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孵化器:上海策展人实验室
2019-09-10ArtChina
ArtChina
上海策展人实验室(Shanghai Curators Lab)是國内首个由专业美术院校作为主办方,为二十二位来自世界十五个国家或地区的年轻策展人,提供为期一个月、高密度且富挑战性的驻留项目。课程期间,上海策展人实验室致力于搭建实验性、批判性、开放性的讲座和研讨会模式,让导师和青年策展人一起探讨社会体系剧烈转变时期中的策展实践和跨文化生态,探究策展职能拓展的巨大潜力,包括艺术的多学科边界、产业、大数据、媒体和政治的新形式等文化。上海策展人实验室项目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双年展和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发展研究院联合打造,兼顾实践性、延展性和参与性。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担任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的主任。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的主导师为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龙雨(Yongwoo Lee)。共有二十七位来自跨学科领域的特邀讲师加入上海策展人实验室,与汪大伟和主导师一起带来三十场主题演讲和研讨会。特邀讲师的背景包括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学院院长、画廊总监、戏剧导演、音乐人、媒体人等跨学科领域的业内专家。议题涉及当代文化艺术融合性的展览制作、学科与专业的生态体系、科技的进步及其逆攻、气候变化与社会环境、建筑的“非殖民化”、工业遗产的复兴与活化、双年展的新出口与可能的选择、艺术与产业等。
汪大伟认为:“关于策展人专业,国外的体系已经十分成熟,比如巴黎艺术学院、东京艺术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都对策展专业进行设立。然而,策展人的培养在国内艺术院校几乎是空白,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上海策展人实验室会弥补这一缺憾。上海策展人实验室是罕见的由高校、美术馆、双年展和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发展研究院联合打造的项目,兼顾实践性、延展性和参与性。”他表示,“上海美术学院把上海策展人实验室列为建设高水平学院的重要项目之一。我们的发展一定要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希望能够为上海在国际层面上发声。上海作为国际上的核心城市,能够让,上海在世界上起到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上海美术学院承担的历史责任。在文化范畴内,艺术起到了一个非常前沿性的、导引性的作用,而策展人又是这引导作用里的关键人物之一。项目取名为策展人实验室,就是希望策展人面对的是未来,解决的是人们未来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需要他们通过实验、实践,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让文化和艺术更加多元化,也令上海成为世界文化的聚集中心。其次,我们也想配合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发展,能够通过国际艺术城的发展这样一个实体项目,让策展人群策群力,贡献智慧,希望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建设,能够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产业的引领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引领。我们寄期望于今年首届上海策展人实验室成功举办,明年还有第二届,这样持续地举办下去,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策展人的诞生地。”
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是德国都灵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曾担任2008年悉尼双年展策展人、2012年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2015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策展人。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强调艺术的重要性,指出艺术的定义很难界定,但策展人拥有的鉴赏能力可以帮助甄别艺术的优劣,策展人实验室提供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进行自由碰撞的平台,她期望可以从新一代青年策展人身上学到更多。在她的第一堂演讲”策展实践的生态学”之后,她分享了她的教学感受,“每个策展人都很有趣,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和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感觉又回归了一个最原始、最质朴的一种交流方式”。
李龙雨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发展研究院艺术总监,曾任国际双年展协会主席(2013—2017)、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光州双年展的艺术总监,以及出任光州双年展基金会主席(2008—2014)。李龙雨对“上海策展人实验室”中“策展”的意义进行了解释,“我们这里探讨的策展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策展,而是打破艺术的多学科边界,探讨策展的无限潜能”。他强调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的多元性、跨学科性和前瞻性,“我们邀请的二十七位讲师都来自不同的背景,包括大数据、法律、文献库,以及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背景。策展人实验室项目可以说是上海,甚至是全中国第一次的尝试。之所以取名为策展人实验室,就是希望把这些策展人集聚在一起,我们可以在一起讨论,做很多大胆的创想,因此,这是一个提供实验性的平台。而且,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上海策展人实验室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窗口,引进优秀的智慧到上海,再把上海的特色推向全球。在我看来,策展人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蜜蜂,他们在不同的观众、机构和地区之间穿梭,在不同领域中去播撒种子并让它种出花朵,把策展人汇聚到这里,也相当于连接起了一个大团体来解决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上海策展人实验室作为一个先驱,致力于用艺术的方式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他继而对策展人的定义进行了补充,“策展人不止是一个展览的制造者,也是一个中间人,他们会把很多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议题提出来。艺术也不止是产生于我们所谓的美学里面,它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中的任何问题,因此艺术和策展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
共有二十二位国际青年策展人从一百六十八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加入到上海策展人实验室,他们来自中国、英国、墨西哥、德国、土耳其、葡萄牙、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白俄罗斯、菲律宾和加拿大。青年策展人主要来自艺术相关领域,包括美术馆和画廊策展人、独立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在校学生等。策展人被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并在,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结束时展示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项目成果——展览以及多元的表演项目。
经过一个月紧张而有序的讲座、研讨、艺术家工作室拜访、双年展体验、艺博会参观、文化考察等课程项目,青年策展人收获了策展思维与拓展了行业资源,并在不断的交流和研讨下策划了“到此一游”(It was a dream of a trip)的成果展览,展期为2018年12月2日至2018年12月13日。此次展览呈现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流动的交叉状态。展览构建了一个虚幻场景来探讨个人行为的徘徊表现,意识通过头部的认知和身体的触感重新加载。从虚幻到真实,从虚拟到现实,从现在到过去,汇集了各种视觉材料。这也是一次关于爱与关怀的虚拟对话试验,试图从策展人的奇思妙想中找到和谐,来共同合作呈现一场展览。
开展当天青年策展人策划了三场艺术表演,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包括《完美将至》(表演者陈庆东)、《我美,你却活在现实的荒漠》(表演者叶甫纳)和《真实如虚幻》(表演者叶天慧)。《完美将至》以一种被忽视的方式来延伸移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即兴的结构和公共公园中的运动语言探索,表演者旨在展现如何寻找集会的场所和如何处理集体被压抑的欲望。《我美,你却活在现实的荒漠》运用手机应用程序“美图”来即刻编辑并美化头像。此次表演意在探讨数字时代下,美丽的定义和自我投射的当代艺术表达。《真实如虚幻》由人声和噪音构成,质疑“想象”和“真实”在我们的感知中是否互相对立。表演的声音轨迹可以通过表演者对文本朗诵产生的录音频率之和产生。然后,声音轨迹会被不同的震荡频率过滤,创建“窗口”。如此,音轨会形成一种立体效果,包裏表演者的声音使其足够大,伴随着震动的“窗口”,声音在情景和空间中浮动。
本次项目的主导师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和李龙雨全程参与群策项目的筹备过程,与青年策展人展开课题研讨并给与建议与指导。卡罗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基耶夫认为展览呈现了数字时代下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和情感输出形态。李龙雨认为“到此一游”展现了青年策展人来此(上海)一游的所感所想,是他们漫长策展实践中的“革命性”一游,希望观众们可以从中获得对国际都市上海的多元艺术思考。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最后表达了他对上海策展人实验室和青年策展人的寄语:“我对每一位策展人的结业成果表示祝贺,此次项目是策展人与导师互动教学实验的首次创新。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的目标,即希望在上海建立全球策展人的朋友圈和广阔平台,希望未来在吴淞国际艺术城的建设中有机会展开与策展人的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国际艺术生态圈。让我们以首届上海策展人实验室为起点,持续邀请更多年轻策展人加入,为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构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将艺术教育、艺术实践以及策展实践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