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羊包虫病诊断与防治

2019-09-10柴正明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摘要:藏羊包虫病是由刺球绦虫寄生在羊大脑、脊髓等器官而引发的一种体内寄生虫病,同时该种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寄生虫主要危害藏羊的脑部组织,导致羊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临床上由于包虫病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切实做好该种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避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该文主要分析了藏羊包虫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藏羊包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i.issn.2096-3637.2019.10.083

0 引言

由于刺球蚴体积较大,生命力顽强,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可寄生在寄主的任何器官中。羊包虫病发生后,病变主要集中在大脑。羊是刺球幼虫的中间传播媒介,犬科类动物是该种寄生虫的最终宿主。放牧地区,养殖户习惯在羊群中养殖1-2只犬科类动物看管羊群,但犬科类动物看管不当,很容易接触寄生虫,而羊群和犬科类动物相互接触最终导致寄生虫在羊群体中传播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1 发病经过

青海省河卡镇一养殖户共养殖山羊46头,采用放牧养殖,羊群放牧回来后,将羊群养殖在一个圈舍中,且养殖场内养殖了2条本土犬用于看管羊群,各类动物和羊群在一个养殖场养殖。2016年5月13日,羊群中出现发病情况,之后立即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站,兽医进行了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整个羊群身体普遍较为瘦弱,羊毛品质较差。患病羊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症状,不断在羊舍内做前进和倒退动作,有时用头部抵住墙壁或坚硬物。在整个诊断过程中,患病羊数量不断增多,并出现死亡现象。养殖场已连续2年未对整个羊群进行妥善的驱虫处理,放牧地点地势低洼,潮湿不堪,周围存在死水区,羊群有饮用死水的习惯。同时养殖场的2条本地犬没有进行拴系养殖,也没有进行驱虫处理。结合患病羊的整体发病情况,兽医初步判定为羊脑包虫病,随即进行了严格的实验室诊断,明确致病原后立即采取手术治疗和药物驱虫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对患病较轻的羊和犬科类动物进行治疗和预防性驱虫,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降低了死亡率。

2 流行病学

藏羊包虫病的致病原为多头蚴,多头蚴的最终宿主是犬科类动物,如狗、狐狸、狼等。是该种致病原的中间宿主。羊包虫病可危害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羊,其中对2岁以下的幼龄羊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通常放牧养殖的藏羊比舍饲养殖的羊更容易感染包虫病。多头蚴的虫卵和孕节片会随着最终宿主的粪便排出外界,污染放牧草地,放牧中羊吞食了有虫卵或者孕节片的牧草而感染该种疾病。孕节片或虫卵通过牧草进入羊体内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和脊髓,经过2-3个月生长发育后,逐步形成具有侵染能力的多头蚴。其中多头幼虫是一种多头绦虫,主要寄生在犬科类动物的小肠中,成虫长度通常为40 - 80 cm。多头幼虫会将尾部成熟的虫卵以孕节片的形式为犬科类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而孕节片进入羊消化道后,软膜很容易溶解,投药会从中溢出,钻人肠粘膜的毛细血管中,随着血液向脑部和脊髓流动。在青海地区,由于很多藏民习惯放牧养殖模式,在放牧中不注重对放牧地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很容易导致包虫病的传播流行。

3 临床症状

寄生虫寄生初期临床症状较轻,患病羊会表现出轻微的神经症状,但很快消失。当羊群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后,表示寄生虫已在大群中普遍流行传播,发病初期患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逐渐减退,精神呆滞,不愿意走动流涎。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磨牙垂头耷耳,行走时不稳定,左有摇摆在羊群中,不白主做转圈运动,主要向头部患病一侧转动。患病羊体温升高到39℃,表现为呼吸急促,并出现间歇性的神经症状,角弓反张[1]。个别患病羊在圈舍中不白主向前或向后呈直线运动,有的患病羊兴奋性增强,有的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十分强烈,很容易受到惊吓。发病中后期运动严重失调,倒地不起,全身肌肉震颤,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大小便失禁,通常在发病1周内死亡

4 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3头病死羊解剖后,可发现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脑部,所有病死羊呈现严重的脑炎症状,能看到幼虫在脑膜中移动留下的瘢痕组织。在病死羊的脑膜和脑脊髓中存在数量不等的包囊,在包囊中存在很多白色的小头节。病变或虫体相连接的颅骨处骨质疏松变软变薄,甚至出现穿孔,囊包突出,颅骨后导致头部皮肤向外凸起,病灶组织周围或较远部位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同时还能看到萎缩变性和钙化的多头蚴存在。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上述病死羊脑部组织的包囊,带回实验室后获取包囊液,包囊液中选取小头节,放置在载波片上滴加几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到头结上存在4个吸盘,顶部存在很多小沟,分2圈排列[2]。采集该养殖场2条犬科类动物的新鲜粪便,放置在饱和食盐水中,充分混合均匀后,静置30 min,用接种环蘸取上层液体,抖落在载玻片上,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头节和虫卵。结合整体的实验室诊断结果最终可确诊为多头蚴感染引起的羊脑包虫病。

6 防治

在治疗前对羊群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羊采用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病羊和未发病的羊群,采用药物治疗和预防驱虫。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病羊,先将其保定处理,将手术部位朝上。手术操作人员用手固定好羊头,将患病部位羊毛剪出,用碘酒消毒后,再使用医用酒精进行脱碘消毒。另1名手术人员对患病部位开一个U型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轻轻剥离,并做好固定工作,镊子轻轻夹起脑膜,做一个十字形切口。发现囊包后,如果发现囊包突出脑膜,使用镊子将囊包轻轻夹出;如果包囊较深不能突出,可使用16号的针头进行穿刺后将包囊液放出,然后捻转针头将组织一起拉出。对于不能拉出的囊包,当囊液流完后向其中注入碘酊[3]。手术结束后脑膜复位,常规伤口缝合,并做好术后的抗菌消炎工作,将羊群放置在安静的羊舍内静养,向其投喂容易消化的饲草饲料。剩余症状较轻的患病羊和未发病的羊群选择使用吡喹酮进行驱虫处理,使用剂量为50 mg/kg体重,间隔lO d后再使用一次强化驱虫。对养殖场的2条犬科类动物进行预防性驱虫,每条犬科类动物口服吡喹酮15 mg/kg体重,间隔1周后再进行一次强化驱虫。通过采用手术和药物驱虫2种手段,对患病羊群进行治疗和未发病的羊进行预防性驱虫,有4头患病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羊恢复健康。日常要指导饲养户做好粪便清理工作,尤其是在驱虫后,一定要将羊舍内排出的粪便清理出来堆积发酵。同时要更换放牧地点到地势较高的地点放牧,在放牧前可使用硫酸铜对放牧地进行消毒。每年春秋两季对羊进行包虫病免疫,每月对犬进行呲喹酮驱虫。并做好养殖场犬科类动物的单独隔离养殖,避免犬科类动物进食带有囊包的动物制品。

7 结束语

藏羊包虫病是危害严重的体内寄生虫病,需要当地畜牧兽医人员做好该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所在区域内藏羊感染包虫病的程度,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提高防控效果。另外,還应指导养殖户定期做好羊群和犬科类动物的驱虫工作,避免犬科类动物和羊群混养殖。

参考文献

[1]贾万忠.包虫病防控技术研究[J].兽医导刊,2018( 15):6-7.

[2]吴平顺.包虫病的危害与防治[J].科学种养,2017( 2):46-47.

[3]马桂芳,罗胜伟,完玛草.浅谈甘南牧区包虫病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2):130-131.

作者简介:柴正明(1975-),男,藏族,青海共和人,中专,兽医师,主要从事基层动物防疫、产地检疫、藏羊高效养殖的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