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展览之道

2019-09-10徐纯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年1期
关键词:团队合作以人为本

摘 要 在明確博物馆性质与定位的基础上,围绕观众研究进行展览策划。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着重于展览评估的三个阶段,在前置评估、形成评估、总结评估中引入观众调查,完成空间设计和概念设计,真正实现博物馆的“自我反省”。

关键词 展览策划 展览评估 团队合作

1 博物馆的性质与定位

1753年,英国国会通过决议成立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并组建非营利性理事会。之后,无论公立或是私立,新建博物馆前都要依法确立其法定性质。同时,所有的运营管理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建馆宗旨来执行,并由此形成馆长、馆员的伦理法规。

下面就以笔者较为熟悉的美国为例展开分析,探讨工作实务中的成败得失。回溯美国博物馆的历史,创建于1772年的查尔斯顿博物馆(Charleston Museum)是美国最早的博物馆——当时的美国尚未独立。该馆主要展示欧洲移民以当地风土人情为素材的艺术品,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人、事、物,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不同,欧洲移民来到美洲就是为了“告别旧世界”,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因此普遍具有创新、激进的性格特质,适应能力非常强。他们的到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南北战争后,美国的经济水平跃居世界第一。通过进口艺术品免税、高额遗产税和博物馆事业退税政策等配套机制,富起来的美国人开始大量收藏欧洲艺术大师的杰作。正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立时,馆长曾说:“我们希望,纽约的居民不离开纽约就能看见人类有艺术以来的全部作品。”这虽然是夸口,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事实!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博物馆运营的伦理法规有了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美国的博物馆很早就开始了应对环境变化的革新,20世纪末美国博物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设立未来博物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想要寻找改变的方向,尤其是经济处境的解决之道。举措之一就是邀请为博物馆提供展览与活动服务的企业加入进来,这也是美国博物馆协会之所以在2012年改组为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主要原因。

在性质定位上,把营利事业当成非营利组织给予免税与美国的法律原则相违背。但在博物馆实务上,却可以尝试此类合作,这正是博物馆探索商业模式的驱动力。不过,对我国的博物馆来说,由于公立博物馆的公益性,探讨这一议题显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有了针对博物馆的评估体系,诸如博物馆认定程序、展览评估规划等,都是专业人员对博物馆所作贡献的衡量与评价。

目前,国内的公立博物馆大多实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对博物馆营销与文创产品寄望过多,难免会有强迫观众“消费”之嫌。观众究竟从博物馆参观中收获了什么?现在我们唯一的评估方法恐怕只有人头数和购买量了。

2 博物馆的“自我反省”

提到博物馆的“自我反省”,得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1982年,由伦敦科学博物馆(London Science Museum)展览部主任理查德·S·迈尔斯(Richard S. Miles)主编的《教育性展览的设计》(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相关理论的成熟。

同样以美国博物馆界的实例为证,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在凯洛格基金会(W. K. Kellogg Foundation)的支持之下,于1982年启动了“博物馆:公众教育的代理机构”(Museums: Agents for Public Education)培训计划。该计划为期6年,共培训来自300个博物馆的500余名馆员。旨在以团队合作为原动力,提供社会中个人成长的机会,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推出适合多元化观众学习方式的教育策略,构建团队取向的展览及活动开发模式。这项计划既具实用性又有可持续性,可谓社会资本积累的最佳方式。后来,上述目标就成为美国博物馆界运作的共识。在《改变的催化剂——博物馆教育中的“凯洛格计划”》(Catalysts for Change: the Kellogg Projects in Museum Education)一书中,这样形容该计划的影响:“博物馆是理所当然的教育机构,要丰富各个年龄段人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博物馆学习上的新思路,引起了整个博物馆学界的注意……带领从业人员展开讨论,把梦想变成现实。”

培训要求,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由馆员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以展览为例,从立项开始,在概念设计、规划制作的发展过程中,增加了一项“展览评估”,用于自我检测。根据展览的进程,评估可分为三个阶段:前置评估、形成评估和总结评估。在准备阶段,馆员提议将藏品研究中的新发现转化为展览。首先,进行观众分析,调查观众对展览主题的认知、态度和需求。然后,进行专业技术分析,将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与观众参观之后获取的信息作对比。若观众对某项议题的认知有误,馆员应当寻求易于观众理解的表达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固有思维。通过反复测试、修正后,改进展示单元的效度与正确性。值得注意的是,撰写展览大纲的步骤与展览评估的阶段紧密结合。例如,前置评估的意义即在于从目标出发得出展览的概念设计,深入发掘与主题相关的展品与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日程计划、场地安排、经费预算等。

3 展览策划与设计

3.1 策展事项

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之前,必须知晓如下事项:

(1)展品展项。展览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基于特定的主题,确定采用的物件数量和种类。通常情况下,科学类展览以研究发现为主题,历史类展览则以观点阐释为主题。

(2)概念设计。展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是否与特别的项目同时进行?诸如,配合学校课程、重大纪念日等。无论拓展新观众,或是维护老观众,只要有特殊的目的,就会产生对应的目标观众。

(3)目标观众。结合概念设计,对目标观众开展调查。

(4)日程计划。展览打算何时举办?确定时间节点,以便工作人员合理安排。

(5)场地安排。展览的场地在何处?是否为巡回展览?场地的面积大小、硬件设施如何?

(6)经费预算。除了资金之外,举办一个展览所需的资源还包括人、物、地、时以及信息等。

展览策划与设计的第一步是辨识问题,对上述问题进行界定和再界定。然后,试图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或退化。在创作过程中,作挑战性的假设,并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找出联系和区别。并且,尽量避免感觉的阻碍(个人)、情绪的阻碍(个人)、文化与环境的阻碍(社会)、知识与专业的阻碍(社会与个人)。

3.2 设计方法

(1)空间设计。正如场地安排问题,空间设计涉及结构规划、水电设计、艺术装饰等。展览的视角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一个人的视线事实上不一定是“线”,而是有幅度的“角”,再加上头部的转动,从左至右或从上至下,形成目之所及的空间。因此,在展览的入口处,我们不妨设置一张关于展厅的平面示意图。一方面,协助观众寻找参观的途径,另一方面,让观众的期待得到满足。通过导引系统,观众可事先获得对展示架构的初步认识,为后续的自行探索做好准备,将脑中的先前概念启用于展场空间,并在确认和调整后形成新的概念。

(2)概念设计。其涵盖三个维度:展览主题、馆藏资源和辅助展品。以序厅为例,它是铺陈故事线的起点,也是观众对于展览的“第一印象”,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展览的成败与否。科学类展览往往缺少具体的实物支撑,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辅助展品来替代,运用技术手段幫助观众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例如,法国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曾举办过一个太空舱展览,将一段关于速度的视频作为开场白,打破了观众对于距离的陈旧观念。宇宙飞船以速度来争取距离,因此建构太空舱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耐得住速度的材料,而航天员也要承受身体在高速行进中的压力。此举在展览初始即“破题”,从互动展示单元入手,烘托背景氛围,引发观众的思考。

3.3 展览手法

(1)有效利用陈列空间。根据空间认知理论,观众在博物馆中构建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通过陈列展示、导览解说和文字说明来达成。如果对象是不认识字的孩子,那么除了个人的动机之外,就全靠在具体空间中的社交性脉络及展示单元的吸引力和牵制力了!在展览的主线之下,观众通过参观所接收的信息呈并排、交叉关系。然而,策展人员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越丰富越好”的迷思,没有做到去芜存菁的简化、转化,导致主线下的子概念无线延伸,出现层次复杂而缺乏逻辑与秩序的问题。这将使得观众一头雾水,甚至放弃继续参观。

(2)对陈列对象的适当取舍。对于展览内容的选取,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可借助头脑风暴,激励策展团队的所有工作人员畅所欲言,交流彼此的看法和创意。作为展览的“策源地”,把研究、收藏与展示、教育等方面集中讨论,携手完成策划工作。同时,现场配有展厅的模型和展品的照片,以及显示数据的屏幕,便于随时考察布置效果。

(3)关注细节的人性化设计。“以观众的立场评估展览的服务程度”,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状态,工作人员可以“观众”的身份来体验展览,真正做到有深度、有意义、有重点。

(4)媒介与信息的完美结合。笔者认为,美国国家宪法中心(National Constitution Center)的做法堪称典范。这座纪念馆于2003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对外开放,没有任何实物展品,自始至终借助百余种多媒体互动展项,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长达400页的美国宪法,将每一个美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娓娓道来。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巧妙利用混杂着情感元素的历史事实及个人经历,触及观众的内心深处。此外,还与时俱进,对内容进行实时更新,确保展览的新颖性和时效性。

4 结语

本文在明确博物馆性质与定位的基础上,围绕观众研究进行展览策划。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着重于展鉴评估的三个阶段,在前置评估、形成评估、总结评估中引入观众调查,完成空间设计和概念设计,真正实现博物馆的“自我反省”。

参考文献

[1]Richard S. Miles.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M]. London: Routledge, 1982.

[2]Mary Ellen Munley. Catalysts for change: the Kellogg projects in museum education[M]. Washington D.C.: 1986.

[3]徐纯.展览评量作为博物馆实践的工具[J].博物馆学季刊,2005(1):7-28.

[4]徐纯.美国展览评估的再探讨[J].中国博物馆,2013(2):71-76.

[5]徐纯.把观众意见整合到展览设计与诠释中的具体目标[J].东南文化,2014(3):102-104.

猜你喜欢

团队合作以人为本
以团队合作为本的包装设计项目化实践研究
“企业工作岗位法”在电子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