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基于MIS的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2019-09-10陈观鸿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0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

陈观鸿

摘 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准明确提出,要完善课程评价,不断探索通用技术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建议各地区应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整体设计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切实避免通用技术课程评价的“盲区”和“缺失”现象。针对新课标这一建议,我校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探索出基于MIS的课程管理和评价方法,填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利用MIS管理和评价学科的空白。本文以作者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基础,谈新课程标准下,使用MIS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评价方法与实现。

关键词:融合创新;通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成绩评价;方法与实现

一、研究背景

2016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应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创新探索其在转变教与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支撑作用。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完善课程评价,不断探索通用技术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建议各地区应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整体设计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切实避免通用技术课程评价的“盲区”和“缺失”现象[2]。2019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解读50问,指出了普通高中學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分为合格性考试(简称合格考)和选择性考试,合格考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的水平考试,主要侧重于“达标”,不强调区分功能。通用技术的必修内容是合格考的范围,成绩主要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分数)的方式呈现,作为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春季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依据之一[3]。作为新课改亮点的通用技术学科,是我国学校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为了促进新课标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和实施,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并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开发实现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课程标准管理、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选修项目的教学管理等进行研究,旨在实现对学校通用技术教学管理的系统化、具体化和简洁化,促进当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现状分析

通用技术课程从2004年开始试验,走到现在,经历了15年的历程,因为该学科没有纳入新高考,故相当一部分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此课程,本人从2006年开始任教此学科,深切地体会到,新课标要全面实施,首先要解决学业质量的评价问题,确切地说,就是评价的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避免评价的“盲区”和“缺失”现象。课程实施初期,我们的评价方式是采取三三四的原则,即平时成绩占30%,纸质考试占30%,学生作品占40%,每学期进行一次。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过程,其评价方法缺乏过程性、整体性和客观性,且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手段单一,由于是手工操作,工作量大而繁琐。而以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而成的评价,其内容的复杂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又给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带来许多实际困难。

通用技术课程新课标的此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2]。体现学生技术案例分析能力、技术问题解决能力、技术图样识读绘制能力、技术设计与创新能力、技术与工程原理应用能力、技术试验及其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应注重将书面测试、实践考核、过程评价、日常档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学生技术能力测试和学习成果交流的平台。实践考核可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采用现场与在线、及时与延时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2]。

在我校,每个年级30个教学班(不含选修走班),每个通用技术教师任教6到10个教学班,每班52个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五方面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判断其达到水平1还是水平2、3、4、5,单靠手工文档和人工记忆的方式进行评价很难现实,既力求客观公正,又要融入人文关怀,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加上选修项目的开展以及分数、学分的转换,给通用技术教学管理和学生成绩的评价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应用信息化和学科融合创新的手段来解决这些困难势在必行,故我们引入了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此难题。

三、MIS的功能特点和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各类业务管理而编写的应用程序,以便对相关的业务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应用。目前,绝大多数的MIS都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应用。这样的系统在应用到通用技术教学的管理时,能做到现场与在线、及时与延时,充分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类数据进行记录,并且能实时地对确定的内容进行统计和评价,例如考勤、课堂表现、学习内容、各类测试成绩和评价成绩等等。对这些数据的及时归类统计,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是不可或缺的。在进入信息化2.0的今天,利用MIS来对新课标下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最终完成学生每个学期和学年的学业水平评价,给通用技术教学日常管理和成绩评定带来极大的便利,对课程实施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同时也把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实验对象与方法:

实验对象为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二年级30个教学班共1560名学生。广东省是首批四个新课改的试验区之一,我校自2004年开始试行新课标教学,2006年开始逐步实行选修项目教学,2007年开始采用学业质量水平监控系统,2012年开始着手引入MIS。

实验方法是基于DOT NET WEB服务的IE浏览器客户端和POWERBUILDER教师专用客户端,使用MS 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支持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多个学习子项目的自评、互评、选修项目的申报、在线学习和测试以自动取得相应的必修学时等。

具体过程是学生在完成必修所规定课时数的条件下,可以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科组统一安排下,每学期至少安排8个学时的制作课,上必修课时,教师按教学班教学,选修的时间则是走班分项教学。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教师统一使用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任课表和学生的项目分班表有序进行,各教师对每一次课进行相关学生的考勤、学习内容、课堂评价等信息的录入。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通用技术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2],因此,我校每学期通过网络,对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等核心素养达到的水平进行自评、互评(共40分钟)。各分项教学的教师负责完成各自的项目水平层次评价、课堂评价等内容。最后由系统自动综合整个学期的考勤、学习内容和课堂评价进行学期成绩的评价和学分评定。

五、结果与分析:

经过将多年的实验,我校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在MIS的统一管理下有序地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明显可见学科管理的质量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一) 评价方法:成绩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各有所长。为了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真正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的学习、修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不同时期需要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有时则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某个教学单元结束、或某一个项目结束、或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完成后所实施的评价,它通过学生对教师给出的情景或学生自己描述的情景,学生在系统中通过“我发现……问题,與……合作,通过……手段解决”,上传相关照片或视频,后期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其目的不仅是为学生评分,使教师能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整教学,更重要的是令到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从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转变,从零散的知识点学习向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转变,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

而终结性评价主要目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级评分,评价完成之时也是课程结束之时。即高二学年结束时的成绩评价就是终结性评价,此时给学生的评价是“合格”或“不合格”。而每个学期或期中的通用技术成绩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了。因为每学期两次评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从评价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以改进和调整教学计划或学习方法。另外就某一个学期而言,学期成绩的评价是一个学期的终结性评价,但一个学期的时间并不短,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教学,那么,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对每个学生的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考勤、某个学习目标的教师评价等内容进行较详细的记录,并且时刻将这些信息采用通知或公布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以积极鼓励性评价为手段的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以此为依据而进行的学期成绩评价至少也是一种基于过程性评价的终结性评价。这正是我们在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下所进行的日常工作。

2、 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静态评价是横向的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创造力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创造条件进行事实判断,它不考虑学生过去的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只考虑评价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的现实状态。所以,单纯的静态评价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动态评价则是一种纵向的评价,它对创造力的发展状态作出评价,可以在与纵向比较中作出具有发展趋势的结论。因而动态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期成绩评价时,如果能够在综合上述各种评价学期成绩的过程性因素的基础上,再充分对照过去学期和学年的评价成绩而进行评价,即动态评价,则这样的评价就能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验得知: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起始水平、学习过程中的进退步程度,尤其是在项目教学的评价中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也是MIS系统在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相集合的方法上的优势。

3、 学分制成绩的评价与学年制成绩评价并存:学分制的实施让教师明白本学科的合格考,主要侧重于“达标”,不强调区分功能。但有趣的是,教师在赞叹学分制评价改革的同时,又不断地怀念过去用分数进行成绩评价的明确性和宽松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目前所定的学分评价的学时数太高(18学时1学分)。2017学年上下学期笔者任教的10个教学班共520人,在除去国家规定的长假、伤病事、段考、月考或其它活动占用挪用等情况下,每个学期的人均正常出勤率只有16学时。结果是所有人都得不到计划中每个学期应该得到的1.5个学分。因此,笔者认为,学分评价的学时标准数应该在不低于一个适宜的最低标准的情况下,允许一定的自由度。如果由于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完成规定的学时数,不能说所有学生都没有学分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使用过去评价学生学年通用技术课成绩的办法先评价学生的学分成绩。二是学分的评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要靠评价的实施者掌握,这使得长期习惯了三三四模式评价标准的老师们有点无所适从。例如如何确定获得学分的条件?如果只以学时数来确定学分,就完全没有了过程的评价,如果仅仅以学生所完成项目来评价或必修课的终结性评价是否合格来确定其学分,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根据这个特点再参照以往学年制通用技术课成绩的评价方法,我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每学期先评定学生的成绩,若合格,则综合选修或必修项目的学时数来评价学分成绩。这样就提高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因为通用技术课成绩是综合考虑学生的考勤(即学时数)、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层次来评价的。只要各教师在不违背课标总体要求的原则下,确定适合自己实际教学条件的学分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是合理可行的。

由此可见,若把通用技术课程的学分评定看作是一个系统,各个学习任务或项目作为一个子系统,那么,每个子系统的评价可以采用分数的形式,到学完必修一或必修二的时候再转换成学分。

六、结论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学分制成绩评价的特点,学生在通用技术课的学习中会出现提前毕业而免上通用技术课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网络在课余时间动手制作、上传了图片和视频,可能提前完成规定的至少一个学分的学时或更多学时的学习,这样总的学分就可能提前完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解读50问,20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

*本文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重点课题“智慧教室环境下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立项号:18442003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通用技术课堂中开展技术试验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分析
基于工作流的水运应急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