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雕塑史

2019-09-10江措

艺术当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史雕塑逻辑

江措

当代人应不应该写当代艺术史?如何写当代艺术史?近年来这些问题引起过不同意见的争论。

孙振华著的《中国当代雕塑史》(2018年出版)可能是在时间上离“当下”的雕塑现场最近的一本当代艺术史著作,书中含有2017年的当代雕塑资料。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近距离对历史的书写呢?

在书的《绪论》中,作者就当代艺术史写作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无论说“隔代写史”还是说“当代不修史”,这些说法背后的理由是基于“客观”的考虑。当代人囿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对当下发生事情的记录很难做到“客观”。只有在时间上退远了再看,才能看清历史的真相,历史的书写才能达到“客观”的标准。

这种强调历史书写应完全摆脱历史书写者主观态度的“客观主义”史学,在19世纪德国史学的“容克学派”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过分地强调过硬的“材料”,主张“让材料自己说话”,历史书写者对史料完全只能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这种史学观曾经独步一时,它也是“当代不修史”说法最基本的原因。

事实上,历史从来就是被叙述出来的;或者说,书写历史从来就是一种权力,是拥有历史话语权的人意志的体现。到了20世纪,这种过分强调“客观”的史学得到了纠正,无论是20世纪早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还是到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后现代史学,无不认为历史的书写无法回避人的主观参与,是立场和态度在决定历史,而历史本身永远不会自动地呈现。

于是,对历史书写而言,关键不是能不能摆脱“主观”,而是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否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建立起自身的思想逻辑,让历史事实和思想逻辑之间做到自治和匹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写者和书写对象的时间距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近距离对历史的回望和梳理中,是否能寻找、把握到合理的思想线索,让历史和逻辑自圆其说,获得统一。

《中国当代雕塑史》的作者自1986年以来,一直是当代雕塑第一线的亲历者、目击者和记录者。作者近距离对当代雕塑的观察,使这部对近四十年中国当代雕塑的叙述充满了现场感和代入感。换句话说,作者对中国当代雕塑这种时间上的贴近描写,比起退远了来看历史,反而具有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優势,即“当事者说”的优势。

事实上,即使是刚刚过去的历史,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艺术史,已经在就基本史实认定上出现了种种争执;很难想象,到了下一代人,人们再来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说得更清楚一些。

这部堪称国内第一本的《中国当代雕塑史》共三十五万字,配图三百余张。除《绪论》外,按照时间为线索,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突破传统,新雕塑的兴起》,讨论1979年至1989年期间当代雕塑初创的十年,作者将1979年初的“星星美展”作为中国当代雕塑史叙述的开端。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个性觉醒,多元化的形成》,探讨1990年至1999年间,当代雕塑逐步成熟和基本格局形成的时期。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和第四章《全球化视野,新媒介的转换》,探讨自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雕塑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由于这个时期的内容较多,分为上、下两章来进行叙述。

纵观全书,它与月前出版的其他“当代艺术史”著作相比,更具有方法论上的自觉性,同时也更具有理论色彩。它摆脱了目前艺术史写作中,常常写成“作品史”加“作者史”的惯常写法,除了介绍当代雕塑的基本史实之外,史论并重,强调对当代雕塑自身的理论思考和反省。全书始终把雕塑史实放在理论视野的观照之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它一直在中国当代雕塑的思想逻辑中,让它和史实互证,和时代互证,和其他艺术门类比较,并且和中国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形成上下文关系。

作者在书中通过将中国现当代雕塑与西方现当代雕塑比较,认为中国当代雕塑史的思想逻辑贯穿于中国自身的问题情景,它和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逻辑是一致的,因此,在对中国当代雕塑诸多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上,不能简单套用现有的西方理论和思想。

例如,中国现代雕塑和当代雕塑的划分,就有其特殊性。作者认为,中国从20世纪开始,引入建立在科学、理性、实证基础上的西方写实主义雕塑,是中国式现代雕塑的开始,这是由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现代雕塑的这种定义方式和西方从反社会现代性的角度来界定现代主义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

再如,中国当代雕塑的开始之初,包含了某些类似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容,这也是基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所导致的。

还有,中国的观念雕塑与西方的观念艺术也不能简单画等号,因为中国的观念雕塑并不像西方那样,明显地排斥技术的成分,相反的,它对技术仍然保持着相当关注度。

另外,中国当代雕塑也没有像西方当代雕塑那样,抛弃具象的方式;相反的,具象雕塑在中国当代雕塑的板块中,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和西方当代雕塑形成的反差也是由于中国当代雕塑背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对材料的运用也是如此,在中国几乎很难找到纯粹的、排除了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的所谓纯材料实验……如此种种,都需要根据中国问题和中国情景来进行分析和把握,从中建立起中国当代雕塑的逻辑。

作者在本书提出,将当代雕塑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和制度,把当代雕塑放在整体制度中进行综合考察,当代雕塑是由整个制度决定的,这或许是《中国当代雕塑史》在方法论上最具创造性的想法。

基于这种想法,作者在考察中国当代雕塑的时候,始终把它和社会变革、知识转型、科技进步、雕塑生产机制、雕塑教育、雕塑理论、雕塑市场、雕塑出版传播综合起来看。本书的写作,花了相当篇幅描绘社会变革所导致的人认知方式的变化给雕塑带来的转变,探讨雕塑教育,雕塑理论思考,雕塑市场、雕塑活动、雕塑传播媒介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作者体现了这样的用心,即将中国当代雕塑史写成系统的制度演进史,而非单纯的作品史或作者史。

对当代雕塑史而言,本书不仅关心中国当代雕塑在时间上的“过去”,它还更关心中国当代雕塑的未来,因为这将决定写作者对中国当代雕塑的记录方式、想象方式和评价方式。

对当代雕塑家而言,他们对“是否能进入艺术史”会格外关注;对本书的写作而言,它更在意是否能够发现影响未来的作品、事件、活动,发现未来趋势。艺术史写作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它是有限的,相对的,是可以被不断修正和重写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雕塑的未来才充满希望。

猜你喜欢

艺术史雕塑逻辑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巨型雕塑
逻辑
我的破烂雕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写实雕塑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