自身这个源头着手,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身现阶段需要做什么、需要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在思想上改变慵懒散漫的习惯,进而从行动上改变。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家长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白现阶段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还有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学校除要在日常学习、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寄宿制学校读书的学生,往往很早就离开家在学校学习、生活,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很少,并且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要生活自理,心理压力大。关键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变化是自然成长现象,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明白成功与失败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希望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艰难曲折总是难免的,举一些伟人和名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来启发引导学生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指导他们在困境中挑战自我,在彷徨中寻求帮助;引导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风雨之后的美丽彩虹带给他们的喜悦。也可根据实际条件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为生活自理感到焦虑的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四)加大社会实践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学生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补偿、纠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性方面的缺陷外,还要着重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对他们实施得心应手的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使他们习惯成自然。在自理中碰到困难能自觉寻找帮助,小痛小病懂得主动求医,天气冷暖能自觉添减衣服,能熟悉整理自己的随身物品,能独立过寄宿生活等。同时,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必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接受挑战。因此,利用春游、融合活动等契机,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与健全人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多与同龄的正常学生接触,从正常学生身上学习,充分发挥伙伴之间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立意识,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
三、结语
提高寄宿制初中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正如哲学上所说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在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自立能力上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抓反复,反复抓,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今后我将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提高我校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不懈努力,为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农村寄宿生生活现状及改善对策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12):65-67.
[2]杜玉艳.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 甘肃教育, 2017,(18):43.
[3]叶世明. 浅谈寄宿制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J]. 新课程(中), 2015,(1):195.
[4]刘均.农村初中寄宿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教师博览:科教版,2012,(11):12.
[5]姜杰.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z1):118-118.
[6]辉春梅,瞿娅楠.依托寄宿优势培养自理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11):63-64.
[7]廖盛猛.淺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0(5):1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期乡村初中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18C-9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