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组织策划与内容设计
2019-09-10邢宇晨
邢宇晨
摘 要 在综合性博物馆关注度持续走高的映衬下,行业博物馆“有故事讲不出、讲故事听不懂”的两难境遇更为突出。解决行业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与满足公众需求矛盾的因应之策就是临时展览。行业博物馆在策划设计临时展览时应当贴紧“行业故事”,以发掘主题、平衡结构、渲染氛围为要素调动观众探究行业文化的兴趣,通过简单化、具象化、感性化的方法,把知识信息融入展览场景,避免内容与形式的模式化、同质化,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行业,促进社会的相互沟通和认同。
关键词 行业博物馆 临时展览 组织策划 内容设计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博物馆不仅是收藏、研究和展示、教育的场所,而且是为民众提供信息、丰富体验、消除隔阂、促进沟通的文化互动平台。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政策的倾斜,“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心之一,通过临时展览的形式相继推介了许多“压箱底”的藏品。从“海昏侯墓文物展”的人声鼎沸,到“千里江山特展”的项背相望,“故宫跑”“上博队”等现象在博物馆圈频繁出现,体现了公众对精神文化给养的诉求。
在综合性博物馆关注度持续走高的映衬下,占国有博物馆总数20%的行业博物馆却显得有些冷清。笔者认为,解决行业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与满足公众需求矛盾的因应之策就是临时展览。
1 行业博物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与综合性博物馆一样,行业博物馆的宗旨是为了未来而收藏过去和现在。同时,作为社会分工的见证,它们还肩负着宣传行业今天、引导行业明天的重任。因此,行业博物馆要求新求变,顺应时代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潮流,积极发挥文化机构和行业窗口的功能。
然而,目前行业博物馆的普及度、认可度相对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行业博物馆畸形发展,不与社会接轨,创新性和吸引力欠缺。一方面,行业博物馆多为本行业直属部门,由本行业领导参照行业内其他部门管理,对文化把控的松紧不一,条条框框卻不少;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物的行业博物馆“家底”薄弱,出土、罚没文物多存于地方博物馆、考古所,藏品征集的难度很高。因此,即便国家政策扶持、文物流动性增加,行业博物馆仍然缺乏竞争力,单纯模仿综合性博物馆的表象形式开展业务,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2 临时展览组织策划的关键与要点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重要的业务内容。由于专业性较强,多由相关专家撰写文字,馆方负责汇总转化,再由外包公司设计、制作。出于对各方面的限制和兼顾,虽较为科学全面,但缺少特色,内容与形式难以高度结合,难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这种弊端往往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的临时展览中更加突显。因此,在临时展览的发掘主题、平衡结构及渲染氛围上,行业博物馆要扬长避短,创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
2.1 发掘展览主题
选择合适的角度,是展览成功与否的第一个分水岭。“行业性”是行业博物馆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其工作中的难点。相对而言,行业博物馆的展览主题比较微观,更有针对性,可以从独特的视角放大历史的细节。这是宣传自己、吸引潜在受众的最佳机会。
以海关这个行业为例,它是行使进出口监督管理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在确定展览主题时,中国海关博物馆从公众有一定了解但又存在不少误解的方面出发,并对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但并不为人所熟知的点进行讲述。比如近代社会中,邮政的建立、商标的使用、世博会的参展、北洋水师的创设都属于海关的业务范畴,当然还有古典文学作品中耳熟能详的函谷关、阳关、玉门关等。
2.2 平衡展览结构
如果说主题是展览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展览的主干。对于综合性博物馆来说,其临时展览的视角非常宏观,内容可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但对于行业博物馆来说,其临时展览的视角相对微观,在展品使用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复或交叉。为了更好地讲述行业故事,在确定了展览主题后,要对行业内容进行精心加工和生产。
在组织展览的框架结构时,应当分析各种可行性,把内容和形式放在一个系统里通盘考量,达到相对的平衡。以“雄关漫道——丝绸之路上的古关”主题展览为例,行业专家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各个历史时期古关在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中的重要作用,展品包括邮驿图、镇墓兽、杂技俑、金盘、银壶、佛教造像等。
展览架构如下:
某某部分:某时期西北丝路上的关
第一单元:某时期的丝路贸易与管理
第二单元:某时期的丝路线路
第三单元:某时期丝路上关的分布
第四单元:某时期丝路上关的机构和职能
第五单元:某时期丝路上关的建筑形态
粗看之下,展览大纲的体系庞大、结构完整。但深入设计后不难发现,部分、单元较繁复,层次混乱;“关”的主体地位和分量与主题不相称,与“关”直接关联的展品不丰富;将延续、反复的制度、线路、职能以朝代划分,每部分对应的单元内容单薄。
相较之下,根据丝绸之路的产生、繁盛、衰落,博物馆专家则倾向将专业内容通俗化,归纳性、易读性更强,文物涵盖面更广。
展览架构如下:
某某部分:阳关大道——丝路畅通(某时期)
第一单元:关望长安
第一组:关津制度
第二组:传信制度
第二单元:关塞千里
第一组:边塞风光
第二组:烽燧传说
第三组:驿传制度
第三单元:西出阳关
第四单元:胡风煦关
不过受知识深度的局限,该展览大纲的行业特点并不突出,单元划分存在一定的偏差及歧义。其中,最为重要的关津制度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出入境监管、征税、缉私在内的职能均未体现,仅涉及古关的设立、“关”“津”的字义等。
综合分析行业专家与博物馆专家提出的展览大纲,尽管各自的思考角度不同、行文风格各异,但都逃不出按照事物发展先后过程的顺序。在行业博物馆的大背景下,这种常规的设计思路,以专题为主线,从不同历史阶段阐述,会造成单元比重分布过于悬殊、无实物资料佐证等影响展览整体质量的硬伤。看似逻辑严谨的展览架构,反而因缺少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无法让观众看得进、读得懂、记得住。
因此,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在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化整为零,尽量避免比重失衡、顺序倒置。这就要求行业博物馆一方面利用行业资源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跳出行业桎梏,以人为本,围绕文物与观众展开平等的对话。
对展览架构的调整如下:
第一部分:丝路漫漫
第二部分:丝路之关
第一单元:建关立制
第二单元:监管缉私
第三单元:征收税赋
第三部分:关塞千里
第一单元:长城关塞
第二单元:烽火狼烟
第三单元:驿传千里
第四部分:关情民声
第一单元:关城巍峨
第二单元:戍边生活
第三单元:典故诗歌
第五部分:关通东西
在展览整体框架的把握上,首先用最少的笔墨铺垫,然后以明确的主题贯穿每个部分,由小及大层层递进,将可感知的事项抽象化、符号化,把关作为“点”的事权、关在国家通讯、防御体系“线”中的功能、关在民族文化“面”上的象征,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意义都简明扼要地展现出来。同时,保证现有文物与辅助展品的比例适当,既不让辅助展品喧宾夺主打乱展览节奏,也不一味堆砌辅线文物冲淡展览主题。
2.3 渲染展览氛围
博物馆的行业性必然带来展览的专业性,不过我们也要注重展览的节奏性,参差安排亮点和兴奋点,带动和引导观众继续参观。展示环境中特定氛围的塑造,可以更好地作用于观众的感官,激发并保持观众的热情,加深观众对行业内涵和展览信息的解读与记忆。
开篇“丝路漫漫”部分整体回顾丝绸之路的变迁,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黄尘漫卷、驼铃悠扬的概念设计,展现繁华褪尽后的历史沧桑。“丝路之关”部分巧妙利用驼队穿梭、茶马互市的场景,烘托热闹而嘈杂的气氛。“关塞千里”部分转幕衔接关防功能,借助对比强烈的狂风呼啸、战鼓擂擂、狼烟袅袅,暗示壮士一去不复还的伤感之情。“关情民声”部分平复了紧张的情绪,转换镜头、回归平淡,引入一棱一洼、黄砖土瓦的百丈雄关,在锅碗瓢盆平凡但温馨的戍边生活中,诉说铁骨与柔情、诗歌与远方。“关通东西”部分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景观,彰显古代的璀璨文化和不朽辉煌……通过一幕幕场景的转换,配合雕塑、绘画、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实现展览主旨思想、行业内容信息的有效传播。
3 临时展览内容设计的方式与方法
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对于行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而言,常有故事讲不出、讲故事没人听。对此,我们要找准切入点,根据受众需求,用亲和的方式,生动地叙述出来,让观众真正参与进来。按照博物馆的特殊表现规律,将行业知识简单化、具象化、感性化,赋予每个行业独特的个性。
3.1 展览内容简单化
大道至简。在普及行业知识的过程中,最忌讳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围绕主题,淡化纷繁的时间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学术资料转换成展览语言,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雄关漫道——丝绸之路上的古关”主题展览的主旨是“古关”对丝绸之路、人民群众,乃至国家政治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历史长河中具体的细枝末节。对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的变化,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绝不能把历史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片段。如表1所示,对于通关凭证的申请流程,可以运用具有自明性和归纳性的图表形式作為辅助手段进行补充和发散。
在“建关立制”单元中,对“古关”沿革的介绍是不可或缺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摘录史料中关于各个关口的记载,洋洋洒洒地铺叙各个历史阶段的增减变化。例如:某朝某代某个统治者设置某关,某年某月该关因何裁撤,复迁于某地承担某职能,后又变更为哪个管理机构。对此,我们稍作调整,总结出普遍的历史规律,即“乱则设、战则闭、和则简”。不过寥寥数字,却使得条理更加清晰。在“监管缉私”单元中,概括了历朝历代的“不变”与“变”。“不变”的是“关”的职能,关吏对出入人员和物品的核查登记,并按期向上级汇报出入。“变”的是机构的隶属关系,如果一一罗列将使得展览文字过于烦琐。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往往一扫而过不能抓住重点,甚至导致“博物馆疲劳”。
3.2 展览内容具象化
对于行业内核心但深奥的内容,可以把知识的诠释具象化。以符传制度为例,符传的使用是古代海关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世数量最多的是汉代简牍。目前,博物馆对此类竹简、木片的展示很多,然而文物本身的观赏价值却有些不足。显然,专业性较强、社会认知度不高的行业文物确实较难融入现代快餐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博物馆的通常做法是将简牍上的释文放大,印到对应的背板上。对于普通观众,甚至专业人员来说,文字识别尚且不易,具体何意更是无从得知。因此对于有特殊意义的行业文物,在内容设计上,应当站在观众而不是专家的角度,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信息。比如,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一枚正面书写百余字的肩水金关汉简,说明了张掖郡删丹县人员迁去居延城的情况。对此,我们进行合理的重构和创作,有依据地将其中的故事情节还原,由此一件文物的价值才得以完整呈现。
3.3 展览内容感性化
尽力贴近百姓生活,将枯燥艰涩的行业知识感性化,让冰冷空洞的内容活起来。使观众身临其境,拉近彼此的距离,获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对相关政策的解说不能陷入展示的怪圈,不妨通过音、影、画,乃至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进行情景再现。
比如,在“征收税赋”单元,没有用大段文字平铺直叙,而是假借《清明上河图》中的榷场征税,将隐性信息表象化,寓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间哲理。又如,在“戍边生活”单元对边疆管理的描述中,将生活场景融入冷峻的军事设施,表现政治工具的“温柔”一面,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4 结语
社会由各行各业组成,行业文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消除行业博物馆与社会大众之间的隔阂,打造一个观察文物遗存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文化场所,从而沟通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相互了解、认同和团结,这恰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临时展览的组织策划和内容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意工作。对此,行业博物馆应当贴紧“行业故事”,抓好发掘主题、平衡结构、渲染氛围三要素,运用简单化、具象化、感性化三方法,充分展现行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走进中国海关博物馆[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2.
[3]Sheila Watson. Museums and Their Communities[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4]乔治·艾丽斯·博寇.博物馆这一行[M].张誉腾,译.台北:五观艺术管理,2000.
[5]康明章.浅议中国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J].文物世界,2006(3):79-81.
[6]叶蓉.试论临时展览内容设计的主要流程[J].中国博物馆,2010(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