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教师教学个性的湮没与重塑

2019-09-10陆耀娟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时期

陆耀娟

摘   要:“个性即魅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层深迭进,各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教学个性的塑造提供了更为宽厚的土壤,但是许多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改革的浪潮中非但没有脱颖而出,反被逐渐淹没。因此,如何在自身的实践中重塑教学个性,打造特色课堂,是新时期教师不容忽视的学习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教学个性;湮没与重塑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3-0042-03

一、教师教学个性湮没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独特、鲜明而良好的个性,既是其教学魅力所在,也是其教学成熟的标志。独特、鲜明而良好的教学个性,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乃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层深迭进,各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是许多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改革的浪潮中非但没有脱颖而出,反被逐渐淹没,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名家技巧的机械模仿

经过长期的打磨,不少优秀教师尤其是特级教师在教学上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与“绝技”。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导读法”;刘朏朏老师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洪镇涛老师的“四步四法七课型”等。许多老师心向往之,于是模仿教学模式,但在借鉴的过程中常常生搬硬套。其实,“顺着别人脚印走,踩出来的是坑,而不是路!”甚至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二)对集体备课的异化解读

网上有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有所学校三位教师对外公开了三堂同题课,结果三节课几乎是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讨论,一样的过程。听课老师满腹疑团,为何三节课如出一辙?经了解才知晓,事前这三位老师会同其他同事进行了集体备课,而后他们将集体智慧的“结晶”依葫芦画瓢搬进了自己的教室。如此的集体备课,岂有个性呈现,怎能彰显特色?

(三)对个性发展的无度迁就

为了体现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张扬与尊重,有的教师把“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为“无需教师的分析、点拨”,也有的教师把“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理解为“随学生怎么说”。一味的“顺其自然”,对个性发展的盲目推崇,对教师引导的刻意弱化,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造,也遮蔽了教师的教学个性。

(四)对自身要求的持续低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化,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也让教师产生了空前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有些教师笃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等陈腐观念,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课程、教材制度,全国(或全省)的教材统一、课标统一、计划统一,当下的许多学校甚至连教案也统一,因而不少教师逐渐形成了随波逐流、顺风扯帆的惰性心理,以致教无个性、教无特色。

二、教师教学个性的重塑

个性即魅力。可以说,越是独特、鲜明而良好的个性,对学生的熏染与教化越深切,越弥远。那么,如何将教学个性的塑造与彰显回归到应有的位置。一方面,我们十分期待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切实重视并创造相应的条件,积极引导教师教学个性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因为教学个性的塑造并不决定于外部的打造、劝戒或规约,而是具有鲜明的自为品质,所以我们更寄希望于教师的自我加压、自我追求、自我鞭策,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涵养“五气”,不忘初心、不断探索。

(一)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昂扬锐气

锐,芒者,锋利也。锐气是一股勇往直前的昂扬之气!教师的教学个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其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如何将愿景变成现实。一要以使命意识提振“个性塑造”的内驱力。有了使命意识,才会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执著的事业追求、不竭的进取动力,才会有系统谋划“个性塑造”的目标思路和具体举措。二要以责任意识提引“个性塑造”的持久力。肩扛千钧之担,谓之为“责”;背负万石之重,谓之为“任”。有了“责任意识”,才会始终铭记“家长与学生的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才会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学工作能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上发展和推进。三要以担当意识提升“个性发展”的专注力。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就要艰难风险不阻行,勇担当;只要是有利于提升质量的,就要杂声噪音不惑志,恒担当;只要是有利于优化效能的,就要躬身践行不停步,善担当。只有真正拥有使命、责任、担当意识,才能引燃燃点、点亮亮点,才能与个性牵手,向平庸告别。

(二)求真向善、博雅致美的純良正气

正气就是要充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阳刚之气。生活中,有的教师个性柔弱、怯懦,有的教师个性狭隘、偏执,有的教师个性粗暴、冲动等。这样的性格如果反映到课堂中,只会给学生带来负能量、产生负效应,因此,在塑造教学个性时,应特别注意坚持:

1.独特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风致与品格,是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显现与展示。作为教育理想的追寻者,要敢于独出机杼、别开生面。

2.创造性

只有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并根据班级、学生、学科、教材等实际情况形成迥乎他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称之为“个性”。创造性是教学个性的灵魂与魅力所在。

3.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应成为激发学生信心的催化剂、自我探求的兴奋剂、走向成功的助推剂,使学生兴趣不断点燃、思维更趋活跃、情绪倍加高涨。

4.人文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应有助于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与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由“知识传授之地”向“共同发展之体”“翻转”与提升,既弥漫了相互沟通的快乐,又充溢着会心共鸣的欢欣。

5.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艺术性的教学个性,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能力的开拓,还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三)博学精技、知行合一的厚重底气

底气是发自内心的一股豪气、才气和灵气。教师的教学个性外显在教学方法、言行举止、气质风度等诸多方面,但内源于教学思想、专业素养、审美追求等各个领域。一个人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苦功夫、实功夫、真功夫,尤其取决于有没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离开了阅读,视野必会狭隘,思想必会贫瘠,见解必会浅薄,语言必会乏味,悟性必会退化。在塑造教学个性的过程中,教师应秉持“眼界决定境界”的理念,好阅读、会阅读、勤阅读。一要做到读有广度。古往今来,多少思想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又一部充满了灵气、闪耀着智慧与光芒的煌煌大著。读文学,让我们的内心更充实;读哲学,让我们的人生更厚重;读历史,让我们的目光更深远;读科技,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二要做到读有深度。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那些卓有成就的名师正是以其独立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向独树一帜的。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别辟蹊径,才造就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阅读过程是思想催生创造、认识反哺实践的过程。只有深读、深思,才会形成新思维、提出新理念、找到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教师形成教学个性最重要的来源。三要做到读有厚度。瞬间的灵感可能稍纵即逝,耀眼的火花难免转瞬即散,因此对那些能让自己心灵震动的文字、对那些能让教学工作升华的的感悟还当及时记载下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既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出彩、更能让教师的人生更精彩。四要做到读有亮度。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探寻思路、学会方法的同时,更应有其自身对教材个性化的品味、体悟、解析。教师只有用充满个性的眼光去把握、梳理、解读文本中的个性,努力拓展自身的心智空间,才能使课堂更具灵性与活力,使个性更加鲜明与突出,给学生带来更新颖、更强烈、更深刻的感受。

(四)淡泊浮名、持之以恒的平和静气

静气不是安于现状,不是无能为力,更不是一筹莫展。“心宁气静”的表象下,是凝审思想、凝合思索、凝炼思路的过程。在养成与塑造教学个性的过程中,一要眼界宽,做到通盘考虑定方向。思想认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审美修养、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体质状况、教学能力的不同,会在教学中表现出个体对教材内容领会、处理的不同,对教学方法取舍、运用的不同,对教学方案谋划、设计的不同,对教学过程组织、安排的不同,因此,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人制宜,既要总体把握又要循情抉择,既要补齐短板更要放大优势,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招牌”个性。二要眼神准,做到权衡优弱选亮点。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用心找寻、细心发掘自己的优势,并力求将这些闪光点与相关的教学环节有机契合,一展自我风采,尽显个人魅力。如擅长朗读者,可常“声情并茂”一回;善于表演者,可常“手舞足蹈”一番;钟爱书画者,可常“笔走龙蛇”一幅;醉心写作者,可常“妙笔下水”一段……找准自己的優势、强项、亮点,进而想方设法把它发扬光大、臻于圆熟、推向极致,方会个性飞扬、胜人一筹。三要眼光远,做到持之以恒不懈怠。教学个性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常为者常成,常行者常至。只有持续发力,不观望、不迟疑、不动摇,才会实现由“个性不明”向“个性鲜明”的华丽转身。

(五)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沉稳大气

大气,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概,要有虚怀若谷的风度。个性,有好差之分、优劣之别、高下之异,但是良好的教学个性应是积极的、鲜活的、向上的,因此,在塑造教学个性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既要向名家看齐,也要向同事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体性、封闭性劳动已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学科、年级界限,实现思考、观点、资源的共享与借鉴,从而获得更为广泛、更加有力的教学支撑。二是悦纳意识。要始终保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对不同看法,不固执己见;对他人意见,不刚愎自用。对上级或学校推介的某种模式、某样教法、某些名家也要一分为二,既不能使自己的个性迷失在别人的教法模式里,也不能深闭固拒、刻意排斥。要有“拿来主义”的眼光,善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三是反思意识。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确,若能长期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必能跨向“真、善、美”的更高境界。四是效益意识。归根结底,塑造教学个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效益可谓是检验教学个性品质的唯一标准。只有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方可获得学校认可、取得学生信赖、赢得家长“点赞”;才能真正走出平庸,走向卓越!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