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献史料汇考武当道医养生观

2019-09-10邵文涛

大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当史料

摘  要:《中国大百科全书》诠释指出:“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外修养的过程中,积累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武当道教在其兴起之后,一直非常重视养生健生之术和治病解厄之方,在以医传道的过程中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作出了卓越的贡品,创造了有一定地域特征,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武当道教医药。

关键词:武当;道教医药;史料;养生观

一、关于武当道教医药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奉道者以道为事,即要修长生久视之真。”武当道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注重调整机体以预防疾病。从档案史料分析,历代武当道士中多有潜心研究医学理论,并通过行医和施药治病救人者,创造出了具有一定地域特征,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武当道教医药。

二、文献中有关武当医药的记载

武当山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多样,气候温和湿润,山中所生药用植物品种繁多、各类型兼有。《本草纲目》载:“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千年艾出武当太和山中”、“朱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葛花菜,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榔梅出均州太和山”;史料记载:“唐高宗显庆中(659年),右监门长史苏恭奉皇命重加订注《英公唐本草》,曾到过武当山。”在他详订的《唐新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新修本草》)中载:“长石,今均州辽坂山有之”、“白礜石,武当西辽坂礜石谷,即是真出处”、“苍礜石,今房陵、汉川、均州、荆州与白礜石同处,有色青者是也”;宋仁宗时期(1023年—1040年),太常博士苏颂奉皇命撰述本草,他所撰《图经本草》載:“王瓜,均房间人呼为老鸦瓜”、“玉竹,汉中、均州皆有之”、“藜芦,辽州、均州、解州者尤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金星石、银星石,武当山亦有之”;洪武初,周宪王所著《救荒本草》载:“翻白草,出均州山野”;明朝宣德年间任自垣编著的《太和山誌》记载:“永乐20年,钦差礼部左侍郎胡濙常驻武当山广泛收集民间单方验方见清微新宫落成,境界非凡,幽雅殊胜,故在此将平昔所集医书,类集成帙,名曰《卫生易简方》,上表进奏”;1952年渐始至1986年完成的《丹江口市中药名录》载:“武当山有植物药723种,动、矿物及其他类药材97种”。

三、武当道教医学养生观

(一)顺乎自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康泰,因此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人生要与世推移、与道合一,顺乎自然,其修炼就应“趋阳避阴”。[1]欲明养生之道,实需懂治身之道。唯有不悖于自然法则、因应时序变化而调整,将人与天地变化整合一致,生命系统与外在环境互融,生命的延长与强化才有可能。武当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当人的心神(精神)处于清醒而无欲念产生的安定宁静状态的时候,身体内真气自然出现,并循经络运行,把体内的“炁道”修通。[2]因此,崇尚自然成了武当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清静虚无

古丹诀云:“人心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故归根曰静,静则复归于无物,而有以还造化矣。故静曰复命,复命则真常之道也。[3]《常清净经》亦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清净是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4]心静似愚,即道也。静之极,欲不能生。心清则无灾,此乃人生大福也。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武当山历代道医们根据《内经》中:“清净则肉腠拒闭,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要求道医们“清心寡欲”以充实体内正气。[5]

(三)养神修德

养神之道,名“守神”、“守一”、“思道”,皆为心契虚无之意。守虚无,乃长久。武当道教认为精神有不可思议的潜能,比身体要奇妙的多,修炼当从养神入手。采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武当道教内丹修炼中就有嗽正阳、含朝露的“餐霞饮露”、“鼻吸日精”等内丹修炼法。[6]人的精神和脏腑是统一的,情志舒畅,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合,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若情志不畅,则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减弱。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长生之本,唯善为基。武当道教认为要想长生成仙,除了修炼内丹之外,还要多做好事、善事,积功累德。如果德行不备,纵然服食玉液金丹,也不能达到延年益寿。[7]武当道教许多清规戒律强调正己化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武当道教经书无不宣扬凡奉神行善、待人仁义者登入仙籍,长享福寿。

(四)四季养生

天地阴阳之气在一年中有规律地升降浮沉运动,便形成春夏秋冬的“四时有序”。[8]《淮南子·天文训》称“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9]武当道教医药承中医之说,十分注意随四季十二月之阴阳消长、气运变化,在生活起居、饮食、药物等方面调养摄护,并以相应的导引、吐纳、存思等方法锻炼补益。养生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把人的精神与四时的性质相符合而随时应变。[10]武当道教追求天人相应的养生思想,将人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与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讲究“因时制宜”地进行养生保健。主张顺天之则,根据四个季节的递嬗变化,吃相匹配的保健药物或者食物。

(五)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汉代张仲景著作《金匮要略》主张“上工治未病”,其意思就是注重预防,懂摄养,强调未病早防,奉劝炼身祛病者,常当无时思有时,坚持炼身,持之以恒。人体就像一部完整的机器,要使这部有血有肉的精密机器运转自如,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它的生理结构,知晓不同部位对疾病的反映;二是要学会日常的观察与养护。如此,养生犹如保养、维修机器一样。武当道教继承和弘扬了“治未病”思想,对生命寄予无限的关怀,认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主张尊重生命,以生身为道场,寻求健身长生的途径,使自身的小宇宙积极地配合天地大宇宙。武当道教重在“养生”而不在“治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道,也是武当道教养生的宗旨和目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武当道医与养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7wdjd009)研究成果;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武当道教与医学养生观”(项目编号:2015PY0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泰科:武当道家修炼养生的五项基本原则,http//wudang.org,2006-10-416:04:00.

[2]太极道人:《行大道‘老子’养生秘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页。

[3]董沛文:《修道明指——道家内丹养生智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123页。

[4]曹剑波:《道教心理健康指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5]尚儒彪:《武当道教医药》,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2页。

[6]王光德等:《武当道教史略》,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年,第20页。

[7]李宇林:《医道通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3页。

[8]贾跃胜等:《医易养生保健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307页。

[9]胡道静等:《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10]凌召:《四季养生杂谈》,载《武当》,2014(12),第58页。

作者简介:

邵文涛,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文献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猜你喜欢

武当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游英山南武当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送您纪念奖
免费读《武当》且发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